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治安
导读:北欧国家很平静、很平稳、很平安,当今国际社会给出了多种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社会角度上说,北欧国民的生活观念正确,他们崇尚的是健康、友谊、信任、家庭等,而不是对财富无休止的占有,这样的民风能聚集相对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社会平等;自由精神;环保能力;他山之石
序
北欧国家很平静、很平稳、很平安,当今国际社会给出了多种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上说,都可算得上是真知灼见。而就我两次到那儿游历的观察和访谈而言,大致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从社会角度上说,北欧国民的生活观念正确,他们崇尚的是健康、友谊、信任、家庭等,而不是对财富无休止的占有,这样的民风能聚集相对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二是就国家层面上论,北欧这五个蕞尔小邦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了最佳的国家体制和行政模式,具体点说,就是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制约了人性与生俱来的贪婪,包括由贪婪而派生出的恶念和罪行。
当然,这是我的一孔拙见而己。
斯德哥尔摩
我下机甫定,就去瞻仰颁发诺贝尔奖的市政大厅。在我的心目中,诺贝尔是现代的顶级伟人,因为从社会功效的角度去审视,他给人类社会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当属天下第一。而更令我多一份敬仰的是,诺贝尔是个化学家,但他设立了文学奖与和平奖,这种无与伦比的超凡视界,这种难以匹敌的深邃远见,足以令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中国大陆科学界无地自容。我不能揣度诺贝尔设立这两个奖的动机,但我能臆测诺贝尔一定深知“文学”与“和平”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性!
从市政大厅出来,我便直奔市中心的Grand电影院,并沿着Sveavä路漫步到Tunnel街,因为正是这片街区上所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第一次悟出了社会平等的真正涵义——1986年2月28日晚11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夫人丽丝贝特在Grand电影院看完影片《莫扎特兄弟》后步行回家,在Sveavä路和Tunnel街的转角处,遭一暴徒枪击,结果丽斯贝特受伤,帕尔梅身亡。
30年前,中国大陆的多数国民对“社会平等”的理解还处于混沌和朦胧之中(今天也许还是如此),但就是这件被众多媒体连续报道的瑞典首相遇刺案,引发了我以及很多国人对“社会平等”这一概念的思索。因为人们很惊诧: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怎么会在没有保镖、没有随从,没有秘书环伺的情况下,自己乘地铁前往电影院,自己排队购票进场看电影?!今天国人接受资讯的渠道已大大拓宽,见多识广的百姓对“国家领导人平民化”的事例也早已习以为常,但在30年前,国家领导人自己买票进影院看电影可是特大新闻,就像今天省长、或市长或县长,甚至是镇长自己排队买票进影院看电影一样。北欧是世界上平民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国王、总统、首相、部长等,经常在街上独自散步、遛狗及在商店购物,或与平民百姓一起,乘着地铁和公共巴士前去上班,或骑着自行车随意穿街而过……
美国的社会平民化也算是不错的,但和北欧相比还是有点落差。我知道这样一个小故事:瑞典已故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常在清晨一个人牵着狗在街上散步,而且从不带警卫。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碰巧撞见国王,他惊奇地上前问道:“陛下,您的警卫呢?”古斯塔夫六世愣了一下,随即同样惊奇地反问道:“我自己散步,为什么要带警卫?”
