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校园暴力现象透视:基于女性认知缺失角度

2016-03-15 23:22朱凤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施暴施暴者暴力行为

朱凤荣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安徽合肥 230011)

女生校园暴力现象透视:基于女性认知缺失角度

朱凤荣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安徽合肥 230011)

女生校园暴力现象是目前社会日益凸显的热点问题,对女生施暴者及女生受害者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以目前女性认知缺失为视角,从女生校园暴力的形成基础、环境影响、教育缺失和监管不力四个方面剖析女生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教育、预防、惩戒及帮助四个方面提出破解女生校园暴力的应对之策。

女生校园暴力;危害;成因;对策

温柔善良一直是传统印象中中国女性的标志与美德。近年来,以女生为主角的校园暴力事件频现报端,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像资料流传于网络,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辽宁普兰店市、北京市三起中学女生暴力事件的影像资料轰动于网络,其中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更是将受害女生的裸照上传于网络,给受害人身心带来严重伤害。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开展的“校园暴力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曾被别人打过的女生占6.2%,曾被歧视、孤立的女生占8.2%,赞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女生占7.9%,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将昔日印象中的乖乖女和冷酷的施暴者联系在一起,认识的落差不仅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更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一、女生校园暴力现象的特征

校园暴力其概念的界定也因空间、主体、动机、行为类型、产生后果的不同而略有差异。通常情况下,校园暴力是指学生施暴者对学生受害人进行的人身攻击,具体表现主要有殴打、谩骂,通常以男生施暴者和男生受害人为主。近几年来,女生校园暴力有“蓬勃发展”之势,通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对一个或几个女生实施暴力行为,除了殴打、谩骂外,还呈现出与男生校园暴力不同的特征。

(一)四类角色:皆由女生担纲

女生校园暴力施暴方和受害方的主体都是女生,整个女生校园暴力事件中涉及到的女生可分为四类角色:其一,暴力事件的组织者和暴力行为的主要执行者,即女生施暴者(简称“施暴者”);其二,暴力事件的施暴对象,即女生受害者(简称“受害者”);其三,协助施暴者控制局面、从事辅助工作的女生,即女生协同者;第四,围观暴力行为、完全不作为甚至煽风点火的女生,即女生旁观者。2016年1月,一起关于留学女生的暴力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三名主要责任人在美国加州被判最高13年的刑罚。这是一起典型的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其施暴者、受害者、协同者和旁观者多为在美留学的高中女生。

(二)拉帮结伙:形成群体优势

女生校园暴力的施暴方为了面对受害方的时候占据心理上和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常常拉帮结伙,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受害方。女生校园暴力的受害方处于绝对劣势,没有反抗能力,任凭施暴方施暴;施暴方在完全控制局面的情况下,可以为所欲为,肆意实施暴行,这使得女生校园暴力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控制而产生严重的伤害后果。

(三)“霸凌”特色: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挪威学者Dan Olweus提出了“霸凌”(“bullying”)的概念,指某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凌侮辱的现象。“霸凌”现象危害严重,被欺凌侮辱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恐惧、痛苦、焦虑、沮丧、抑郁的情绪中,会被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甚至选择自杀①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1期,第26-29页。。女生校园暴力“霸凌”特色明显:其一,女生校园暴力时间长,动辄几小时,而且多有反复施暴或多次施暴的行为;其二,女生校园暴力手段极尽欺凌侮辱之能事,如罚跪、剪发、当马骑,吃排泄物、沙子、头发,扒衣服、拍裸照,甚至强迫受害者与其他男生发生性关系。

(四)男生参与:具有性暴力色彩

女生校园暴力中常有男生作为协同者或旁观者,这些男生往往充当性暴力执行者的角色,这使得女生校园暴力具有性暴力色彩。由于女生校园暴力中常伴有扒光衣服、拍裸照等涉及女性隐私的行为,让男生参与其中,能够凸显性暴力色彩和强化性伤害效果,施暴者也常常怂恿或指使男生对受害者进行性骚扰甚至性侵犯。2007年,广东开平某学校七名女生在施暴过程中,指使四名男生轮奸同班女生,其残忍手段令人发指。

