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及其审美研究

2016-03-15 23:4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伞骨伞柄伞面

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及其审美研究

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发展的现状,从选材、备料、制作组装、铺贴伞面与染色到修整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大红袍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进而从色彩美、材质美、工艺美、结构美、寓意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大红袍油纸伞的审美内涵。总结了传承民俗工艺文化、拓展地域民俗工艺理论、丰富地域旅游资源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大红袍油纸伞;工艺流程;审美;寓意美;结构美

一、大红袍油纸伞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的明清古街上有个“承古斋”手工作坊,它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油纸伞的诞生之地。大红袍油纸伞手工艺人徐修生从14岁起跟随祖父学习油纸伞制作技艺。从过去的徐天元伞铺到如今的承古斋油纸伞作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年过8旬的徐修生仍然坚持亲手制作油纸伞。徐氏油纸伞因伞面呈现为油润含蓄的大红色,因此被当地人俗称为“大红袍油纸伞”。

大红袍油纸伞2013年1月入选六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红袍油纸伞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因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油纸伞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替代,其核心原因是手工油纸伞经济效益低,无人愿意主动学习这些技术。

(二)纯手工榫卯结构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生产效率低。年产量500把左右,并以50-100元左右的低廉价格售卖,使得纯手工生产难以维持手工艺人基本的日常生活。

(三)政府监管部门政策执行效率低。大红袍油纸伞工艺自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直在寻求某些环节机械化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产品类型,开拓销售渠道,但这些至今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各项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缺乏资金投入与传播推广使保护成为一种形式。

二、大红袍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主要分为选材、备料、制作组装、铺贴与染色、修整共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细节,整个工艺流程约有一百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决定着制作的成败。因此熟练的能工巧匠2-3天才能制作一把大红袍油纸伞。精致的工艺、稳重的色彩、黝黑笔直的伞柄、放射状的伞骨全部采用原生态的绿色材料。

(一)选材

选材即选择制作油纸伞的各种材料,如竹材、皮纸、红色染料、粘合剂、桐油、各类针线等。大红袍油纸伞以竹材为主,制作伞架所用的竹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生长3-5年的大别山老毛竹,用来制作伞骨与寸骨。另一种是竹节稀疏、均匀的成年水竹,用来做伞柄。皮纸主要采用当地的野生桑树皮手工制作而成,它用来做油纸伞的伞面。红色染料由苦丁茶泡出的红色汤汁制成。粘合剂是采摘当地的青色野生小柿子,捣碎后熬制而成,这种粘合剂的作用是防潮防腐。桐油是当地的桐树仔采摘之后炼取的植物油,能起到防水、防腐的作用。针线是组装伞架的主要工具,取材于农村手工棉线与缝衣针。

(二)备料

备料,即对选购来的各种材料进一步加工处理,其过程十分繁琐漫长,且需要手工艺人娴熟的技艺与足够的耐心。其一,是准备制作伞架所用的材料。将购来的毛竹与水竹按照需求切割成长短一致的竹筒,接下来是浸泡、阴干、刮青等工艺。其二,是制作油皮纸。将剥下来的桑树皮捣碎、发酵、淘洗、晾晒,最后制作成薄如蝉翼的油纸,这种油纸韧性强、耐腐蚀,是上等的伞面材料。其三,是制作红色染料。将苦丁茶用开水沏泡并发酵至茶水呈亮红色,再加入少量朱砂红,均匀搅拌并过滤除去残渣,接着混入野生柿子做成粘合剂,搅拌均匀后就得到了有一定粘度的红色染料,在当地俗称为“土漆”。其四,是熬制桐油。将桐子去壳剥皮后晾晒干,先用明火翻炒至自然裂开,再粉碎做成饼状,用古法压榨得到桐油。桐油具有防酸、碱、防腐蚀,附着力强、光泽效果好等功能。材料经过这四部分加工处理,为下一步制作油纸伞奠定了原料基础。

