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伦勃朗最后的作品《浪子回头》

2016-03-15 21:54:18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伦勃朗

张 璨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浅谈伦勃朗最后的作品《浪子回头》

张璨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伦勃朗作为17世纪荷兰乃至欧洲最为耀眼的艺术之星,他的作品对整个时代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宗教题材的画作《浪子回头》更具有研究价值。今以“浪子回头是否是画家最后一幅作品”的疑问作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分析画作,并与其他时期的作品相比较,分析画家伦勃朗最后一幅画作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伦勃朗;浪子回头;艺术评论

伦勃朗于1669年完成《浪子回头》这幅262公分长205公分宽的惊人画作。这一年距离改变他命运的《夜巡》已经过去了27年。那时,荷兰代替葡萄牙,接管马六甲海峡,把东南亚的香料生意垄断一半。在雅加达作威作福时,荷兰人民心花怒放:他们不只能自保和平独立,还能伸手占别国的便宜了[1]。整个荷兰都笼罩在幸福的氛围之下。这是荷兰的黄金时代,也是伦勃朗的黄金时代。他住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富人区,拥有昂贵又古老的艺术品,经历了三次孩子的夭折,美丽的妻子九死一生最终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那是伦勃朗人生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而如今他早已不再是炙手可热的画家,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失去了妻子和儿子,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他仿佛更真切地体会到命运的玄妙之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浪子回头》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一、《浪子回头》的创作动机

《浪子回头》作为伦勃朗一生最后一幅画作,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成为令后世称道的佳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伦勃朗一生创作过多幅宗教题材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盛誉。如果说,宗教是拯救人类灵魂的话,那么,伦勃朗正是这样一个通过宗教题材拯救艺术的人。在《浪子回头》中,他所要表达的不是单纯的宗教教义,而是以宗教为载体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画家将圣经中的故事做为蓝本进行再创作,丰富了画作的内涵,使画作具有戏剧色彩。苏姗·桑塔格认为“有些艺术直接以唤起情感为目的,有些艺术则通过理智的途径而诉诸情感。有使人感动的艺术,有制造移情的艺术,有不动声色的艺术,引起反思的艺术”,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感受力才最终起决定性意义”[2]伦勃朗从圣经故事中找到了让他产生共鸣的题材,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提到“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材。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么?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子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3]与其将作品看做是父与子宽恕与包容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穷途末路的旅人,终于对自己的命运妥协,而这个旅人正是伦勃朗本身。《浪子回头》成为最为关照他内心的作品。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艺术家移情于作品的过程。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将情感灌注于作品中。艺术家借助作品表达心声,观赏者从作品中体会艺术家的心意。纵观伦勃朗一生的画作中,不乏关照内心的作品,但并没有一幅作品像《浪子回头》一样呈现的是一种暗调沧桑的人生状态。从《画室中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画家站在房间的一角望着画板,画板上镶着一道金边,那是伦勃朗在画室做学徒时期的画作。那道金光,不仅表现出他对于绘画的热爱,更预示着这位画家即将展开金色一般耀眼的艺术生涯。在《画家和他的妻子》中看得出,这位正直青年的画家,让他喜上眉梢的是收获了美满的婚姻。画家左手揽着妻子的腰,右手高举酒杯,不论衣着、腰间佩戴还是房间装饰物皆精致非凡,烘托出画家内心的喜悦之情。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杜普教授手拿手术刀,给处于画面左边的七名学生讲解。伦勃朗则更想借助此幅作品表现科学。在《夜巡》中,他想表现的是自卫队跃跃欲试、整装出发的责任感。整个画面显得生动,伦勃朗对光影的巧妙处理,使画面中的人物主次分明,更显层次感。我们可以从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找到属于这幅作品的核心价值,而这些作品有别于画家最后的遗作,《浪子回头》所要表现的是画家自己的人生,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二、《浪子回头》的技法分析