(五)影像资料:具有胁迫性与娱乐性

女生校园暴力中常留有影像资料,并常有影像资料流传于网络。从拍摄影像资料的目的看,施暴者在炫耀其“壮举”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影像资料作为“把柄”,在精神上绑架受害者,达到长期控制受害者、持续伤害受害者的目的;从影像资料传播的目的看,施暴者往往是为了进一步伤害即“搞臭”受害者。而对于女生协同者和女生旁观者来说,其拍摄和传播影像资料的目往往是出于求关注、博眼球的泛娱乐化心态。

二、女生校园暴力的危害

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前5个月40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占暴力事件的32.5%,可以说,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正在逐步常态化。随之而来的,是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严重危害。

(一)施暴者及协同者:易暴力成瘾

由于女生校园暴力能够给施暴者及协同者带来感官刺激及心理刺激,产生心理满足,造成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独特体验,在好奇心和满足感的驱使下,施暴者及协同者往往会重复校园暴力行为,以寻求刺激,久而久之,产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依赖,造成暴力成瘾。女生一旦暴力成瘾,就会寻衅滋事,不断制造校园暴力事件,堕落沉沦。可见,女生校园暴力是女性暴力犯罪的重大诱因。一名作为施暴者多次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的女生就曾表示,每次施暴后都有些悔恨,告诉自己下次不参与了,但很难控制自己。

(二)受害者:易产生暴力倾向

女生校园暴力给受害者的心灵造成巨大伤害,给人格造成难以洗涤的侮辱,其伤“心”的程度远甚于伤“身”,有的受害者不堪屈辱自杀,有的受害者留下精神残疾,有的受害者则会产生暴力倾向,成为校园暴力的下一任制造者。

第一,以暴制暴。受害者如果不甘于被欺凌侮辱,则会选择以暴制暴,用同样的甚至变本加厉的方式报复施暴者,造成又一起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冤冤相报”,如此往复,双方仇恨逐渐加深,暴力程度逐渐升级,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二,暴力代偿。受害者因心灵创伤难以愈合,备受折磨,很可能选择暴力方式去伤害别人,排解情绪,减轻内心的痛苦。在“别人可以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别人?”的信条下,受害者蜕变为施暴者,如“连云港电大女生被辱事件”施暴者之一的徐彤,也曾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第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为被害人对犯罪者产生依赖,反过来帮助犯罪者加害他人。无独有偶,我国古代成语中“为虎作伥”一词,说的是被老虎杀害的人变成“伥鬼”,不去报复老虎,反而帮老虎继续害人。受害者饱受欺凌后,很可能屈服于施暴者,与施暴者一道制造校园暴力事件。

(三)旁观者:容易被传染

女生校园暴力的旁观者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来看,女生校园暴力的旁观者有两类:一类是现场旁观者,亲眼目睹了暴力行为;另一类是网络旁观者,通过网络流传的影像资料了解了暴力行为。研究表明,暴力现象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及扩散性,而暴力旁观者则是传染的重要宿主和传播的重要载体②罗建河,徐锋:《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教育探索》2015年第1期,第127-130页。。目前来看,在女生校园暴力现象中,无论是现场旁观者还是网络旁观者,都有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暴力“模仿秀”,值得警惕。

三、女生校园暴力的成因

女生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复杂的,要从女生校园暴力的形成基础、环境影响、教育缺失和监管不力四个方面来研究。

(一)女生校园暴力的形成基础

女生校园暴力的形成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女生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即思想意识层面的基础;二是女生校园暴力形成的行为基础,即实施操作层面的基础。

1.女生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女生价值观的异化

从近几年发生的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可以看出,女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有三种:其一,施暴者与受害者在感情问题上存在竞争关系;其二,受害者形象引发施暴者妒忌;其三,受害者的言行对施暴者的形象有损害。审视三种诱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害者影响了施暴者的关注度,或是受害者通过直接竞争胜出,或是受害者通过群体评选得势,或是受害者的言行有贬低施暴者的倾向。和以往女生之间矛盾主要因为男女问题争风吃醋不同,目前女生的争风吃醋已经从单纯的男女关系向群体关注迁移,也就是说,在目前女生校园暴力中,女生争风吃醋所争的“风”和所吃的“醋”,不仅仅关乎特定某人,极可能是面向群体的。由此可见,目前女生校园暴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是部分女生对关注度的高度认可,认为关注度是女生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异化使得一旦有其他女生对其关注度产生负面影响,就会引发其妒忌、怨恨的心理,从而形成暴力的心理策源,如2016年网络上流传的湖南滨州初中少女被同学集体殴打事件,就是因为该少女相貌姣好所致;无独有偶,2014年6月,外媒报道13岁俄罗斯女孩也因长得太美而被同班的女生妒忌而施暴,不仅遭到殴打,还被迫跪在马路上喝泥水。