(三)伞架制作与组装

1.伞架制作

大红袍油纸伞主要由伞架构成。伞架由伞骨、寸骨、伞柄、上篓与下轴组成。制作伞骨需先将准备好的毛竹劈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再分别用长短不同的竹条,削制成长伞骨与短寸骨,伞骨长短依伞面规格而定,削劈伞骨要粗细均匀、光滑平整。接下来在伞骨的1/3处打孔开槽,同样寸骨的两端也需要打孔钻眼。一把油纸伞一般由36根伞骨与36根寸骨构成。

接下来是制作2-3厘米直径的伞柄,伞柄一般长于伞骨10-15厘米左右。伞柄也叫伞杆,它是大红袍油纸伞的“主心骨”。制作伞柄需用明火燎烤,火烤后的伞柄呈现黑黄相间的色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伞柄坚固耐用、不易变形。

制作上篓,它是串联伞骨的装置。用带竹结的老水竹,锯切成一端空的竹筒,其内直径要稍大于伞柄。然后沿竹筒的边缘开槽,开槽数与伞骨数一致。

制作下轴,需用水竹底端带竹结的部分,锯成两端空且有竹结的竹筒。并在竹筒一端的边缘作开槽工艺,开槽数量也与伞骨数一致。下轴的轴承结构便于伞柄从中穿过连接上篓。

2.伞架组装

伞架组装是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工艺的关键步骤。用棉线与特制的针将伞骨与上篓的开槽处串联起来,之后用伞柄穿过下轴并与上篓连接起来,再将伞柄的顶端与上篓固定在一起。接下来将寸骨与下轴用针线串联并系牢固,紧接着是将寸骨镶嵌在伞骨槽中,并对准伞骨与寸骨的孔眼也用针线串联加固。最后是在伞骨外延的10-15厘米处绕边圈线,即用棉线缠绕每一根伞骨,并重复此项工艺4-5圈,以此来加固油纸伞伞架。这样大红袍油纸伞的框架结构制作与组装才算最终完成。

(四)铺贴伞面与染色

大红袍油纸伞伞面是用皮纸按规律铺贴而成,铺皮纸之前的工艺是染色,将36张三角形皮纸依次以长短结合的形式,分别铺在刷过红色染料的桌子上。染色过程需要逐层涂刷染料,长三角形的底边留5-7厘米白底不染色,这是为最后收边染色做准备。将染好颜色的皮纸以长短结合为一组,并依次平铺在刷过染料的伞骨上。油纸伞的顶端要再帖上一层染色后的封顶皮纸,伞的边缘也要做收边处理。这样油纸伞染色与铺贴工艺就完成了。此时油纸伞需放置在通风的地方完全阴干,最后在伞面上涂刷一层桐油,2-3周后桐油彻底阴干,油纸伞的全部工艺就完成了。

(五)修整

修整是指在油纸伞阴干后,要进行局部的修饰与加工,这是为了让油纸伞更加坚固耐用,收缩自如。一是透过光观察伞面是否有缝隙,二是查看油纸伞的边缘是否有开裂,三是检查油纸伞收伸功能是否完善。所有的工序做好后,将油纸伞悬挂在干燥的地方便于保存。

三、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审美分析

大红袍油纸伞因其精致的工艺、亮丽的颜色、纯手工的乡土气息呈现出独特的工艺美。它既是民众生产生活的产物,又是当地结婚习俗的产物。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淳朴愿望,也表现了乡村民众真实、实用的美学诉求。

