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论徽州传统民居的水彩画创作题材
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徽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徽州传统民居的建造、选址、布局、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呈现出典型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在水彩画创作题材领域中,徽州民居赋予了众多水彩画家们创作灵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水彩画家,徽州民居进一步拓展了水彩画创作题材的空间,丰富了水彩画创作题材的内涵。
徽州民居;水彩画;创作题材
徽州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色调浑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区域文化面貌。长期以来,无数水彩画创作团体及艺术家都被徽州天人合一的村落建筑风格所痴迷,将徽州民居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外部造型聚散适度、线条流畅、对比强烈、比例和谐、尺度近人,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淡雅、对比鲜明、错落有致的美感。村落的建筑造型不包含我国古代建筑的底层、坡顶形式外,重点采用外形独特的马头墙建筑风格,这样以来建筑物的顶部显得稳重并与简洁概括的白墙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头墙原来是为了防火,在徽州当地被称为防火墙,这是实用角度的需要,然而在徽州,由于被广泛的运用,组合的形象逐渐变得丰富,形成了徽州区域独特的建筑风格,打破了传统白墙的单调,提升了建筑的美感。每一处村落的建筑群都会形成一组连续、渐变、交错、起伏的马头墙乐章。徽州民居相互紧邻,墙接瓦连,形成迷人的村落整体轮廓。青山下、绿原上,田野畔、翠竹间点缀着晶莹洁白、炫人眼目的玲珑楼舍,参差辉映、黑白相间、起伏交错、层层叠叠、云雾缭绕、轻盈淡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徽州村落空间结构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许多方面徽州村落与艺术的绘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讲究作品脉络的清晰、生动,建筑讲究空间的结构、秩序,两者具有相似之处。“起、承、转、合”是其基本原则之一,这也是是徽州村落空间结构的艺术特征,由此以来,村落规划设计要求将村落各组成部分、组成要素视作村落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
徽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体现在村落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主要表现在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建筑方面,例如布局合理、选址巧妙、颇具规模的书院、书屋以及村落的主体建筑,这些民居建筑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随着年代的久远与变迁,村落墙体逐渐出现丰富的色彩变化,青瓦的残缺与之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也突显了徽州村落的精神内涵与外在特色鲜明的结构特征。在村落建筑内涵的另一个层面还包含了起着装饰作用的古题额、古匾额、古楹联,这些构成因素以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文化氛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文化性建筑、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点缀其间的典雅的文字,无不给绘画创作以直接的启发,尤其是在视觉、心理上给人以艺术的冲击,欲不付诸丹青而不能。那种和谐的宏观大美,给予绘画以结构上强烈的提示,使艺人情不自禁地师法这种天人合一的神奇魅力。因此这种诱惑吸引了无数艺术创作团体、国内外艺术家汇聚于此。村落建筑特征赋予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成就了一幅幅经典的艺术作品。在安徽美术创作领域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徽州村落为表现形式的水彩画题材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水彩画创作人才。
徽州村落包含了园林的基本要素,构建了园林化的村落环境,富有审美价值,给人以诗画般的联想与感受。清代胡朝贺在《“流水桃花别有天”赋》中所描写的黟县小桃园,就是一派园林景象。赋云:“原夫黟之有小桃园也,竹树交横,峰峦对峙,碧草自香,白云屡委。忽峭壁之中开,疑仙人之旧址。几日和风开遍,浓花万树;一宵春雨添来,轻涨三篙。”《徽州府志》中的婺源也是一座大园林,“婺源之为邑……有溪山之秀足以登临,有鱼稻之珍足以宴乐,悉其风土者乐而安之焉,千崖献奇,万谷汇碧,可以娱心神,悦耳目者多矣!”[1]252
园林化的徽州村落,其优美的自然景物皆可直接入画,比如上出重霄的山峦,涓涓长流的溪水,枝柯交错的翠竹茂林,芳菲的碧草,自性的白云,以及吹拂在古居上的和风,滴在青石板上的春雨,触目所视,随手拈来,入于画纸,即为水彩。再者,其和乐融融的民风亦可成为水彩的题材,徽州古来富庶,百千年来,鱼米丰足,仓廪富实,百姓温厚,因此斯地民风淳厚,散居在徽州村落,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巨美,摄之入颜料,自是甚可观。
徽州如此多娇,引无数大家竞折腰,此地村落,滋育了一批大手笔。出生于江苏武进的老一辈水彩画名家柳新生先生,历任全国美术大展水彩粉画评委,水彩画作品享誉国内外,把徽州传统民居作为水彩画创作的主要表现题材,备受瞩目,开创了写意水彩画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风格,把水彩画的水性语言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诸如《飞瀑—山魂系列》《白桦》《饮》《徽韵》等。安徽宿州人、全国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副秘书长丁寺钟先生的水彩画作品创作题材主要取决于徽州村落,作品透射出强烈的徽州传统文化内涵,多幅经典水彩画作品屡屡在全国重要美术大展中获奖。