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董必武的林业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康雪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董必武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林业与农业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发展林业的具体措施,这些观点和举措对当今社会的林业发展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董必武;林业观;当代启示
近年来,关于董必武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目前,学术界已对董必武的法制思想、统战思想和教育思想等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其林业观还未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此,在董必武诞辰13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拟对其林业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现实意义作一考察梳理和粗浅分析,以作引玉之砖。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业专家梁希指出我国的森林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5%,这明确表明了我国是缺林少绿的国家。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认识到林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制定了争取十二年内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种上树的目标。周恩来、朱德和谭震林等国家领导人也都强调过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应该重视发展林业的问题[1]。但是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恢复迫在眉睫,林业建设的进程就相对缓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的林业建设面临着很大问题。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和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我国领导人制定了坚持“以钢为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于生产力低下的限制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能源不足就以木材作为燃料,这对林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59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1964年,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运用,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当时的林业状况仍然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木材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每年木材的缺口在四百万到五百万立方米,林区迹地更新每年只能完成砍伐量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木材越伐距离越远,导致交通运输跟不上。
1963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全面讨论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和1964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的工作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好转的形势,同时也指出了粮食还需要进口,林业和畜牧业的恢复还要耗费很大的力量的问题。董必武紧跟国家的号召和我国的林业现状与基本需求,他认为,迅速发展林业已经成为我国极为重要和紧迫的大事。
董必武的林业观在各种会议讲话、与有关省区林业负责人的通信及他为林业发展所撰写的诗文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木材是我国进行工业建设所必需的原材料。例如,煤炭是工业建设最重要的燃料,它的开采需要消耗坑木。坑木是矿井里用作支柱的木料,每开采一万吨煤需要消耗坑木二百三十立方米,我国年产煤几亿吨就耗费坑木几百万立方米;我国的铁路运输也需要木材,铁路轨道需要的木制枕木因使用年限较短,而且铁轨上的枕木需要定期更换,因而对木材的消耗量特别大。工业建设中厂房的修建和扩建、各种基建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材供应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轻工业建设中造纸业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很大,我们现在用的纸都是以木材为原材料的。木材经过加工制造取得的木焦油、酒精、醋酸和丙酮等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基本的原料,随着近代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木材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在有色金属的提炼中,木炭是一种必需的还原剂,所以提炼有色金属对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林业的发展也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林业所提供的木材可以用来制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进行耕种所需要的农具、农船。森林对农田水利具有防护作用,在农田水利工程周围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促进农业增收。由于我国薪炭缺乏,植树造林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群众烧柴不足的问题。除种植用材林之外,我国还种植果树、木本粮油和竹类,依靠这些经济林木的收入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一部分群众的穿用问题。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山地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却是发展林业的好地方。发展林业对繁荣山区经济,缩小平原和山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董必武在湖北省召开的林业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每年需要上千万立方米的木材,木材缺口太大,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充分反映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我们现在是木材太少了。木材可以造纸,木材少,纸也少,造纸的纸浆还是可以出口的东西。化学纤维也少不了木材,胶合板都少不了木材,树木多了枯枝落叶还可当肥科。”[2]
(二)林业与农业关系密切
在林业与农业的关系方面,董必武继承了毛泽东“农林牧相互结合,协调平衡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植树造林的水土保持作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增产。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毛泽东积极倡导农、林、牧的综合经营,并把这种经营方式作为山区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董必武认为农林是一家,他在《农村要大办林业》的长诗中写道:“农轻重布局,林业附于农”[3]。广义上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林业是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董必武在东北视察林业问题时提出,农场利用荒山荒地和四旁植树造林,条件非常好。董必武认为,“农场兼搞林业意义很大,好处很多: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促进农田丰收;可以调剂劳力,使农闲劳力有事可做;可以把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使地尽其利;可以解决自用木材,还可以支援国家木材。同时,林子搞起来还可以搞许多林副产品,增加农场收入,提高农场利润。”[4]
历史的实践证明,哪里对农林关系的认识正确,并且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哪里的森林覆盖率就高,农牧业就发展得好。林业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影响很大,有些地方林业发展了,农业也增产了,因为农业少受了自然灾害,例如南方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林业受损害了,农业也跟着减产了。董必武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强调植树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职责,而且是一个为了实现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的问题。林业工作与农业工作一样,都是一个点多面广的工作,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把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尤其是在山区要实行农林综合经营,亦林亦农,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林业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业,林业的兴衰关系到农业、水利、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林业的路径