(一)大红袍油纸伞的色彩美

大红袍油纸伞因其红色的伞面而得名,这种红色属于一种内敛的朴素美,色彩中隐藏着乡村民众质朴平淡生活情趣与低调本分的生活状态,并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大红袍油纸伞的红色染料是纯手工而成,这种红色介于亮红与大红之间,因此伞面呈现出红而不燥、艳而不俗的气质,这正体现了大红袍油纸伞所追求的中庸和谐之美。一方面,大红袍油纸伞内敛的暗红色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程式美[1]。红颜色千百年来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早已形成了一种习俗化的观念,即红色代表吉祥如意、喜庆与希望。这是民间大众生产生活经验内化为一种世俗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大红袍油纸伞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美。“意象是抽离了‘形体’又蕴含着‘情意’的表象,或者说是‘有情感的表象’”[2]。这种有情感的表象正如中国的诗词艺术一样,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象美。大红袍油纸伞情感的表象是一把低调内敛的红伞,情感却融化在中国传统手工艺色彩审美的范式中。

(二)大红袍油纸伞的材质美

大红袍油纸伞的材质美体现为一种乡土气息的朴素静雅之美。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材料全部就地取材,这样既保证了油纸伞制作的品质,又体现了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先生提出民艺的特点之一 “价廉物美”[3],物美的客观要求是材质美,大红袍油纸伞制作主要用大别山3年以上毛竹作为伞骨,用成年的水竹做伞柄。制作伞面的染料与桐油,都是民间工艺匠人自己亲手制作而成,在材质上表现为一种朴素的乡土美。另一方面大红袍油纸伞的材质美还表现在油纸伞制作工艺过程中,尊重原有材质的基本特性,如保留竹子的原色与肌理不做过多的修饰,不添加任何涂料与防腐剂。制伞所用的皮纸与染料都是纯手工古法制作而成。因此大红袍油纸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撑开伞能清晰的看到伞骨的纹理与伞面自然阴干后所形成的肌理,犹如一幅中国传统的大写意水墨画铺在伞面上,被均匀排列的伞骨分割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三)大红袍油纸伞的工艺美

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工艺细致入微,每一根伞骨都折射出了手工艺人过人的智慧。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庄子把由技巧而进入艺术的情形,称之为道。即技而进乎道”[4]。它来源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强调手工艺的最高境界是心与手合二为一。大红袍油纸伞传承人徐修生劈篾条、锯竹筒、削伞骨、从不用尺子,完全凭他自己的眼力来测量伞骨的长短,这也是“技近乎道”境界的体现。

大红袍油纸伞的工艺美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它表现为手工艺人对某些规律的领悟与运用规律的能力。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就有许多特殊的工艺,如圈线绕边工艺中线的走向、松紧、疏密等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正是在规律的指导下,大红袍油纸伞的寸骨串线能够用颜色各异的线绕出不同形状的图案,这正是油纸伞工艺美的表现。

大红袍油纸伞的工艺美还表现为技巧之美。“《孟子·离娄上》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5]。民俗工艺离不开巧,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才能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伞骨与寸骨的镶嵌与分布组合技巧,这两者相互形成嵌套的依存关系,构成了油纸伞收撑自如的玄机。其二,是油纸伞上篓与下轴配合之巧,上篓联结伞骨,伞骨又联结寸骨,上篓与下轴之间用伞柄串联。看似复杂的油纸伞技艺其实内在逻辑非常清晰,它的每一个部件都呈现出一种技巧美,因此油纸伞的工艺之美就不显自明了。

(四)大红袍油纸伞的结构美

大红袍油纸伞的结构由伞面、伞骨、寸骨、伞柄与上篓、下轴组成。伞面是一块圆形的红布,伞面之下是伞骨、寸骨、上篓与下轴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结构。再由伞柄将上篓与下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收缩自如的放射状结构。伞架结构彰显了韵律美,工艺美术中的“韵”是指意蕴、韵味。中国古代南齐画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其首即为“气韵生动”[6]。可见“韵”在中国艺术审美中的核心地位。英国艺术哲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美即有意味的形式”[7],其中的意味就是意蕴或韵味。大红袍油纸伞工艺中的“韵律美与毕达哥拉斯、亚理斯多德所倡导的比例美、和谐美一脉相承”[8]。油纸伞的伞骨与寸骨规律的组合排列、构成了比例和谐的结构美。