造成部分女生过分追求关注度、将其作为核心资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人的价值往往要依赖于社会的认可才能够实现,这强化了人们对社会认可的追求,对于部分女生来说,群体关注即是社会认可;其次,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美女效应”及其催生的“美女经济”带来了女性价值的异化,关注度成为女性价值的重要体现,“校花”、“白富美”、“女神”等词汇的兴起,将关注度与女性价值联系在了一起,这也使得部分女生产生了对获取关注度的强烈渴望;第三,在社会泛娱乐化风气影响下,各种“炒饭西施”一类的“美女狂欢”现象风靡网络,关注度对女性的重要性被夸大,这也强化了部分女生对关注度的诉求。

2.女生校园暴力形成的行为基础是女生的双性化倾向

从目前女生校园暴力的表现可以看出,不论是作为施暴者、协同者还是旁观者的女生,其行为均表现出一定的男性化倾向:首先,施暴者一改以往女性处理矛盾的冷暴力的形式,口吐污秽、拳脚相加;其次,协同者一改以往女性矛盾中“和事佬”的形象,积极参与暴力行为;第三,旁观者一改以往女性对待暴力行为敬而远之的态度,煽风点火,唯恐不乱。由此可见,女性校园暴力中的女生施暴者、协同者及旁观者明显借鉴了男生校园暴力的行为,显示出明显的双性化倾向。

性别角色“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兼具女性与男性的气质,目前我国社会上流行的“女汉子”和“男闺蜜”,就是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典型范例。事实上,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教育、工作、社会活动参与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与男性几乎均等的机会与权力,同时,女性在诸多场合与男性具有一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互相学习与借鉴不可避免,因此,性别角色“双性化”并不奇怪①罗建河,徐锋:《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教育探索》2015年第1期,第127-130页。。但是,如果女生将男生的暴力行为加以借鉴,就成为了女生校园暴力的行为基础。

(二)女生校园暴力的环境影响

滋生女生校园暴力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在法律环境方面,我国对待女生校园暴力显得办法不多:首先,很多施暴者属于青少年甚至未成年人,相关法律难以生效;其次,学生是特殊群体,对校园暴力是违反学校纪律还是触犯国家法律的认识模糊;第三,就女生校园暴力特征来看,施暴者往往并非法律意识淡薄,而是知法、懂法不守法,以精神伤害为主,身体伤害为辅,利用精神伤害不易鉴定的特点,钻法律的空子,逃避责任。可以说,在女生校园暴力问题上,我国法律存在一定的缺位②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第23-25页。。

在文化环境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对暴力文化的传播对女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方面,目前影视剧中常有暴力血腥的镜头,很多施暴者被赋予正面角色甚至是正义的化身,这样就默认了暴力手段的合理性,误导部分女生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网络上流行着很多具有暴力色彩的游戏,部分女生也是游戏的玩家,游戏设定的具有暴力色彩的情境很容易使玩家进入角色,从而将暴力行为从虚拟环境迁移到现实环境。

在家庭环境方面,很多家庭暴力对女生校园暴力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不仅仅会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还会在暴力的影响下产生施暴的意识,产生暴力倾向③秦莉:《美国校园暴力心理成因与揭示》,《求索》2013年第5期,第220-222页。,从而在一定条件的激发下实施暴力行为。有的家长害怕女生受欺负,鼓励女生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这同样可以培养女生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产生暴力倾向。

