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阳
“2015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规范撰写审读报告 提高图书编辑质量”研讨会于2016年1月9日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召开。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专委会主任郭德征,各出版单位的相关领导、获奖代表和媒体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副院长范军主持。
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于2014年组织发起的,今年是第二届,活动旨在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质量管理专项活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总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各出版单位的积极响应。
2015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于2015年7月初启动,经过严格的评审环节,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1名以及优秀奖25名,涉及社科、科技、古籍、少儿四个门类。
审读报告是创造图书出版高峰不可逾越的台阶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讲话中指出,在出版业务的链条中,编辑处于核心位置,在编辑业务的链条中,图书产品与编辑工作内在的因果联系,本质上有上下游环节的关系,所以编辑对书稿的审读与审读报告的撰写工作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
郝振省说,审读报告是编辑的代表作,就如同了解一个人最后要看他的贡献和成果,了解一个编辑则需要看他的审读报告。审读是创造图书出版高峰不可逾越的台阶,也是衡量一位编辑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为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将优秀精选审读报告结集出版。通过对优秀审读报告的点评工作,进一步增强这项活动的影响力,发挥对业界的促进作用,不仅让编辑成为职业的编辑,更激励编辑成为名家,打造出版精品。
撰写审读报告是编辑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
“十三五”时期,对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也就“十三五”时期如何抓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工作方向。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应该努力提高审读报告的思想文化含量。作为出版社,则应狠抓出版质量的提升和保障工作,并落实到各个环节。在研讨环节,众与会嘉宾围绕“规范撰写审读报告 提高图书编辑质量”主题和现场听众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首先带来经验分享的是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在谈到什么是图书质量的时候,顾青认为,所谓图书质量第一个叫内容质量,第二个叫编校质量,第三个叫装帧设计制作的质量。编辑真正要下工夫的地方是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而内容质量又是重中之重,也就是选题的重要性。顾青说,在编校质量的把控上,作为责任编辑必须是全流程的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他很赞成这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专门把提高编辑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议题来进行研讨,以撰写合格的审读报告作为一个抓手来提出,非常的有必要。撰写审读报告是编辑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环节,是能把书稿提高一个档次、体现书稿应有价值、达到精品出版物水准的必经之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林夏说,写审读报告,是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之一。何林夏明确了编校人员参加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拿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公司举例,旗下十几个分社,2015年一年的总培训超过200场,涵盖编校培训、印制、发行多类相关岗位。广西师大社能有如今的成就,和社内对编辑的培训教育密不可分。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是靠自身成年累月的积累而慢慢起步,编辑也是如此。前人的经验不是都有用,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掌握、学习、融汇其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有的培训,都是师傅领进门,帮助编辑走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会编辑懂得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但是在编辑之后的职业生涯做的怎么样,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与探索。
何林夏认为,文化产业成功的标准,是文化品牌是否被树立,而文化品牌的树立必须要靠人。每个出版社情况不一,但都有义务为自己编辑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在担任社领导期间,何林夏鼓励所有编校人员出差的时候花时间去旅游,人们经常说编辑的成长要交高人、读好书、行远路,这也是一个培训的过程,更是提升编辑素质很重要的方面。
审读与报告,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出版集团特约审读专家宋焕起,以连续两届评选活动评委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评奖活动本身他讲到,新闻出版业界向来不乏各种评奖活,评好书、好单位、好策划、好编辑、好印制。后来又有了评选好销售、畅销书,但是唯独少了评好审读报告的奖项。所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开了评奖类别的先河。第一届好比种了一颗种子,第二届就变发出新芽,本届评选,无论是参评的范围,还是响应的程度,审读报告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认为,审读与报告,一个都不能少。从实际工作上看,审读是反映编辑进行审读加工的具体的实在的业务活动,表明工作形态,是一种行为。报告反映的是编辑审读业务行为的记录,表现为文字形态,是一种文本。前者,审读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载体和呈现。两个加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的互为偏证的概念,报告是关于审读工作的报告,不是别的报告,审读要以报告的文本来呈现。
宋焕起做了两届评委,他认为获奖的报告每一篇都是一个非常精致的作品,熠熠生辉,这些报告告诉了大家编辑的价值。平实而温馨的审读报告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编辑流程的看法,以前,人们更多的关注了书的选题,而一部书稿化成一部图书,有审读报告为凭,获奖的东西就能证明他在这里面做了非常高贵的工作。他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审读报告评优活动,一定更加深入人心。
审读报告是编辑培养和成长的中心工作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专职副总编辑马爱梅就强化审读业务,提升编校质量做了演讲。她说,出版产业化的发展,还有出版新技术的应用和向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编校工作。近年来总局也在下大力气抓出版编校质量,可以说这些事情对出版社来说还是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各个出版社的编辑们也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大家稍有不慎往往就会出现不合格品。长期以来,各个出版社都在探索有效提高出版社的编校方法和途径。
谈到水利水电社关于强化审读业务的经验,马爱梅提出了六点看法。第一,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强化审稿业务的前提。审稿是编辑的一个基本功,强化审稿业务,是编辑培养与成长的中心工作。水利水电社有科学规范的编校工作流程与编校工作制度,通过严密的组织和机制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第二个,建章立制是强化审稿业务的基础。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提高出版物的整体出版水平,水利水电社围绕出版物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主要是强化业务指标、流程、奖惩等,这些主要体现在选题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还有发稿复审的管理办法。第三个规范审稿流程是提高编校质量的重要保障。严格落实三审制,规范审稿流程;细化初审的要求,规范编辑初审工作;规范审读工作重点,提升编辑的审读技能都是流程把控的重要环节。第四个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是优化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五个落实行业法规标准是提升审稿质量的关键环节。第六个是完善奖惩机制是强化审稿的有效手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马静肯定了审读报告评选活动的积极意义,她提到,这次活动说出老编辑们好几十年以来想出的心里话,她一直在为这个创意赞叹。
马静从事出版工作几十年,作为一个老编辑,她深知审读报告的重要意义。期间,她以轻工社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的学术著作《中国饮食文化史(10卷本)》为例谈了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她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编辑要想把审读报告写出一桶水的容量先要储好自己的一缸水。操盘这样的一套大型学术著作对编辑要求很高,因为作者都是业内的顶尖级的专家,如果你作为编辑,你没有专业能力,作者不会跟你走的,多年以来,轻工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吸纳的能力,了解学术前沿的状况。在国际国内学术会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第二,马静提出了与作者建立密切而和谐的关系的重要性和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的意义。
她还说,对于运行多年的大项目,审读报告体例要保持前后的高度一致。中国饮食文化史这个丛书从策划到现在二十多年,编辑还是没有变,从撰写第一份到最后一份审读报告的完成,中间相隔了很长时间。但是不管做多长时间完成,都要保持了审读报告的一致性。她们还通过建立准确的版本管理制度,杜绝了无序、混乱的现象。
出版人一致认为,当前产业在聚合、媒介在融合,新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不断出现,新模式层出不穷。但不管出版市场如何变化、业态如何融合、模式如何创新,质量的要求不会变,出版的使命不会变,文化的责任不会变,而需要转变的是我们的质量理念,需要提升的是我们的管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