大红袍油纸伞伞骨与寸骨按照一定秩序重复排列形成了结构上的重复美。“重复是秩序的母体,它的发生创造了秩序化的美感”[9]。重复并非只是单调乏味,结构或形状在重复的同时相对于原来的形态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重复美的关键节点就在于重复的结果带来了一种无穷的变化,这种变化最大的优势是它依旧保持着简洁的视觉形态,这就是重复美的魅力之处。大红袍油纸伞的伞骨与寸骨,按照一定的方向与角度重复排列,才构成了油纸伞的整体形态结构,由单一的伞骨到质变后的油纸伞架,这正是重复美的创造性。

(五)大红袍油纸伞的寓意美

大红袍油纸伞的寓意美源于它的象征性,它除了遮风挡雨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实用功能源自结婚嫁娶的习俗。民俗手工艺的生产发展总是与民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精神与物质文化。大红袍油纸伞在毛坦厂镇是新娘出嫁时必备的婚礼道具,婚礼当天新娘出门要撑上一把红彤彤的油纸伞,寓意避邪驱灾、鸿运当头。用作结婚习俗道具的油纸伞更注重它的符号意义,而非实用意义。这也体现了民俗工艺是情感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首先,大红袍油纸伞被赋予了一种结婚喜庆的民俗情感,它寄托了广大民众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祈愿,且反映了民间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其次,大红袍油纸伞圆形的结构形态,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圆满吉祥之美。圆形的红油纸伞寓意着婚姻是另一个圆满生活的开端。

四、大红袍油纸伞的研究意义

(一)传承民俗工艺文化

大红袍油纸伞工艺是皖西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集中地体现了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的智慧。对大红袍油纸伞的调研研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记住毛坦厂古街中的这一抹红的美好景象,唤起民众关注频临失传的民俗手工艺,呼吁政府与相关部门重视这项传统民俗工艺的传承,并为保护与发展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制定可行的措施,让更多的人享受民俗传统工艺为生活带来的美好。

(二)梳理民俗工艺理论

大红袍油纸伞手工艺是六安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没有一篇完整的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记载。油纸伞手工艺只能散落民间,口头相传,这既不利于地域民俗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不利于油纸伞自身工艺理论建设。对大红袍油纸伞工艺的调研与探索,分析总结其审美文化内涵,有利于油纸伞工艺的长远发展。

(三)丰富地域旅游资源

研究大红袍油纸伞有利于合理的利用油纸伞开发旅游资源,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竹器产品,发展油纸伞制作体验旅游活动。让油纸伞真正以活态的形式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是当前最窘迫的问题,运用旅游开发思维是油纸伞未来发展的方向。

[1]邢莉莉. 探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66.

[2]易中天.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1998,(1):70.

[3][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第2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8.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第3版),1987:106.

[5]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135.

[6]李强.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探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57.

[7]熊辉.剪纸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16.

[8]许丹成.论艺术的韵律美[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23.

[9]王淑真.原始装饰艺术中的重复美[J].艺海,2002,(2):88.

责任编辑:胡栩鸿

The Craft of Da Hong Pao Paper Umbrella and Its Aesthetic

XIONG Hui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cess of Da Hong Pao paper umbrella, which is listed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u’an City of Anhui province, including material selection, preparation, assembly, pasting the canopy, dyeing and adjustment, analyzes its aesthetic from color, material, craft, structure and meaning, and summarize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inheritance of Chinese folk art,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echnique theory of folk art and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tourist resources.

Da Hong Pao paper umbrella;craft; aesthetic; meaning beauty; structural beauty

2016-08-04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5D5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103762015B06)

熊 辉(1985-),男,河南新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俗艺术与设计。

J528.5

A

1674-344X(2016)10-0068-04

猜你喜欢
伞骨伞柄伞面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小红伞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
方便雨伞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郭彦星的诗
旧雨伞巧利用
防风伞
太阳伞选购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