《书香门第》《丁村系列》《徽州系列》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徽州人文色彩,巧妙的传达出了徽州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艺术哲理与形式美感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当数水彩画作品《书香门第》,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似乎在逝去的时光里回荡,带给人们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作品布局合理得当、错落有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浑厚、笔触生动、意蕴生动。建筑周围烟云缭绕,折射出徽州的本土气息,仿佛行走在天梯之上;画面视觉中心的墙角藤蔓更加引人入胜,鲜明的色彩点缀了徽州建筑,十分耀眼,给人以广阔的遐想,仿佛经历过无数的春秋。完美的建筑构图将其丰富的审美信息传递给观者,艺术家凭着修养有素的感悟之心感受、孕育灵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描绘徽州村落园林化的景致,而村落景观在艺术家们的渲染下更显其美。丁寺钟以扎实的绘画功力与娴熟的绘画技巧将徽州村落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水彩与徽州建筑完美的结合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在我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水彩画艺术语言发展中激越而不失沉稳、犷放而不失严谨,有着诗一般的境界,是自然与心灵相互交融。上海籍著名水彩画家平龙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多次来到徽州区域进行写生,运用平面构成的手法将徽州建筑表现的淋漓尽致、自成一格,出版了专著《水彩画风景写生》一书,汇聚了百余幅徽州民居题材创作的水彩画写生作品,在全国美术创作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一批青年水彩画家。安徽蚌埠人、著名水彩画家王胜利以徽州民居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在国家级美术大展中多次获奖,如《追忆中的秋天》《古韵回思》《透过阳光的古窗》《向日葵》《遗韵》《皖南情》等,并出版《王胜利水彩画集》,水彩画作品风格古朴典雅,投射出了徽州特有的文化底蕴。
徽州村落不但让大家倾倒,也让很多团体慕名而来。由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在风景中行走——全国水彩画名家写生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两届)均以徽州地区为主要写生、创作地点,尤其是“第二届在风景中行走——全国水彩画名家写生作品展”影响重大,在安徽省部分高校进行了巡展,颇具影响力。读这些水彩画作品就是一种享受,画面中错落有致的古村落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感并透射出艺术哲理,形式美感与艺术哲理在水彩画创作中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渗透,无法割舍,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形式美离不开对哲理性的思考。在2015年12月4日—11日,安徽省文学艺术院、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共同组织了“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安徽省文联水彩画家再出发下基层黄山祖源村写生活动,丁寺钟先生带领来自全省各地16位水彩画家以祖源村的古老建筑为表现对象创作出了百余幅水彩画作品。
徽州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人文情怀给了水彩画家们无限的创作灵感,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在水彩画创作的手法体现、意境营造、语言风格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水彩画名家当数丁寺钟先生,尤以近期创作的水彩画作品《雨中塔川》《祖源写生系列》,以崭新的面貌给人广阔的视觉空间,作品既有写实的成份也含有抽象的元素,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山水的意象表现为基础,融泼洒、冲积、皴擦和勾勒、罩染为一体,把水彩画建筑写生推向了一个自由的高度,其中所蕴含的以意抒情,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觉语言。从水彩画写生角度而言,将古村落的建筑特征开掘出了精神实质,表现手法上也突破了水彩画传统模式,更具特色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完善水彩画艺术语言的本质,更进一步的探索水彩画哲理。徽州村落的艺术特征与丁寺钟的水彩画题材创作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水彩画作品气势恢弘、空间开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视野与内涵。徽州的地域特色、气候特征的精神品味与内在气质渗透到了以徽州村落为创作题材的每件作品之中,同时,他的水彩画作品映射出了徽州建筑的众多元素,丁寺钟的水彩画作品成为了中国水彩领域中的一面旗帜,创作风格也呈现出了徽派文化的美学思想内涵。同样在《荷花系列》《丁村系列》等一系列水彩画作品中既能感悟到“虚静”“自然”的美学内蕴,更能领会出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之“气韵”,丁寺钟先生的徽州村落水彩艺术作品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美学价值观,是对世界观的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带给人们的是豪爽大度、自由奔放、气势恢弘的文化视野,进而坚定了他对天地自然之象的着力追寻和崇高体验。
徽州传统古村落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赋予了艺术家们独有的创作灵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艺术家们深刻的领悟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之美,更能折射出大自然无穷之变化,反映出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1]赵吉士,等.徽州府志·舆地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0:252.
责任编校 秋晨
U8
A
2095-0683(2016)06-0119-03
2016-09-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13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22)
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