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及对应机制研究

2016-03-15 20:41:42杨吉薛金水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全日制校企

杨吉,薛金水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及对应机制研究

杨吉,薛金水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不断地去融合工程实践的内涵。文章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涵盖工程实践入门期、探索期、升华期三个阶段的全日制高职生实践培养模式,并建立三个阶段有效运行的培养机制,有效地提升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工程实践;培养机制

目前,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既是在跨学科、全球化、可持续的工程教育大背景下推行的,也是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所实施的,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而,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对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需更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工程实践的学习、训练、强化以及逐渐走向应用的培养过程[1]。为此,我国的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培养的探索和创新是培养工程实践过程的考察以及相应关键机制的构建。

1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段式培养模式

培养高职工科全日制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工科学生从工程实践的认识、强化、到工程实践成熟的成长过程。因此,高职工科全日制学生的培养过程应以实践为导向,分为工程实践入门期、探索期、升华期三个阶段,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追求,相应的教育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1.1工程实践入门期

高职工科全日制学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培养时间为1.5年,是初级工程师的“毛坯打造期”,主要是由校内老师在校内指导完成。高职工科全日制学生主要任务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工程实践和素养要有一个初步但全面的认识与探索,特别是要通过在校内应用和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来完成对本专业内的工程实践与素养的自我认识和培养。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校内老师对于课程设置、工程素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工程实践入门期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的基础技能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基础技能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素养,也应具备工程实践的素质。同时,在该阶段中应以模块式的校内教学环节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度提高实用工具类、基础技能类课程的比例,特别是应开设工程操作流程类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是工学交替,专业课程应重点安排实际工程案例的项目研讨、设计等教学环节,实践学时也应占到一半以上。具体说来,模块式的工程实践学习如何实施呢?可通过开设“实践教学与实训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多个教学模块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2]。其中实践教学与实训模块主要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可以分段和集中相结合的安排高职工科学生在各类一线工厂或制作坊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初步工程实践。专业拓展模块是根据目前专业发展具有交叉性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提升技能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

1.2工程实践探索期

高职工科全日制学生培养的第二阶段,培养时间为一年,是初级工程师的“精雕期”,主要由企业导师在企业指导完成。该阶段,高职院校要同企业合作,以企业高职工科学生培养流动站为基地来培养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实施企业导师制。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和能力,可以自主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在企业流动站中,学生应以工程实践项目参与者的身份实际参与到企业的工程实践中去,在参与工程项目的同时完成规定的学分。同时,在该阶段中,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主要实践时间应是通过跟企业导师学习工程实践的应用,进而提高具体工程项目实践的技术及工程操作的素养。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以学习者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参与到企业工程中,企业可根据其表现情况给予薪金资助。该阶段应由校企双导师以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学生工程实践的结果和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该环节主要通过实践报告来考察,报告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作的背景、意义等;2)描述工作成果、主要贡献,这是实践报告的主体;3)对实践的总体评价总结。此外,该阶段还应增加校内导师进驻企业对学生指导的时间。

1.3工程实践升华期

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培养的第三阶段,培养时间为半年,是初级工程师的“成品期”,主要由校企交替完成,学生接受校企双导师的指导。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在经过工程实践探索期后,已大幅提升其工程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该阶段,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应通过对工程实践探索期的小型工程项目或工程改进项目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完成小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同时,还需进行最后的校企两方专家的毕业答辩,通过答辩才给予毕业。在此时期,可探索两点:一是增加专业技能认证模块,把学历教育、职业资格与从业资格对接起来,使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变得更能与社会、市场接轨。二是高职工科学生如在工程实践入门期与探索期在技能应用或工程的创新改进上取得成果,如产生能申请到专利可转化成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时,应将该项目移送至国家创业孵化基地,使工程实践成果能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毕业即能创业,形成各方良性互动。

