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雷
有人说,北野武和是枝裕和分别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两面。北野武探讨的是人生隐藏的种种残酷,而是枝裕和则呈现出生命共通的善意。凡是看过是枝裕和电影的读者大概会认同这个判断。在是枝裕和的艺术世界里,他以影像温和地直视社会人心,以悠缓深远的风格展示世间人情,于细节中弥散着哲思和人文主义情怀,透射出这位日本导演对日常生活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关怀,颇具个人风格。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在日本东京清濑市,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是枝裕和早年以拍摄纪录片起步,主要作品有追述负责水俣病的环境厅高管自杀的《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1991)、观察一头小牛和孩子们三年成长过程的《另一种教育——伊那小学春班记录》(1991)、拍摄关于台湾导演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1993)、直击无法累积新记忆的前向性健忘症男性患者与其家族的《记忆丧失时……》(1996)。是枝裕和在1995年首次执导了改编自日本作家宫本辉小说的电影作品《幻之光》,开启了其剧情片创作之途。
《幻之光》被认为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最细腻的电影。女主人公由美子小时候因未能劝阻奶奶离家出走而产生心理上的自责,后来结婚生子,丈夫郁夫却意外离去,由美子无从知晓原因。两个亲人的逝去让由美子心生迷惘,无法释怀,不知该如何排遣内心的愁苦。由美子守寡几年后选择了再嫁。那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幸福安宁,由美子希望能在这里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淡化内心的伤痛。影片其实在讲述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面对亲人离去,有人会很快遗忘,但有人却难以抚平悲伤,由美子显然是后者。最后,由美子终于明白死亡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潮起潮落。在这样的心境下,死亡是安详的,它就活在生命里,生死同一,日复一日。
1998年,是枝裕和执导了剧情片《下一站,天国》。在《幻之光》里探讨了死亡是什么后,是枝裕和此时转向了另一个主题: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下一站,天国》讲述了每个人去天国之前,都要在天国车站停留一个星期,在天国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回顾一生,找寻其中最难忘的回忆,然后拍成电影片段,主角们在最后一天观看影片时把人世的一切都忘记,只带着那种美丽的心情,去下一站,天国。影片营造出一种超然而醇厚的温情,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令人沉思,究竟什么才是人生最宝贵的,又是什么超越了死亡,由此直达生命的本质。那些美好的瞬间仿佛是来自天国的光芒,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可爱。
《距离》(2001)是一部以探索生命为主题的剧情片。影片取材于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一起邪教团体恶意投毒事件。在这部影片中,所谓“距离”,可以引申为“心与心的冷漠和隔阂”,影片既不对邪教成员的个性进行妖魔化处理,也不对具体事件发生的细节进行再现,而是通过片段式的回忆,对邪教团体成员精神轨迹波动变迁的描绘和刻画,让观众认识到心灵的脆弱与无助,同时也启示我们更多地关爱身边的亲人,缺乏交流和沟通只会使彼此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2004年,是枝裕和执导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无人知晓》,并获得了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影片以半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几个孩子从被藏匿到被抛弃的故事。四个兄弟姐妹在母亲出走后,不得不开始全新的生活。虽说是悲剧,却看不到歇斯底里的呐喊;虽说充满苦难和伤痛,但自始至终都在平静而细腻的氛围中娓娓道来。或许只有在经历了无尽的不幸和忍受了足够的悲哀之后,才能理解那种绝望之下所迸发的强烈的求生欲望。正像影评人所说:“这部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很有存在感,悲伤快乐都在银屏里展现出来,折射着真实的世界。无论是谁都会有必须承担的责任,不能选择,不能逃避,无关对错,无关善恶。”孩子们在经历了欢乐与悲伤、不幸与无奈之后,逐渐变得坚强,走向成熟,也更加理解所谓生的意义和本质。
轻喜剧古装片《花之武者》(2006)表面是讲复仇的,但实质却是反对复仇、倡导和平的。是枝裕和称:“9. 11事件后全球似乎蔓延着复仇气氛,日本也不例外,有人要复兴军国主义和武士道。”而《花之武者》就是他对这种现象的回应。不过此片情节略显沉闷,且偏于一面地赞扬贪生怕死、懦弱逃避的小男人,被人评为“虽有诚意却缺乏吸引力”。
2008年,是枝裕和带着影片《步履不停》归来,这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影片获得第51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赢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该片讲述了某个普通家庭中的次子回到久别的老家,与年老的双亲团聚的故事。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平静而细腻,美丽而温暖。影片无意去传递什么大道理,有的只是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爱情科幻片《空气人偶》(2009)讲述了空气人偶女孩渐渐产生感情,爱上了录像带出租店职员,体会到“人”之喜怒哀乐的故事。是枝裕和力图以微小的题材来表现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刻画出形形色色的“孤独都市人”,令人深思。
2011年,是枝裕和自编自导的影片《奇迹》获得了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影展最佳剧本奖。影片讲述了航一和龙之介两兄弟因为父母离异而天各一方。小学六年级的航一跟着妈妈住在鹿儿岛娘家,妈妈忙着找工作,外公经营一家和式糕点铺子,外婆则热衷于学草裙舞。小两岁的龙之介则跟着当乐手的爸爸生活在福冈博德。兄弟俩一直想方设法让父母和好,希望一家四口能再度团聚。这天,航一听说了一个消息:贯通鹿儿岛和博德的九州岛新干线即将全线开通,开通那天从博德南下的“飞燕号”和从鹿儿岛北上的“樱花号”首次交错而过的瞬间将会发生奇迹,据说那是时速高达260公里的交错,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目击这一刻的人能够实现他的愿望……在这部为纪念九州新干线通车所拍摄的影片中,是枝裕和利用新干线这一交通工具在地理空间和内心空间上大做文章,将伦理亲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上映后好评如潮。
2015年,是枝裕和执导了电影《海街日记》,影片荣获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奖。该片改编自日本人气漫画,讲述了在古都镰仓居住的三姐妹与同父异母的妹妹重拾家族羁绊的温情物语。影片风格淡雅清新,充满了治愈系的味道。
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他更乐于探究个体生命的凋零和内部完善,并对死亡或者说生命本身表现出持久的探索激情,透过死亡这一偶然事件所引发的种种状况展示人情世态。与此同时,面对战后日本的艰难重建以及后工业时代对家庭结构的冲击,相较于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家庭”不是那样意义明确单一的,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多义性和暧昧性。家庭是破裂、崩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张、脆弱的。是枝裕和借助家庭这一传统伦理结构,暗含着对理想故乡的追求和对人伦温情的向往。
是枝裕和被评论家称为“新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以及“同辈人思想最严肃的导演”。从拍摄纪录片到执导剧情片,是枝裕和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关注与思考,构成了他说故事时的独特视角。不管主题是震惊社会的事件,或是对亲人的追忆,是枝裕和并不追求戏剧化的冲突,而是从日常片段中撷取细腻情感;当然,是枝裕和也不喜好英雄式的情节,而是希望捕捉这个有点脏污的世界突然展现出的美丽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持续探问着眼前这个似真亦幻的世界。在他的电影中,展现着生与死、孤独、丧失、记忆的主题,继承并回归传统日本电影富有日常生活气息的家庭伦理观,不求场面宏大,画面精致细腻,节奏舒缓,透露出非常温柔的一面,如涓涓细流,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