董必武对林业的关注,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宣传号召上,他在全国各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植树造林规划的设想以及为实现这一设想的措施和办法。
首先,从思想动员入手,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改变过去人们总以为因为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木材资源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进行林业建设的观念[5]。他强调不能只考虑到林业发展和工业建设的关系,而忽视了植树造林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防旱防涝,保证农业丰收,促进畜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董必武在有关地方的林业会议上和在地方视察林业问题的过程中,指示各地林业部门要在群众中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让群众正确认识与处理农业与林业的关系。为保证实现以农业为基础的总方针,全国各个方面都应该重视植树造林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林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制定合理的规章,规范林业建设。使植树造林有制可依,权责明确,避免林业建设中出现互相推诿和扯皮现象。196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和1962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对林权作了“谁种谁有”的原则。此外,植树造林工作中,要建立奖罚制度,奖罚分明。保护林业有功的必须进行奖励,破坏林业有罪者,严惩不贷。
再次,提倡集体造林,动员各行各业植树造林,大搞群众运动。董必武同志从扩大植树主体和植树范围方面,搞群众运动式的植树造林运动。从扩大植树主体方面,动员农户植树,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领导农户办林业;公路铁路道班人员参与植树,把植树作为路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动各地驻军每年植树造林,有计划地消灭荒山荒地;发动全国学生参与到植树造林的伟大工程中来。从扩大植树范围来说,董必武主张铁路和公路两侧植树[6];水利干渠绿化;村子周围种树,采取见缝插针的种法,谁种谁有。
最后,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并做好植树造林的规划工作。省、地、县、公社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首脑应分管林业,设林业厅、林业局专管林业,把植树造林工作作为检查工作的内容。在大片林场设置专门的护林员和专业队,具体明确责任,利于减少和杜绝可能发生的火灾和各地的滥砍滥伐现象。董必武主张要妥善解决植树造林中最费力的三件事:育苗、挖坑和植树后的管理问题,要求各地林业部门要对这三项任务进行合理部署,与林业技术人员一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育苗、挖坑到护理环节,一竿子插到底[7]。
董必武的林业观虽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对林业的认识,但是其对当代我国林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关系密切。当前我国农业方面存在粮食产量高、库存大、进口多的情况,这带来的是粮食收购价格的下降,农民收入降低。中国的经济改革正转换视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更好地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收入,就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下,林业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要重视农林副产品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我国林业网统计的经济林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数据分析来看,经济林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经济林木例如核桃、油橄榄、银杏、花椒、八角、香椿等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林副产品或用来加工或用于出口,一些山林地区的群众把经济林木的种植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林业中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是一种可观的增收途径。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种植不同的林木,形成各具特色的观光带,合理配置人工林和生态林。与林木观光带相配合,挖掘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森林旅游业在发挥生态公益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发挥林业作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一提到林业,首先让人们想到的一般是木材。但是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重度污染预警频发,资源约束日趋紧张,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近年来,我国对林业重新进行了定位,林业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态公益事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大自然的总调节器的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风沙灾害;清除空气污染,制造氧气;天然除尘器、细菌消毒厂;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以保护生态环境,要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从政府方面来讲,开展营林造林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从社会与公民个体来说,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全民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不只是在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植树护林的意识,为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贡献力量。
[1]张敬增,赵顷霖.名人与林业[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3][4]董必武林业文选编辑部.董必武林业文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5]赵炎才,蔡伟.董必武现代林业发展说述论-以20世纪60年代为中心[J].长江论坛,2012(02).
[6]吴会蓉.董必武的林业思想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7]董必武选集编辑组.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蔡新职]
Dong Biwu's View of Forestry and Enlightenment
Kang Xuewen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Hubei)
Dong Biwu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fore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ffirm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whose ideas and initiatives st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estry,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by Dong Biwu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are our precious spiritual heritage.
Dong Biwu; View of forestry;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2016-07-15.
康雪文,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F326.24
A
1672-1047(2016)04-000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