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构建分析
□张晓峰(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凸显。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通过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支撑,适应市场的职业需求,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和就业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职业需求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构建提出参考和建议。
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 体育文化 构建
1.1、研究对象
云南省内8所高职院校学生240人、体育教师33人,学生就业单位15家,分别发放问卷240份、33份、1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分别208份、33份、15份。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角度对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进行研究。
2.1、各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现状
(1)体育课程设置。
所研究学校的体育课程多采用 “2+2”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即:第一、二学期设置体育公共课课程,在校所有一年级学生以性别为划分,男、女生分别上同样的体育课内容;第三、四学期设置体育选项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身体状况选择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或体育保健康复课。在体育公共课中,各校主要是以三大球类、武术、田径及素质练习为主要内容。在体育选项课中,学生可选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武术、跆拳道、形体、定向运动、拓展、中国象棋、围棋、桥牌等。虽然各校都按要求开设108课时或更多的体育课程,但也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授课模式死板,课时被实训、实践课程冲抵,考核方法竞技化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对其走上工作岗位的体质状况没有保障,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还不够。
(2)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
调查显示,除了课堂参与外,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式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体育社团或是利用课余时间邀约同学参加锻炼,也有部分同学就近选择体育会所或是健身房,而学校的各种单项运动会或是综合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则是少数“运动尖子”的表演舞台。各高职院校均存在体育社团发展水平较低、内容不够丰富、活力不足以及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意识不强的问题。被调查学校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组织方式和体育社团组织。
(3)体育规章制度、师资配备、场地和器材设备。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导致各校人均体育馆使用面积和体育器材占有率都非常低;按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估“在校生师比不高于300:1,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超过10%”的要求,各校体育教师配备基本不达标;同时,各校体育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学校体育指导委员会的设立,体育安全管理规范、体育活动应急预案的制定,场地、器材的日常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制度等没有明确文件规定;也存在上级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的相关法规、文件传达、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2.2、就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体育期待
各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要求是:政治素质好,专业底子扎实,业务水平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成为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专业尖子,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等等。在同等条件下,身体素质好、有体育特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勤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受就业单位欢迎,因为这部分学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强。
3.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1)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在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强化和弘扬良好的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宗旨。学校必须通过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方式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培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形成全校统一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要通过学校的体育工作计划、措施和体育相关文件的贯彻实施,让每个老师都清楚地意识到:加强学生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2)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在传统的标语、广播、录像、报刊等宣传途径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使用微博帐号、微信公共平台等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宣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开发校园体育APP,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体育视野,形成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度,不断的让学生自觉的关注体育,让他们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体育带动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且在体育活动和参与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通过自我和体育的接触促进自身对体育的整体看法。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以体育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把兴趣当做媒介,逐步发展自身对体育的爱好。让学生养成体育思维、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习惯,最终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特定的体育传统和风气,让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重视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2、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1)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传统体育课程设置“重竞技、轻实用”的特点,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现代技能型人才为发展要求的,适合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议高职院校设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3+1”课程设置模式,具体安排为:
前三个学期,根据学生专业差异,把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和演变,同时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身体条件的需求,制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体育课程。第四个学期则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根据各校师资配备、场地条件、体育器材等情况,设立体育选项课。让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通过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学习,爱体育、会锻炼,同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比如,前三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在传统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项目基础上,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攀岩、轮滑、器械等项目以增加其高空、平衡、力量等能力的课程;酒店、管理、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瑜伽、体育舞蹈等提高其气质修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项目;而针对多媒体、传媒等计算机类的学生,则可开设羽毛球、健身操等选项内容。在整个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可以为学生走上未来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以促进高职学生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课外活动、社团及竞赛。
各高职院校应确立以课堂教育为基础、专业为依据、体育社团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参与方式,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各校应在广泛开展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的基础上,把体育技能的项目融入到各专业技能比赛中。同时,可以尝试摆脱召开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和学校推荐就业等传统就业方式,在学校举办各类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邀请就业单位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形式,搭通一个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进行沟通、了解的桥梁,让双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沟通交流,增进了解。让学生更早地了解到行业氛围、企业文化,也让企业多一个渠道了解学校教育的培训体系。
3.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其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科学合理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设置在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以及体育场馆设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一个功能健全、外观漂亮的体育场馆,除了为日常体育教学和训练比赛、课外活动提供场地外,往往会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科学合理的健身走廊设置,在给师生体育锻炼之余,也能成为校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体育场馆附近设置一定量的体育类雕塑,也可以为校园增加体育人文内涵。因此,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合理布局体育场地,因地制宜,根据学校专业构成合理布置体育设施。设置一定量的健身走廊,包含柔韧、力量、攀爬等练习内容,为学生自主锻炼提供安全和科学的保障。同时应该在体育设施旁设立指示说明标识,对学生的健身活动给予指导,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
(3)体育领导队伍、体育师资队伍和学生体育骨干的建设。体育领导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体育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技术支撑;学生体育骨干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有效依托。只有抓好这三支队伍的建设,才能有序、科学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总之,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日趋困难的情况下,从学校体育工作的角度,提出的有益尝试。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渠道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与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其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实施。
[1]朱全飞,王婉珍.示范性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赵丽琼.基于培养职业人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3]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9.
[4]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
[5]程一辉,庄志勇,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