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28年甘肃旱灾救济措施

2016-03-15 22:21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灾荒旱灾天水

黄 佳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文史论苑】

浅析1928年甘肃旱灾救济措施

黄 佳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民国在历史上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1928年,甘肃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旱灾,时间长,规模大,在历史上实属罕有,它使人们历尽了骇人听闻的世间悲剧。这一次旱灾,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救济措施。

旱灾;甘肃;经济;救治体系

从1928年开始,我国的旱情一直持续到1930年。一马平川的龟裂大地,毫无朝气的残缺村镇,大约1 000万饥饿的人倒在荒漠上,社会危机开始加深。“3月到8月,没有落过一寸雨水,人们被延续的高温和干燥榨取得喘不过气来。”[1]旱前甘肃人口666.5万,旱灾造成250万~300万人口死亡,这样的人口死亡率就是在世界灾荒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一、灾害发生及加重的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肃省天水市发生大规模灾荒,既有天然的缘由,同时有社会缘由。从天然缘由讲,由于历代大规模开垦,天水草地、森林锐减,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肃省天水市已成为一个十年九旱、山多川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甘肃中东部的季风边缘地带,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这使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降雨少,且分布不均,极易发生干旱。从社会缘由讲,中央政府职能的缺失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都是灾荒加重的原因。那时的天水已是贫瘠省份中的贫瘠地区。1928年,协饷中断,天水各地行政,军事运作的负担全都落在了百姓身上,加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吏相互庇护,共同剥削民众,所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就更加苦不堪言。残酷的暴行也是造成灾害的原因之一。1930年,马廷贤驻扎在天水市武山县,他对渭河两岸的百姓烧杀淫掠,百姓房屋多被抢占,造成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使自然灾害受到破坏,间接地加重了旱灾的受灾程度。

二、灾害发生的影响

(一)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1928年,因干旱,天水多地粮食绝收。据记载:“从军队到县政府区村公所直接向民间所征发的米麦柴炭油暂且不论,仅钱数赋税中的‘烟亩罚款’一项就可以致民死命的了。如遇兵荒,灾害,则更是雪上加霜,十室九空,饿殍遍野。”[2因为旱灾,食物减少,从而使劳动力急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引发社会动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逐渐被摧毁,人口锐减,甘肃各地区可谓是一片萧条。“当地农村的住宅,破旧萧条,没有几个人家是团圆的,房屋几近倒塌,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再继续这样下去,恐慌人口将绝种!”[3]由于长期得到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在饥饿的时候,百姓为了生存,已经冲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地去夺取食物。另外,旱灾还导致盗匪横行。据载,甘肃有47个县成为盗匪横行的地区,面对这种景象,人们忧心忡忡。

三、救济措施

首先,面对灾荒,政府设置筹议赈灾委员,内务部下设赈务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赈济。政府在免征部分银粮赈灾的同时,孔繁锦曾倡捐1万余元,省赈会也拨给天水县银3 500两赈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安县发生灾荒,甘肃省赈务总会曾派人带银4 000两赈济。“11月,豫陕甘振灾委员会用款总计524 528.82元,拨给甘肃198 980.82元,次年2月,政府拨给甘肃近12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20多万元,来自社会各界募捐的赈款拨给甘肃96 082.03元。”[4]

其次,在甘肃灾害发生频繁时,青海给予了一定的帮助。“甘肃省从青海省获得的粮食有1 200多万斤,西宁输出粮食约5 800石,每石价值约60元,每石运费约6元,每石盈利约6元”[5]。在各类救灾措施中,粥厂以费钱少,简便易行,且救济灾民多,一直被当局和社会团体重视,因而成为当时救灾的重要措施。1928年6月,天水热症流行,9月间痢疾大作,百姓死之甚众。少量预防注射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寻求医疗的帮助,天水医疗也因此快速发展。孙繁锦在东关东门内飞机场办事处设军医院,专供军人诊治伤病。“天主教会天水教区德籍主教简·法来善还在天水创办天主堂公教医院,有工作人员31人,其中医师3人,主要设备有15毫安X光机1台,手术床,太阳灯等。随后,天水县卫生队成立,增设住院部,有房屋32间,病床10张。其下设三阳川、西关镇两个卫生所。首要装备有显微镜、术制手术床、妇科查抄床及其他东西。卫生站能做阑尾切除、肠梗阻等一般下腹部手术及截肢术、破腹产等。”[6]但是,总体来说,这类防疫规模较小,助力也有限。

四、结语

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肃省旱灾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对灾荒的救治,实现了由传统荒政向现代减灾的转变;第二,当时政府尝试将减灾制度化、法制化的做法,具有现代减灾的特征,值得肯定;第三,医学的普及和卫生体制的建立使疫情得到减轻。总之,只要有健全的灾害救治体系,即使有“灾”,也未必就成“荒”。建立灾害保障制度是要防止灾害向灾荒延伸,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为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奠定基础。

[1]李玉才.豫陕甘大旱与西北军的崩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8.

[2]杨思,张唯.甘肃通志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201-203.

[3]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74.

[4]振务委员会.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32.7.

[5]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钻研[D].西安:西北大学,2012.145.

[6]宋进喜.天水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256.

【责任编辑:周 丹】

K263;K29

A

1673-7725(2016)12-0226-02

2016-10-18

黄佳(1992-),女,甘肃天水人,主要从事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灾荒旱灾天水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国民党血腥统治下的灾荒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