落差,就反映在双方的这两句问话上。
瑞典国王很平民化,但王宫有卫兵把守,不能随便进,国会大厦倒是可以自由进出。我去时正好看到里面在辩论,不管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旁听。这个国家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政治启蒙教育的。皇后大街是步行街,街上的一个雕塑很有创意,那是一把左轮手枪,但枪管被扭成了麻花,也许这是他们对和平与裁军的理解。瑞典这个国家已整整200年没有战争了,走在斯德哥尔摩大街上,你处处可以感受到恬然的风迎面扑来。
奥斯陆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会放到奥斯陆去颁发,但当我站在“世界最美海湾”的码头上,眺望奥斯陆市政厅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开窍了,因为洒落在那座建筑物上的阳光也是和平的……
我最先认识挪威,是从一部名叫《月落》的电影,内容是二战期间挪威人民抵抗德国纳粹侵略入侵,我还背得出影片中的镇长上绞刑架前所说的一段台词:“上校,你可以杀死我,但是你不能抹去我心中对自由精神的崇尚……独裁者和他的走狗也许会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但自由的人民将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但我还有一点不明白,即二战时德国人攻占了挪威,同时也占领了芬兰,但夹在两者中间的瑞典怎么就安然无恙呢?如果说是瑞典宣布了中立,那比利时不也同样是中立国家吗?!可法西斯的坦克照样碾压了过去。这让人难解其意。
十九世纪末,著名的现代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把奥斯陆描绘成了一个充满忧郁、没有活力、幽灵一般的城市,“街上的男人和女人都穿着黑色的衣服,脸色惨白,帽沿压得很低,如同活着的死人,由弯弯曲曲的路径走向坟墓”。或许这是画家不爱自己的家乡,移居到柏林去的理由。但我现在见到的奥斯陆与蒙克画中的奥斯陆大相径庭——人们在露天酒吧中不无悠闲地喝着咖啡,奥斯陆大学门口的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街头的儿童脸上充满了无忧无虑和无邪,总而言之,社会风气一派生机盎然。
奥斯陆虽贵为一国之都,但城市不大,所以我没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从火车站沿着步行街一直走到挪威皇宫。在大剧院的易卜生雕像前我驻足良久,因为我不明白这位被挪威人民视为国宝的戏剧大师,为什么在生活中会如此地刻薄和吝啬——18岁的易卜生在一家药房打工时,与一位比他大10岁的女仆艾尔丝·索菲金斯达特私通,生下一个男孩汉斯·雅各布·亨利克森,但直到艾尔丝·索菲金斯达特双目失明凄凉地死去,易卜生从未支付过一毫一厘的生活费用。当身无分文的汉斯·雅各布敲开易卜生的寓所房门时,易卜生也被门前这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惊住了,易卜生很不情愿地掏出5个克郎扔给汉斯·雅各布,冷若冰霜地说道:“这是给你母亲的,它对你们足够了!”从此,这对父子再也没有见过面,而易卜生此时并不知道汉斯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但实际上这位大戏剧作家那时腰包很鼓,可悭吝堪比“阿巴贡”。
易卜生整整40年不与父亲联系,就是因为父亲一贫如洗。他的弟弟奥勒·派斯,用干水手和灯塔看守人的微薄收入,艰难地照料穷爹,但易卜生却从不给与施舍。而且易性越富有,就越不愿意与家人接触,因为他认为家人都是需要他帮助的人。我实在难以想象这位大戏剧作家是怀着什么样的创作动机,构思那个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海尔茂”的?
赫尔辛基
芬兰最初是瑞典的领地,芬兰这个名称就是瑞典语“新发现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说,芬兰不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但它与瑞典那么“亲密无间”且又那么相像,所以老让我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错觉,总有意无意地把它拽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里去了。
在北欧的都城中,赫尔辛基应该算是最年轻的,因为它的建城史仅600年不到,十六世纪中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和波罗的海对岸的城市塔林(今爱沙尼亚首都)争夺贸易,于1550年修建了这个城市,并命名为赫尔辛基。但这个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命运多舛,战争、瘟疫、大火,几次罹难,所幸最后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现在是蒸蒸日上。不过赫尔辛基成为芬兰的首都已是19世纪的事了,1809年,沙皇俄国终于在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为了把芬兰置于自己势力的掌控之下,就把芬兰原来的都城图尔库(靠近瑞典)搬迁到了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有两大地标景点:一是白色教堂,二是岩石教堂。前者始建于1852年,后者动工是1952年,前后正好相隔一百年,如此巧合也许只能归之于是上帝的钦定。欧美国家的建筑成就一大半体现在教堂上,所以各国著名教堂不胜枚举,但当我亲眼见识了白色教堂和岩石教堂后,仍被它们的恢弘气势和巧夺天工所深深震撼。从规模上看,这两座教堂算不上宏大,但在设计水平和风格上绝对可跻身于精典之列。据说赫尔辛基大学神学院每年在白色教堂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如果想在里面举行婚礼,则要提前一年以上的时间预约。