(三)女生校园暴力与教育缺失

女生校园暴力产生同样有学校教育缺失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法律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女生修养教育三个方面:在法律普及方面,没有帮助学生养成法治思维,致使部分女生采用非法手段发泄妒忌、怨恨的情绪,促使女生校园暴力的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部分女生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却缺乏疏导的方法和正确调适的渠道,使负面情绪积累成为女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导火索;在女生修养教育方面,由于学校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及应试教育,对女生的内涵修养和行为规范缺乏教育,使部分女生对自身文明形象缺乏认知,从而采用丑陋野蛮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四)女生校园暴力与监管不足

学校监管不足也是女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首先,学校对女生校园暴力的认识不足,认为女生校园暴力不会发生或者危害不大,对女生校园暴力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其次,学校缺乏预防机制,对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能进行及时干预,对女生校园暴力的产生不能及时预警;第三,对女生校园暴力的处置工作缺乏完善的机制,包括对女生校园暴力责任的认定,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对受害者、协同者及施暴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导致施暴者不能得到及时惩戒,受害者心理伤害难以抚平,更严重的是,还可能继续产生针对受害者的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

四、女生校园暴力问题的破解

“连云港电大女生被辱事件”主要施暴者的获刑将女生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提高到了法律的高度。但单纯的法律惩罚,显然难以彻底解决女生校园暴力问题。破解女生校园暴力问题,需要从教育入手,消除暴力产生的思想根源;从预防着手,铲除暴力滋生的土壤;加强对于施暴者的惩戒力度,提高施暴者的施暴成本,起到震慑的效果;帮助受害者走出阴霾,重塑生活信心。这样,有防治、有监控、有惩罚、有治疗,协作进行,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女生校园暴力问题。

(一)教育:内外兼修

在教育方面,要注重女生的内外兼修:一方面,加强女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摈弃以关注度为核心的价值观,让女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脱离求关注、博眼球的庸俗的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女生的行为规范,既要用法律来规范女生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行为的合法性,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也要用文明礼仪来规范女生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行为的文明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觉远离丑陋野蛮的暴力行为。

(二)预防:防患于未然

在预防女生校园暴力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积累而走向极端;其次,加强人文关怀,倡导互敬互爱的校园文化,抵制暴力文化,在理解和包容的氛围下解决问题①李萌:《谈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及预防措施》,《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第5期,第56-58页。;第三,建立预警机制,以移动网络为途径即时接受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举报及受害者的求助,将暴力伤害降到最轻;第四,及时调解矛盾,应建立“班—组”两级责任机制,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调解矛盾。

(三)惩戒:对施暴者要明确责任

女生校园暴力发生后,对施暴者一定要明确责任,违反学校纪律的给予校内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诉诸法律,切不可违纪与违法界限模糊,含混不清。明确惩戒有四点作用:第一,通过惩戒,可以使施暴者深刻认识其行为的严重性,悬崖勒马,避免进一步暴力成瘾,酿成大错;第二,通过惩戒,可以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避免跟风、模仿,使得校园暴力呈蔓延趋势传播;第三,通过惩戒,可以严肃学校纪律,体现法律精神,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第四,通过惩戒,可以明确各方责任,在责任认定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受害者的保护与赔偿。

(四)帮助:解决受害者的困难

女生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需要帮助受害者解决实际困难:一方面,学校应组织力量对受害者的心理进行调适、康复,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受害者走出暴力的阴影,抹去暴力带来的心灵创伤,特别应该注意避免受害者产生以暴制暴心里、暴力代偿心理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蜕变成为新的施暴者;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帮助受害者协调与施暴者的关系,避免再一次出现校园暴力事件,造成重复伤害,如果存在伤害隐患或者受害者难以面对施暴者,则考虑协调一方转学事宜,通过更换环境,促进心理康复。

Campus violence against girls

ZHU Fengrong

Campus violence against girls is increasingly a hot issue facing today's China,which does serious harms to both the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 and brings about bad social consequences.Taking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female as the angle,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auses in terms of formal basis,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deficiency of education,and poor regulation.The author proposed the solutions:education,precaution,punishment,and help,which will be of significance to cope with campus violence.

campus violence against girls;harm;causes;solutions

G647

A

1009-9530(2016)06-0057-04

2016-06-19

朱凤荣(1964-),女,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施暴施暴者暴力行为
小编有话说
——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