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拱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2016-03-15 23:22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概论哲学

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王星拱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王星拱是我国近代皖籍著名科学家,他推崇实证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观察的意义;在科学教育领域,主张科学与人文并重;重视传播科学的精神价值,为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星拱;实证主义科学观;反思

王星拱,安徽怀宁人,生于1888年,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化学家。

作为教育家的王星拱,1917年英国留学归国后,即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参与筹建了安徽大学,1928年开始,参与创办国立武汉大学,后长期担任校长,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之一。作为哲学家的王星拱,在英国留学期间,就对流行西欧的马赫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专门研究了卡尔·皮尔逊的作品。他的科学观、哲学观深受马赫实证主义的影响。他注重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王星拱在上海逝世,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称其为“一代完人”。

一、王星拱科学思想的形成

1910年,王星拱赴英留学。他心系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希望通过发展科学事业推动国家的进步。1912年,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和丁续贤等人一起,在英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该社后与任宏隽、赵元任在美国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合并,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各学科学者最多的科学家团体,为推动中国的科学建制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1916年,王星拱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即受蔡元培的聘请,任教北京大学化学系,其时恰值新文化运动时期。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思想初步形成

在北大任教期间,王星拱结识了皖籍知名学人陈独秀、程演生、高一涵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俱乐部,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工作,编辑、发表了一批对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文,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精神。

王星拱的西学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而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又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人科学常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乏。在北大任教期间,王星拱的教学工作围绕科学史、科学方法、自然辩证法等展开,藉此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科学的魅力与潜力。

1918年11月,蔡元培针对当时文、理分科的流弊,提出要“融通文理”。为响应蔡元培先生这一号召,王星拱为全校文科学生开设了一门兼容文理的课程——《科学概论》,内容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效果两大部分,意在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通用之才。1920年,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在北京大学出版。在该书的序言中,王星拱指出了文理不能兼通的学生,或者“流于空谈玄想、没有实验的精神”,或者“只知道片段的事实,没有综合的权能”,而“这两种人才,都不能适应将来世界之环境”。①王星拱:《科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年。《科学方法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近代欧洲归纳逻辑的方法论著作。这部著作问世于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其时“科学”与“民主”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胡适等也大力提倡科学方法,而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的出版,使得人们对于现代科学方法论有了真正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这部著作对青年人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有理论指导意义,也标志着王星拱科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北大任教期间,《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迁到了北大校园,王星拱与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既是同乡又是挚友,对陈独秀的进步活动予以多方的关注与支持。他在《新青年》、《少年中国》、《新潮》等进步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传播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他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至1921年,王星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宣传科学思想的文章有:《未有生物以前的地球》(四卷四号)、《鬼相之研究》(五卷六号)、《未有人类以前的生物》(六卷一号)、《鬼相与他心通》(六卷四号)、《科学的起源和效果》(七卷一号)、《什么是科学方法?》(七卷五号)、《罗素的逻辑和宇宙观之概说》(八卷三号)、《生物进化与球面沿革之概说》(九卷三号)。②徐承伦:《“一代完人”王星拱与陈独秀》,《党史纵览》2005年第4期,第48-49页。1921年,他还翻译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中的科学方法》,从哲学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了宗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二)科玄论战期间:思想体系逐步成熟

1923年至1925年,一场以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为问题的大辩论——“科玄论战”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展开。欧洲考察、学习归来的张君劢,亲历了欧洲一战留下的破败景象,认为科学也有许多不能及的地方。1923年2月,他在清华大学发表了“人生观”演讲,列举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种区别,批评了科学方法万能的科学主义。著名科学家丁文江于4月在《努力周报》发表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批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称其为“玄学鬼附身”。之后,论战范围扩大,陈独秀、胡适、梁启超、吴稚晖、林宰平等大批学者参与论辩。

论战期间,王星拱高举科学主义的旗帜,撰写了《科学与人生观》一文,从中国现实对科学的需要出发,论证了科学对人生观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早已想摇旗呐喊,加入拥护科学的战团。”③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他从马赫主义出发,定义了“科学”、“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指出了科学所凭藉以构造起来的两个原理,解释了生命演化的过程,还竭力探寻人文和科学之间的融合途径。该文在科玄论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范寿康认为,王星拱对“人生观”论辩的要义领会的最为透彻,他说:“在参加科玄论战的‘诸氏里面对于人生观的见解虽颇繁多,然而最得要领的要算梁启超和王星拱二氏。’”④范寿康:《评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之后,上海亚东图书馆以王星拱的文章《科学与人生观》命名“科玄论战”文集,可见该文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影响。

从1921年发表《物和我》开始,到发表《科学与人生观》,王星拱一直是科学主义的积极推动者。在哲学上,王星拱的科学哲学理念主要源于马赫的“感觉复合论”。和马赫一样,他以人的主观意识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路线。这一时期,王星拱的科学思想体系的逐步成型、完善。

(三)《科学概论》:科学哲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通过“科玄论战”的磨砺,王星拱的科学哲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在1930年出版的《科学概论》一书中达到了成熟完善。这本书与《科学方法论》具有承接关系,是其理论思想的进一步深入。

王星拱在武汉大学任教之时出版了《科学概论》一书,对已经结束的科玄论战中所提出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并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宇宙论。在《科学概论》中,王星拱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科学”。他区分了科学和哲学的不同:“科学致力于事实之分析,哲学致力于原理之综合,只要我们以科学为基础,……有哲学以总集科学之大成,则科学不至于破碎支离而无所归宿。”⑤王星拱:《科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他认为哲学的研究也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如果哲学没有渗透科学的精神,就不能称之为哲学;但并不是要把哲学变成科学,哲学的科学化更有助于行使哲学的综合功能。

