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的山水画艺术

2016-03-15 20:41水天中
中国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光华水墨山水画

水天中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历史久远的艺术,历经千百载融合淘洗琢磨,形成从观念到形式的完整模式。对于欣赏和研究者来说,它是一座采掘不尽的宝库,但对现代画家来说,它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正如前辈画家所说,一个人要能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添加涓滴,也可以说是巨大贡献了。当代中国画家从事山水画创作面临特殊的问题,一是如何参透和吸收传统山水画的技巧、韵味;一是如何依靠并协调与传统人文格调迥然不同的当代文化情调。因为从艺术的本源看,模拟和复制不是创造。近三十年,山水画家在研究传统和创造新境方面,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验,光华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光华来自四川,60年代前期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北京高校从事绘画教学,80年代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研究。他的教学和史论研究是与绘画创作紧密结合的,半个世纪之间从未放弃山水画创作。而在他远离故乡定居北京之后,巴蜀山水清雄幽深的情调一直萦绕在心际。这种情调与他在北方的生活经验相汇聚,流注于笔端,则形成清雅而又壮阔的格调。

他的山水系列可分为两类:纯粹水墨作品,如《青山遮不住》《流水不腐》等;另一类是青绿设色作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满目秋色放金光》等。纯粹水墨作品画幅不是很大,但气势宏阔。《青山遮不住》画的是汹涌奔流的瀑布山涧,激流回转、冲撞,时间、速度,空间、虚实,都在这一天地中汇聚施展。对自然瞬间与山水经典的固执追寻,呈现于艺术家对白纸和水墨线条的形式纠缠中,在用笔用墨的坚守与突破的矛盾中展开。我们看到这一小方画面所有的关于自然和人的精神,诗意想象与形式提炼之间开展的激情与艺术史脉络的探索。

山水画的基本形式元素可以归结为对“虚”和“实”的处理。传统山水画画水,有“实”画,用线条勾描水流动势,这在古今山水画中可常见到。另外一种“虚”画,画面水的部分留白,以岸边山石草木衬出水的存在,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无论以“实”托“虚”,还是以“虚”托“实”,都可以留下让人久久回味的作品。虽然今天人们借助各种工具观察体验,积累了前人不可想象的宏观和微观经验,但作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还必须回到人与自然内心情感交流中寻找途径。光华从作为物的“实”和人的心灵情感变化的“虚”处着手,探讨“实”与“虚”之间流动的可能。《流水不腐》《流水不腐难》和《青山遮不住》诸作,那些山石和流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流激荡,山石耸立,山水对峙,水雾弥漫。一片混沌中山水仍然存在,画家以简洁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存在。这是画家对虚实关系的思考和对山水的感受想象的联系,也展示了艺术家沟通自然世界和情感世界的途径。

从技法方面也能探究画家的虚实观念,如何到达探求的形式效果而不落窠臼,绘画中的虚与实既是对映,也可互换,由此张力而达到形式的自在与自主。光华处理这一课题自有办法。他开创一种在未干的湿墨湿色上用笔蘸清水游走勾勒,形成柔和而自然的白线白痕的技法。画家似乎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营造润泽的云气,心和笔在虚实明晦之间流动。因为水是黑和白之间的桥梁,边际的渗透互染,成就虚实交换又各自存在的目的。《大漠之舟》在天、地、人、山之间进一步展开了这一命题的试验,在灰色的背景中如黑色剪影般的骑马人,或荒漠大地上像苍白幻影的骑马人,反衬出大自然的实在感。在这里,原本为背景的大地山川风暴雾气,统统化作富有肌理质感的初始基底,而具体真实的人物和动物,象征人类历史和生活方式的景观反而成为虚幻的片段,让人联想起古代诗人感叹的须臾于天地间的蜉蝣。这件作品被画家注解为“有墨无笔”,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就是笔是人用来划开人和自然关系的关键物,表明人相对于世界的位置。当人以为他可以驾驭自然时,他笔下就会出现虚张声势的造作;而当人与自然融合或沟通时,笔墨就会显得从容和自由。

《春晖粲然》《偶尔露峥嵘》等,被作者归入“笔墨兼之”一类,这些作品又是另一种景象,画面上的山峦结构繁密,皴、染、点规整而自然,丘壑深远,天地间闪耀着光辉,相对于他“无笔”水墨山水的“虚”,这是“实”的,不仅有笔,还有色彩晕染其间。这种着色的山峦、大地和天空,是以现实的视觉经验作为依托而提炼的,在视觉上具有真实感,与水墨的强调虚淡和空灵相反,光华在色彩上还运用冷暖色调渐变,画出背光和受光面。这应该是他在传统青绿山水表现方式基础上,酌取西方印象派观看和表现方法的实验成果。

不过他也没有刻意区分这两类风格,实际在创作中他完全按需要表现意境构思、布局和创作。如《春晖粲烂》一画,工写结合,尤其是被笼罩着水雾云气的山峦,在那传统意义应该留空白处被水和色的晕染填补;而在水晕空隙处还有如闪电划过般的光晕,那是画出来的“虚”线。画出来的“虚”与留有空白的“虚”处理意义之不同,在于强调了人的意识。也就是眼睛看到之处,实际就是意识和情感所到之处,没有不留痕迹的划过。传统留空白是一种“不进”形成的空缺,处于等待替补状态;而这由清水而留笔痕的“虚”是“退却”,是“行进”后的“退出”,是当代人在与自然对话后所领悟的真谛,虽然这退出已经让原始面貌染上人类的色泽,但仍然显现出人类对自然敬畏之情。

从光华创作历程和整体布局看,高远宏阔的水墨山水是他创作的主体,青绿重彩和他自称为“有墨无笔”画法是由主体生发而来的形式探索。在这些不同的试验中,都可以感受到画家对高山大川的仰慕和对水墨表现性的沉迷。不同的艺术追求仿佛都受到他的禀赋的指引和限制,例如巴蜀山水的清雄气概,一直若隐若现地引导山水画境界的整体布局和细节营造;个人的性格气质则决定了他在营造壮阔山川的时候,不忘以清晰秀丽的笔法勾描草木亭榭鸟兽。这种不同意味的形式元素成为光华山水创作的标志性特点,并以此独立于当代山水艺林。

杨光华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杨光华,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被分配到北京。先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后调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美协三届评委、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毕业创作《山城新貌》1964 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硕果》1979 年入选纪念建国30 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青山遮不住》1996 年入选建党 65 周年美展获优秀奖。《大地回春》1997 年入选文化部纪念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大展获银质奖。《春山欲晓》2006 年入选文化部纪念建党 85 周年书画展获一等奖。《春晖粲然》1999 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青岛国际美展。《巴山雨夜》等 18 幅经典佳作,被中国美术馆、东方美术馆等十多家艺术馆收藏。《高山流水》《岱宗朝晖》2003 年入选国家主席、副主席办公室。《美术》《中国艺术》《中国书画》等多家专业杂志均有介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有《画家杨光华》、北京电视台巨匠栏目专题片《走进画家杨光华》,出版过五种大型画集。2015年 9 月美中商业文化协会为庆祝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举办国际美术作品展于纽约,《遨游天际》山水画荣获优秀奖。

年过七旬的杨光华深入沿海岛屿写生,以点彩夸张的手法浓缩了岛礁丰富的色彩,尤以南沙岛屿为素材创作的《南沙巡礼》系列作品集诗书画于一体,抒发对祖国岛礁的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光华水墨山水画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水墨
水墨人物
点亮生命的光华
珠翠光华
当代水墨邀请展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