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建
【文化观察】
从《毛主席老人家别生气》说起
孙汝建
当下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过于机械。如:文章中只有论文、研究报告才算科研成果,要衡量一篇文章是不是论文,往往注重形式——没有关键词、内容提要,注解、参考文献的文章不算论文;研究报告中必须有数据分析,研究报告还要有采用单位的证明。没有论文发表或研究报告被采纳,就会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职称评定、科研奖金的发放以及对教师的科研评价。此外,论文发表或研究报告的采纳,还要看刊物的级别或领导批示的级别,这类成果是各高校参加科研成果排名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笔者在某高校担任科研处长期间,也曾经根据这样的游戏规则管理过科研成果,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就越发感到不安,教师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文章就一定没有学术性吗?论文就一定有学术性吗?论文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一定等同吗?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于2012年4月写过一篇小品《毛主席老人家别生气》,主要是讽刺上述科研管理机制的,在小品中我讲到:有人将上述科研成果管理现象反映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派秘书把自己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送到科研管理部门去鉴定。答曰:《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题目里虽然有“论”字,但没有关键词、内容提要、注解、参考文献,还不能算论文。拿《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来说,最多也只能算是软课题研究,即使作为软课题研究成果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没有数据论证。湖南有多少农民?其中有多少人参加了农民运动?作者调查了多少湖南农民?湖南农民运动搞了多少次?每次的农民运动多少人参加?这些数据在报告中不得而知;二是这份报告没有采纳单位的证明材料,难以反映成果采用情况;三是如果有领导批示了,就可以根据该领导的行政级别,抵算成相应级别刊物的论文。
毛主席老人家生气了,又派人把《鲁迅全集》送科研管理部门鉴定。答曰:《鲁迅全集》不能算是鲁迅的成果,《鲁迅全集》是别人编的,应该是编者的成果。况且,“鲁迅”是个笔名,《鲁迅全集》用的笔名太多了,有六七十个,作者到底是不是周树人,最好请作者所在单位或派出所出个证明并附上身份证复印件,才能确保作者的真实性。
政策调动千家万户,由于有这样的管理规定,时下,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以下几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是为了把文章写得像论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关键词、内容提要,注解、参考文献全弄上,至少在形式上要像论文。
二是为了把文章写得像论文,题目得像论文的题目。喜儿被黄世仁强奸了,心里很难过,《喜儿为什么心里很难过》不是论文的题目,《杨氏之女在黄氏性骚扰境遇下的心态历程管窥》才是论文的题目。
三是为了把文章写得像论文,语言表达上要像论文。不说“牛是怎么跑出牛圈的?”偏要说成“使牛走出牛圈的是手还是绳子?”不说“我要睡觉”,而要说“我要把身体放到床上去。”不说“我要打喷嚏”,而说“我要用一下手帕。”不说“您请坐”,而说“让您满足椅子拥抱您的愿望吧。”我想起西方上层社会曾经流行的“客厅语言”,“客厅语言”称日历为“将来的记录”,把擤鼻涕说成“轻松了一下鼻子”,杯子有臭味说成“杯子行为不好”,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的戏剧中很常见。比如,贵族要发动战争,他会这样说:“啊!我衷心悲伤,因为我必须拔出我腰间的剑,使人间平添多少寡妇!”看到对方流泪便说:“为什么你的眼睛噙着满眶的伤心之泪,就像一条涨水的河流,泛滥到它的堤岸上了。”这种所谓的“客厅语言”又称“雅语”,在当下的论文语言中也时常出现。在中国古代,上层阶级说弄璋(生儿子)、弄瓦(生女儿)、东床(女婿)等“雅言”,这在时下的论文语言中也经常能找到东西方“雅语”的影子。
四是为了把文章写得像论文,行文格式也得像论文。文章中充斥着:壹、贰、叁、肆;一、二、三、四;(一)(二)、(三)(四);1.2.3.4;(1)(2)(3)(4);1)、2)、3)、4);①、②、③、④;1.1、1.2、1.3、1.4。数字用完了,再向西文借:A、B、C、D;a、b、c、d。还不够用就再向古人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就差“癸”(鬼)没有出来。
衡量一篇文章是不是论文,虽然有其具体的区分度。但是,不能据此来衡量它的学术性。学术观点可以用论文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文章的方式来呈现,并没有一定之规。科研管理部门只认定论文是成果而文章不算科研成果,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比如,一些好的随笔往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表现方式活泼,便于读者阅读,学术影响力会更大。学术性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喜欢用什么样的样式,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篇论文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写文章也好、写论文也罢,有的学者并不十分重视刊物的级别,只希望发表的时间越早越好。一种学术观点看谁率先提出,而不十分关心在何种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当然,级别高的刊物其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但经过几年的排队,发表出来黄花菜凉了。有的学者写学术史,为了省事往往只找几本高级别的刊物,而忽略了其他刊物,这并不能反映学术史的全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可靠。据称,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些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差别很大,虽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一再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由于受国外期刊级别划分的影响,在我国,期刊的级别观念随着国内科研成果考评体系的建立已渗透到教师的血液,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要一下子颠覆这种考评体系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管怎样,在科研成果的考评体系中,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应该颠覆的就该颠覆。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某些世界级顶尖杂志连遭质疑的背景下,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警醒了,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关主管部门到了该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作者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长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董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