2 支撑三个实践阶段对应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工程实践入门期、探索期、升华期三个阶段,要使三个阶段有效运行,还应构建起相应的支撑机制,尤其是要建构好“工程实践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工程教学实践质量的监控反馈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工程实践机制”三个关键机制。

2.1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应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有别于本科教育的质量考评机制。由于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注重的是工程实践的整合,所以质量考评机制重点应落到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结果质量。在入门期,可由各门课程的老师将理论与实操结合起来考评学生的实践质量。在探索期可由企业导师以工程工艺项目的改进应用水平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的设计水平作为评价的方式。在升华期,则主要通过工程工艺改进应用报告及小型工程项目的综合设计与管理来进行考评。通过注重实践结果的考评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倾向应是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培养过程所要注意的关键点与重点[3]。

2.2立体式的工程教学实践质量的监控反馈机制

目前,我国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监控反馈只是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和高等教育的内部评估来保证培养质量。这种单一的监控反馈机制显然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因此,基于三个实践阶段的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工程教学实践质量的监控反馈机制应是立体多元的。以前述原则为指导,该机制可由校企和社会三方联合构建起的监控委员会与教学实践指导委员会两个机构作为监控主体。监控委员会是从过程去动态监控工程实践的教学质量,并在三个阶段分设监控专员,以保障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监控机制的运作;而教学实践指导委员会则是从课程的优化设置以及标准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保证工程技能教学实践的质量。在入门期,因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主要是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在校进行模拟工程技能项目的训练与应用,前述校内课程应由企业派出监控专员进行监控评价。在探索期,因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进行真实的工程技能操作项目,前述企业的授课应由校方派出监控专员进行监控评价。最后在升华期,则应由社会第三方对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进行评价,可由工程类行业协会的能工巧匠进行独立的第三方监控。

2.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工程实践机制

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国家首先应从政策法律机制上解决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工科学生的各种瓶颈,尤其是资金瓶颈。企业应不仅是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更应从法律层面上主动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承担起培养高职工科学生的义务,特别是大中型国企更应负有该责任。如果没有该关键机制的支撑,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无法实质改变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只能在校内工程应用上多增加一点皮毛的应用而已。校企合作的内容应加以深化,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自主招生、联合招生、师资的支持、职业资格认证、校内外工程技能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等。同时,国家应制定高职工科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确立高职工科学生在企业的权利、义务以及地位,既从学生的角度保障其在企业工程实践的自由思考的时间空间,也从劳动者的角度保护高职工科学生的安全工程实践,使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能真正在企业中得到工程实践的强化,避免企业将高职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探索期异化为工具使用期,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才培养的精确制造与柔性制造。与此同时,亦应考虑企业的权利,特别是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保障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对企业技术的保密。总而言之,国家应使企业在共同培养中付出的同时有所回报进而能主动积极支持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在建立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式的培养机制的同时,如能科学有效地配备基于三个实践阶段的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政策、管理方式,将更能有效提升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教育质量。

3 结束语

今后,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不断地去融合工程实践的内涵,进一步突出“工程实践”的培养特色,不断地去推进和完善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使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入门期、工程实践探索期、工程实践升华期”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式的培养方案更趋完善,以探究我国富有特色的全日制高职工科学生培养之路。

[1]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2]徐军,何玉林.高职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1-4.

[3]刘家春,张子贤.高职教育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1-43.

Research on three-stage trainingm odeand itsmechanism based on professionalability training

YANG Ji,XUE Jin-shui
(SchoolofMechanicaland ElectricalEngineering,Guang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520)

The trainingmode of full-time vocational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merge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principl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based trainingmode which has three stages:introduction stage,exploration stageand sublimation stage.Theeffective trainingmechanism isalsobuiltsoas to promote theeducation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engineering practice;trainingmechanism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1.014】

G712

A

2095-7661(2016)01-0048-03

2015-11-14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A类项目“基于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0101005)的阶段性成果。

杨吉(1988-),女,广东汕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通信技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全日制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数学建模对工科学生的影响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校企合作五反思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面向工科学生的高职工程学通识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