画作以圣经故事作为蓝本进行创作。画中左侧衣衫褴褛的小儿子跪在父亲的面前,把脸埋在父亲的胸口,深深忏悔着自己的过错。他的父亲体态略显佝偻,已不再似从前强壮,双手放在他的肩上,轻抚他,接纳他。站在右侧的大儿子双手紧握,似乎对父亲态度表示不解,紧挨在他身边的仆人将右手放在心口,见证这感人的一幕。伦勃朗将光源进行主观处理,使得父亲出现在整幅画作中最为明亮的光线中,以大红和金黄色的色调,将父亲身着的披肩展现得熠熠生辉,似寓意着父爱的包容和伟大。这一时期的伦勃朗,对于油画颜料相互挤压所呈现出来的肌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促使他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体态苍老却心怀大爱的父亲形象。在《浪子回头》这幅画作中与色彩明亮的父子相呼应的是,处在父子身后昏暗光线中的两位人物,画家使人物边缘线弱化,加上暗部光与色的微妙变化,将他们隐去在父子的身后,使整个画面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并在保持暗部的微妙变化的同时呈现出油画的质感。伦勃朗通过对色彩明暗的处理,精准地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不经让人想到与此画如出一格的《大卫王和押沙龙》,画中父子二人,大卫王身形硬朗、身着华丽服饰,衣冠整洁,将儿子拥入怀中。儿子身着金黄色衣装,与20多年之后的这幅《浪子回头》相比,父亲不似当年威风凛凛,双目失去了神采,花白的胡须垂下,具有一种饱经风霜的无力感。儿子的形象从身着戎装变成了衣衫褴褛,破烂的衣服和丢失左脚的鞋子,跪在父亲的面前。画面中多出了四位“旁观者”来见证这样的时刻,使本该温情的画面变得略显沉重和悲伤。前者在色彩上渲染性更强,整体色调更加明亮华丽,但后者在笔触上更为粗狂有力,画面显得浑厚而沉稳。同为宗教题材的画作,两幅画所呈现的意境却有所不同。在《浪子回头》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轻盈与沉重,父亲接纳回归的儿子,这看似轻盈的结果背后是彼此付出的漫长等待和考验。画作的成功之处已经不关乎“技”的娴熟与否,而是体现在画家对于自己内心的关照,对于人生的思考。不仅是画家本身,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经历风霜雨雪,经历无奈挣扎,最终在这场与命运的角逐中,我们将以什么姿态结束?笔者看到伦勃朗的答案是:平和。

三、《浪子回头》的作品内涵

作为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随心所欲地描绘出他所想的图画。他对艺术的追求也从“为艺术而艺术”而转向“为人生而艺术”。这一点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时期的荷兰,新兴的资产阶级由于社会地位的极度转变,他们企图用艺术品提高自身的品味和档次,从而给画家们提供了致富的机会。伦勃朗也曾接到过订单,但他似乎不懂得迎合雇主的审美趣味,最终并未得到肯定。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附庸风雅的“艺象”,并不是以伦勃朗为创作主体所营造出的“意象”。作为画家,他的命运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紧密相连。也正是这样的际遇,才打开他通往艺术创作更高境界的大门。他将技巧与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人生的经历融为一体,投入到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技巧的纯熟,更是生命的律动和人性的光辉。画家在痛失爱子之后创作出《浪子回头》,从中感受到父子的内心世界,也感受到画家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世界。画中父亲对于儿子的慷慨,亦是他想给予和获取的。他试图救赎自己,也试图被人救赎,而最为珍贵的是画家隐藏在画作之下的慈悲之心。他要借助艺术的形式,把这世界向每一个观看这幅画的人敞开。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圣经故事或画作,而是一个完整的、意蕴在于其中的感性世界。

四、结语

《浪子回头》是一幅温情的画作。画家在画作中暗喻自己的人生。他是命运的儿子,经历沧桑最终回归于命运的怀抱。他是命运的父亲,被命运无奈地折磨后最终以怀抱来包容。他是船亦是灯塔,他是浪子、是慈父。最终以包容、妥协、顺从让生命完整。伦勃朗的一生,不再只是耀眼华丽的金色,还有被风吹干略带暗黑色的深沉。每一个时代、每一位画家,都有一幅自己的“浪子回头”。这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艺术最为虔诚的态度。17世纪的荷兰,伦勃朗如一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道路。1669年之后的荷兰有了路灯,却再也没有伦勃朗了。

参考文献:

[1]张佳玮.伦勃朗1642[M].译林出版社,2014.

[2]冉劲松.与上帝摔跤的人伦勃朗艺术传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美) 苏姗·桑塔格.程巍译.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05.

[责任编辑:南东求]

On Rembrandt's Last Works Return Of Prodigal Son

Zhang Can

(GuangxiArtsInstituteNanning530022Guangxi)

Abstract:Rembrandt as the most dazzling art star in 17th century of Netherlands and Europe,his works have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on the entire era.As his most representative of religious themes paintings The Prodigal Son has more research value.Starting from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work is his last one,analyz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comparing with other works,the author analyzed the unique point of the painter on his last painting.

Key words:Rembrandt; Return of prodigal son; Art evaluation

* 收稿日期:2016-05-09

作者简介:张璨,男,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3-0067-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19

猜你喜欢
伦勃朗
对名誉最好的维护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杂文选刊(2021年8期)2021-08-16 15:21:12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8:00
伦勃朗凄美之爱:她像光影萦绕一生
光影下的大师——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童话世界(2019年35期)2020-01-04 03:01:34
“伦勃朗光”到底是什么样的光?
艺术启蒙(2018年11期)2018-12-04 05:55:32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油画艺术(2017年3期)2017-05-21 00: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