翁善钢 译自 pig international 2015年7、8月合刊贾良梁 校
猪场全进全出生产系统的不足
翁善钢译自 pig international 2015年7、8月合刊贾良梁校
在健康管理和生物安全方面,全进全出生产系统的优势已得到了充分证明。但它在实践和经济管理方面也有不足。
对将疾病传入猪场有效性的潜在负面影响使得全进全出生产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在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以及其他高度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情况下(这些疾病仍在继续威胁养猪行业)。
然而,也要考虑该系统的不足——全进全出制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养猪场。就大批量的猪而言,借用家禽上的一个比喻,“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对所有生产者都没有经济意义。同样,在一家小型养猪场中,所有猪一起通过整个生产周期不一定实用。
全进全出生产系统将猪群作为一个整体,一起经历生产的各个环节。猪严格根据年龄、体重、生产阶段和状况进行分群。不同群的猪在猪场中不会交叉。每个猪群中的所有猪均一起被转入某一生产阶段,如从产房转至清空的保育舍。当一个猪群向前转群后,它原先所使用的生产设施会被完全清空和清洗,为下一个猪群的进入做好准备。
相比之下,在连续式生产系统中,母猪持续进行繁殖和产仔。猪作为个体通过这个系统,而不是严格匹配的年龄群组。猪舍从不完全清空,因为猪或母猪一直在持续进出。
全进全出生产系统是否包括整个猪场或是否按猪舍执行将取决于猪场的规模大小。对超大型养猪场而言,采用这些系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拥有不同日龄的猪,而且是完全独立饲养的,甚至饲养在不同的地点。这意味着,员工的时间和职责分工可以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划分。然而,对一个小型猪场而言,采用这种系统意味着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如分娩阶段)会突然发生(图1)。
图1 在全进全出生产系统中,对劳动力需求的控制可能非常困难
对户外饲养的猪场来说,采用全进全出生产系统也可能是一种挑战。为了将不同猪群保持分开,他们可能需要在小型放牧场或其他物理屏障周围设置双向电子围栏,以避免发生鼻对鼻的接触(图2)。尽管这些区域在不同批次之间会有休整期,但是场内可能没有足够的地方来确保这一时期能够保持足够的时间,以便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图2 为了避免鼻对鼻的接触,围场需要有双线的电围栏
采用全进全出生产系统还会提高对圈舍条件的要求。猪舍的大小需要跟猪群相匹配,这意味着要进行建设和投资。另外,因为饲养设施必须在各批之间进行清空,生产者可能会觉得空间没有被尽可能地高效利用。生产者会考虑将猪舍进行分区而不是建立单独的猪舍用于不同的生产阶段。然而,这不仅是饲养区需要进行分隔的问题。如果区域之间或粪池之间的气流是流通的,那么还是会造成病菌的传播。
在一站式的全进全出生产系统下,现金流会是一个问题。在连续生产体系中,生猪会定期发往屠宰场。如果有疾病的暴发,常常是幼龄动物受到的威胁最大。在一个小型生产场中,如果仔猪处于保育阶段,死亡率可能会非常高。结果在母猪可以再次繁育前,它们本应该创造的收益将会损失。而如果日龄多样,存活的猪会更多,全年都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在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系统中,猪以群为单位一起转入下一个生产阶段。如果均匀性好,这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落后者”在进入生长/育肥阶段前,不可能将它们在更高营养水平下再饲喂一两个星期。。一旦进入下一阶段,它们需要极力争夺能够赶上其生长所需的食物。相反,"优秀者"可能会消耗大大超过它们所需的昂贵断乳日粮。
传统观念认为全进全出生产系统能够打破感染链,可防止疾病的形成。但是,如果通过将幼畜暴露于猪场现有病原下以便让其为以后可能会面临的疾病威胁做好准备会怎样呢?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从母猪那里获得了病原,但是在不太严重的情况下,流行于猪和环境之间的低致病风险可能会带来好处。
养猪生产中的全进全出生产系统在减少疾病传播、改进管理和生产性能方面有许多优势。但是,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于小型养猪场而言。精确的规划在这种类型的系统中变得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形势发生波动,调整的空间会很小。全进全出生产系统本身是专为大多数猪设计的,偏小的猪可能不得不打折出售,而偏大的猪可能正在花冤枉钱。□□
原题名:Disadvantages of all-in, allout systems on pig farms (英文)
原作者:Zoe Kay (英国Cuckoo咨询公司咨询师和技术作家)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1-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