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红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多方面的因素,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本文从小学德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先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然后分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最后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78-02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主要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1]。但是,受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情况,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健康教育传入我国,但一直依附于德育教学,教学效果不甚满意[2]。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需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进行反思,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与亲戚不和。如果父母和其他亲人不和睦,小学生极易出现不合群、胆小、孤僻等情况;(2)过于溺爱。目前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人的父母、老人都比较溺爱,对小学生缺乏教育,进而滋长了小学生的恶习;(3)父母外出打工。为了家庭生计,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极易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
(二)社会因素
(1)不良社会文化,比如小学生接触到的不良书籍、网络媒体、报纸等;(2)不良社会现象,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做事凭关系之类的不良社会现象会影响小学生,使他们丧失进取心,出现懒惰心理。
(三)学校因素
(1)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且比较好动,教师具有较大的压力,故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扼杀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教师一味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时,教师未能及时发现、疏导等。(3)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缺乏良好的关联性,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将高年级的标准用在低年级学生身上,学生出现较大的压力。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有区别,同时也有联系[3]。首先,德育主要是学校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内容比较多,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等。但是,心理健康的覆盖面比较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二者之间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育目的和内容相同,二者都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的培养,简单来讲,就是让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2)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相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二者均会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
三、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求德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因此,德育教师需将自身看成是一位心理导师,帮助学生疏解不良心理,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状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对于学生来讲,大多数时间是和班级待在一起,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可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4]。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自身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保持健康的心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以此来感染学生;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中,教师要充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并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可一味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是应该同时关心犯有过错、性格内向的学生,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2.营造良好班风、学风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真爱,在班级上营造良好的班风,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让小学生在长期的反思中不断提升、完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在学习中不弄虚作假,坚持实事求是。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教学中,课堂是主要阵地,是教师传业、授道、解惑的场所[5]。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不遵守规则的危害,比如在交通规则中,学生罗列不遵守的危害有:车祸、人员伤亡、交通瘫痪等;在家庭、社会规则中,人们需要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设施等。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规则的约束力、规范作用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遵循规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学者提出,在德育教学中,检验其效果的试金石就是德育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均开始重视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内。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做文明的校园小主人”活动,指引学生爱护校园,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不随地吐痰、不讲脏话、不乱践踏花草等。与此同时,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还要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班级采用自我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在班级上选出榜样,进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或是开展“微笑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保持微笑,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小学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同时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6]。因此,学校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比如在校园道路、餐厅等地方设置警示语、宣传栏等,激发学生求知、求美等;(2)精神文化建设,比如在学校的校训、校歌、先进人物表彰大会等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树立崇高的理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3)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综上所述,受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内,具体来讲,可从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14.
[3]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178.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199-200.
[5]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94-95.
[6]刘赫男.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林区教学,2010(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