《科学概论》中,王星拱以马赫的感觉复合论为思想渊源,从经验论的原则出发,讨论了“物质”、“以太”、“时空”、“生物进化”等概念和问题。李维武在《武汉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王星拱与〈科学概论〉》中认为,“通过这种在经验论基础上对科学宇宙论诸范畴的厘定,王星拱确立了他的科学宇宙论的基本框架。”①李维武:《武汉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王星拱与〈科学概论〉》,《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389-394页。《科学概论》是近代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二、王星拱的科学观

从实证主义哲学出发,王星拱强调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没有科学的方法,便不会有科学的知识。同时,作为教育家,王星拱非常重视青年的科学教育,重视科学的普及和推广。

(一)重视科学观察

王星拱认为,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贯穿科学观察,这是科学家掌握事实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家在进行科学观察时,“是极其小心的,用各种方法去防备错误,去减少错误”②王星拱:《什么是科学方法》,《新青年》1920年第七卷第五号。,王星拱认为科学家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个人情绪才能减少观察中的失误。

针对唯心派和唯物派的冲突,他批评唯心派强调观察的主体性,忽视了被观察对象的客体性;批评唯物派把物质作为实在的本体,因为现象不一定能表现本质,不能超出观察经验的范畴去确定或解释实在的本体,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王星拱的科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马赫实证主义的印记。

(二)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期,王星拱针对北大文理分科的问题,认为“文理分驰”的人才不能适应将来世界之环境。③王星拱:《科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年,第1页。他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学问,“自然科学之考察物质之原理,社会科学之推求人类之性质与组织,文学之引导思想转移风气,都是在这一种人类工作之中所必须备有的分子”④转引自吴骁,程斯辉:《功盖洛嘉:“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在《科学概论》中,王星拱论述了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美术、伦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自然科学对于培养人的情感、意识、道德等的重要作用,他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概论》两部著作均体现了这种贯通文理的理念。

王星拱在任武汉大学教务长、校长期间,极力主张打破文理科的界限,实行通才教育。当时的武汉大学规定,文科学生要选修一门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文科课程。1935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学问之道,研究愈深,分门愈广,其间关系亦愈密,而有赖于各种基本知识者亦愈显。”⑤同④,第174页。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著名大学校长、教育家,王星拱文理贯通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引导中国人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和贯通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重视传播科学的精神价值

王星拱对科学精神的维护和科学方法的宣传,建立在他对科学理性价值的准确认识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他认为科学的物质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是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他更重视传播科学的精神价值。在他的著作中,王星拱热情赞颂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尤其是在辅佐人文学科、破除宗教迷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现代科学能够解释宗教崇拜的虚假性。他指出:“风和电都是现象界里的现实的存体,风神和电神是玄学界里的虚设的存体,其本身之有无,还须得经受我们的考验,我们为何反来崇拜他?”⑥王星拱:《关于宗教问题的讲演》,《少年中国》1921年第8期。他认为,科学能够解释宇宙的各种神秘现象,而各种神秘现象恰恰是宗教的来源。他受马赫实证主义的影响,力求从实证出发,用科学观察、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来反对宗教的方法。

他借助《新青年》、科玄论战等各种载体和机会宣传科学方法,促进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

三、对王星拱科学思想的评价

王星拱从维护科学威信的立场出发宣扬科学的价值,但他对科学万能论缺乏必要的反思。他认为,因果律在宇宙是普遍存在的,人生现象中当然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必然能被科学所解决。

王星拱在科玄论战中宣扬的科学万能思想,与他忧患于国内科技发展的落后和中国人的蒙昧密不可分,他希望依靠科学来实现富国强民。面对经济落后、物品匮乏的现实,他已经不能容忍任何对科学不敬不信的现象,他说:“到了这样的地步,而负思想先进之责者,还要压迫明物致用的科学,还要摧残维持生活改良生活的无上利器的智慧,我也要套一句老文章来咙叹一番,‘呜呼,是亦不可以已乎!’”①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王星拱否定玄学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作用,过分夸大了科学适用的范围与作用,存在一定的偏面性,没有对“科学万能论”进行必要的反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呼吁科学理性的人生观显然更符合改变落后社会现实的需要。

另外,王星拱对于科学客观性的认识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他认为科学“不是天生成的,乃是由我们造出来的。”②王星拱:《科学的真实是客观的不是?》,《新潮》1919年第2期。这是王星拱科学思想体系的另一个缺憾。

在当下,王星拱关注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面对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缺失的现实,王星拱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1922年,梁启超针对当时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窄、太势利的错误态度,曾指出:“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三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人在世界上永远没有学问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③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科学》1922年第10期。百年之后的当下,对科学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并未真正消失,比如伪科学、封建迷信盛行,把科学当作发财的工具,一般社会大众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等。在我国,科学的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科学的精神与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可。王星拱的科学思想对于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仍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Wang Xinggong's scientific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LIU Qingju

Wang Xinggong,a native of Anhui Province,is a famous scientist in modern China.He advocate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positivism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In the field of science education,he insists in both science and humanities,and focuse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s.As a scientist,he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Wang Xinggong;scientific of positivism;reflection

B023

A

1009-9530(2016)06-0021-04

2016-10-10

2013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皖籍《新青年》作家群体科学思想变迁研究”(SK2013A179)。

刘庆炬(1974-),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生观概论哲学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菱的哲学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