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鼎湖逸夫小学 黄秀英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链接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呢?教师在这方面应给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水”入“塘”,构建阅读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徜徉。
所谓的由篇及书,就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或节选,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如我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先让学生默读梗概,接着我顺势利导: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鲁滨孙十分的勇敢坚毅;他面对困难有一种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他是个靠智慧解决困难的人等。于是,我故设悬念:“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我就来个顺势推舟,以启发性、激趣性的语言跟孩子们说:“如果你真想知道这一切,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这本小说,它会给你一个完整的答案。”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读完了,他们不但对鲁滨孙解决困难的智慧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对鲁滨孙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这种链接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不仅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内外结合阅读的纽带。
由此可见,这立足于文本的链接的基点是课文,链接的时空就是课文的原出处。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课文的原出处,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主旨,丰富阅读的文化营养。
追溯知识的源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如随着课文学习的推进,或者问题的深入,或者情节的变化,教师适时适量适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一些相关信息,丰富学生感官,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情感随着师生的交流一点一滴地渗透其中,尽管悄无声息,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看看《生命生命》的教学片断:
教学第一个例子(飞蛾求生)指导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都是在轮椅中度过。
师:是啊,杏林子当时想:我也是一条小生命,我也想生活啊。请把杏林子渴望生存的迫切心情读出来──(生读“我挣扎着,极力鼓动翅膀”)
师:如果你就是杏林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只要有一丝生活的希望我决不能放弃。
师:所以你会──
生读:我会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是啊,作者被这个小生灵顽强的求生欲所震撼,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课末,又用多媒体出示:坚强的杏林子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凭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用这样的双手(出示图片)写下了80多部文学作品,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台湾100多万残疾人作出了贡献。她离世之后,家人根据其生前遗愿把躯体捐给医院供医学研究。
我始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引领学生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一篇课文内容往往只能表现一个方面的事物或一种观点,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立意相近的材料引导学生去阅读,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请欣赏《天净沙·秋》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白朴!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
师: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
生1: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借景抒情;
生2: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生3:白朴的动静结合,有秋的萧条但没有悲凉的情绪。而马致远描写了一种萧瑟的情景,表现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师:(多媒体出示)课外,你们还可以自已去读读张籍的《秋思》。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适时地利用了课中链接性阅读的学法迁移这一途径,以“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多篇”的方法,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体、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科书”阅读圈子,徜徉在广袤的文学艺术的海洋里。
问得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同时,就是善于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引“水”入“塘”,让课堂这一鉴方塘引入源头活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立体的语文、厚重的语文、情意浓浓的语文,从而汲取丰富文化的营养,真正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