白色大教堂前的参议院广场上竖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这位历史上最开明、被称作“农奴解放者”的沙皇给了芬兰以最广泛的自治权,所以芬兰人投桃报李,把首都或者说是全国最珍贵的两平方米土地奉献给了他。亚历山大二世在俄罗斯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他一生虽躲过数次暗杀,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我觉得亚历山大二世配得上“死如秋叶之凄美”,因为那天他遇害时,刺客投掷的第一枚炸弹并没有殃及他本人,仅炸伤了卫兵和车夫,可是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和车夫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当日医治无效而驾崩。
据悉,芬兰把国家总预算的30%用于社会福利,所以芬兰人在24岁之前,平均每人花费国家16万欧元以上。我女儿有一个朋友,曾经是芬兰一家新闻机构的驻华记者,但生了孩子后就成全职太太了,因为她得到国家发给的儿童津贴,不亚于她的工作报酬。
我从塔林乘海轮穿过芬兰湾到达赫尔辛基,时间是2小时左右。这条线路值得以后去波罗的海三国和北欧自由行的驴友参考。
哥本哈根
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赫尔辛基,我是2011年去的,但哥本哈根却是相隔4年后才有幸一顾。
联合国人居署曾给了哥本哈根两顶桂冠:一是“最适合居住城市”,二是“最佳城市设计”。从理论上说,我们对此不应有所质疑,因为由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机构颁发的荣誉,一般不会有什么猫腻,再说这种评选肯定具有较为健全的量化标准。但在现实中,我还是难以置信,因为在哥本哈根不到1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聚集了这个国家30%的工业企业,冶金、化学、造船、机械、电子等,这样的城市,怎么可能做到“最适合居住”呢?我想这只能在一种情况下成立,那就是在这个城市的环保能力,特别是企业排污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世界顶尖水平。
我建议上海环保部门去根本哈根做一次认真、细致、全面的考察。
多数中国人对哥本哈根的第一了解,肯定是美人鱼和安徒生,因为这是哥本哈根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实际上哥本哈根还有很多享誉全球的景点,只是不经提示而被忽略了。比如,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在中国妇孺皆知,但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哥本哈根的克伦堡宫却是鲜为人知。莎士比亚还为另两个城市的旅游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威尼斯,因为《威尼斯商人》;二是维罗纳,因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文化力量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克伦堡宫外竖有莎士比亚的雕像,宫内陈列有四个世纪来历次公演的剧照,据说每年夏天克伦堡宫都要举办包括《哈姆雷特》的盛大公演和别的一些文化活动。《哈姆雷特》问世已400多年了,但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中仍以各种形式上演着,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和永恒性。
哥本哈根有好几个为旅游者提供免费借用自行车的停放点,这是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典型案例,因为这个公益举措的费用来自广告公司,而后者得到的补偿,则是被允许在车轮上做免费宣传广告。像这样的他山之石,是否值得我们上海借鉴?
我是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坐火车去哥本哈根的,在欧洲,我前后一共有过二十多次乘坐火车的旅行,这是最为拥挤的一次,车上的空位率不到10%,而平时一节车厢能有70%的乘客已属人丁兴旺了,大多数时间是门庭冷落,有好几次,偌大的车厢内就我们一家三口。所以人们都说,在德国旅行,最好是乘坐火车,信然也!
跋
北欧五国,我涉足四国(没去冰岛),但除了四国首都,我没到过别的城市或乡镇,严格地说,是不敢去,因为,那儿的物价令我望而却步。举两例:我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中国餐馆看到,一盘水饺10个,85克朗(2011年的瑞典克朗与人民币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1左右);在哥本哈根,我曾投宿过一问约6平方米的旅馆房间,750克朗一晚(2015年丹麦克朗与人民币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0.95左右)。
这样的物价,你还敢乱逛吗?
但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涌入北欧旅行,窃以为大概是别具特色的北国风光令人向往……
责任编辑:施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