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选择

2016-03-15 19:18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新媒体时代创新

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选择

孙晓晖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在数字化形态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信息时代转型造成的“失范”效应和“去中心化”、网络社会崛起改变了高校意见领袖和精英代表的地位格局以及新媒体时代加大了高校协商民主和舆论引导的工作难度,由此带来高校统战工作的“失效动员”和感召力减弱等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选择,一要转变思路、更新理念,更加注重统战实效性、更加注重“人”的媒体素养;二要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理念、身份和模式的“三个转换”;三要加强统战机制建设,实现“全媒体”整合统战效应。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创新;路径选择

作为高学历高职称知识分子的汇聚地,高校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统战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是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新媒体形态不断渗透的当下,高校也是中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前沿阵地。怎样在应对好新媒体环境严峻挑战的同时巧借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切实增强高校统战工作的活力与魅力,不断以“同心”思想引领高校统战与时俱进、阔步向前,已成为理论界必须认真关注思考、并切实研究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从这方面讲,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内涵与特征:新媒体时代概况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加之网络社会的崛起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对新媒体的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1]1969年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不久扩展至全世界。新媒体究竟“新”在何处?国内外学界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熊澄宇认为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美国《连线》杂志则认为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也有学者将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内容,陈永东认为“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蒋宏、徐剑则认为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3]对于新媒体的影响,包冉等认为新媒体使人由“被时代”转向“我时代”,[4]熊澄宇认为新媒体将会“凝练技术成果、改变产业结构、影响传播方式、构建社会形态”。[5]

综上,新媒体之“新”一方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同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相对于互联网又是“旧”一样;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因为新媒体的形态总是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会永远固定在某一种媒体形态上。因此,从相对和发展的视域来看,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当今社会已步入新媒体时代。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新媒体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便捷性与融合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开放性与同步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分众化等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媒体环境,新媒体时代表现的更加多样、多变和多元:

一是信息资源的复杂多样性。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既有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也有个体或非政府组织发布的各种民间信息,还有个别不法分子发布的大量虚假信息。一般而言,权威信息具有较高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信度,民间信息呈现原子性、世俗性和自由化倾向,虚假信息则经常成为引发或激化矛盾的源头。如何于海量信息中擦亮眼睛、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对身处新媒体时代的人们提出了全新挑战。

二是话语表达的互动多变性。传统的媒体环境下,话语表达权和信息控制权由较少数“把关人”首先掌握,传播过程一般遵循“宣传—灌输—接受”的路径。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的交互和传播形成一种“对话”机制,实现精准传播和价值共享;[6]许多表达由于“大众麦克风”的舆论环境也呈现出理性与感性、全面性与片面性、批判性与无厘头性,以及正面性与负面性、人性化与极端化、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等互相交织的多变性特征。

三是传播功能的即时多元性。新媒体具有数字技术、资讯服务、即时通信、大众娱乐、社交载体、商务媒介等多种功能,而且新的功能随着科技的创新不断研发推出。多元化的传播功能集聚了多元选择的人群,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网络虚拟社会,它已经成为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新的交流、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凸显对现实社区的影响力。

二、问题与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困境分析

作为统战对象相对集中的阵地场域,高校统战工作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在网络社会和数字化形态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冲击,突出地表现在统战工作的“失效动员”和感召力减弱等问题,妨害了高校统战事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一)信息时代的转型造成了高校统战工作的“失范”效应和“去中心化”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实现现代化国家都必然要经历的社会整体性变化,它在总体上是指由前现代化国家向后现代化国家的转变;具体则表现在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自然、半自然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民主化程度较低的社会转变为民主社会,由科学文化落后国转变为先进国家,[7]也应包括由信息封闭向信息开放乃至信息爆炸转变的过程。这其中,新媒体的勃兴无疑加速了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经由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广泛传播日渐产生“放大效应”,新媒体自身的不确定性、管控失范、传统社会信息机制滞后、谣言自净机制缺乏等都对高校统战工作产生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异质性、交互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带来虚假信息、舆论安全、精神污染、文化失衡和技术霸权等一系列问题,对过去统战工作的“金字塔”状组织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塑造的话语权结构中,包括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控制力不断式微,高校知识阶层的不同价值观在公共文化空间混杂交织,使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出现“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危机。

(二)网络社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高校意见领袖和精英代表的地位格局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8]互联网加快普及的客观现实预示着网络社会的来临。何谓网络社会?美国学者卡斯特作如是描述:“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9]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的交往互动、思维方式、生活形态、社会结构乃至政治参与都得以重新建构。以往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大都是知识界的精英代表,主要包括高校的各民主党派、侨联和无党派人士,这些人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属于传统型的意见领袖;通过影响和团结他们,可以带动一大批追随者,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与开放性,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人们思想的多元性,加之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变化,精英与草根阶层的对立日益凸显,传统型意见领袖对大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从网络上出现的“砖家”、“叫兽”等蔑称中可见端倪。与此相反,一大批善于利用网络发表各种观点和意见、拥有成千上万“粉丝”的网络意见领袖,其地位和影响力却日渐上升,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型的意见领袖。[10]这种地位格局的变化极大地挑战着高校统战工作中关于“代表性人士”的传统定义。

(三)新媒体时代加大了高校协商民主和舆论引导的工作难度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无国界,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信息很难被某一方所垄断。毋庸置疑,一方面,各种新媒体形态的出现,给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便利条件,诸如通过浏览统战对象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拓宽了掌握其思想动态的信息渠道,通过视频会议、网上培训等创新了开展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QQ、飞信等进行远程思想沟通提高了统战工作的效率扩大了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影响力,等等。但另外一方面,新媒体也存在着诸多新问题新弊病,尤其是网络世界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校舆论引导形成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导致对信息的控制变得日趋困难,并促进社会科层制结构向扁平化转型;但与此同时,很多行政部门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次上,不能满足统战舆情的最新要求。新媒体手段还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的宣传途径和策略产生着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仍旧停留在过去,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占领新的舆论阵地,第一时间公布真实权威的信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那么高校统战工作就很容易陷于被动境地。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协商民主问题。某种程度上讲,协商民主的根本目标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心能否凝聚、共识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平等能否得到克服以及网络的非理性行为能否得到规制。[11]

三、创新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选择

截至2014年,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高校专任教师数超过150万。[12]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半数以上,有不少民主党派负责人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高校,其中有的在人大或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有的在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任职,有的担任社会督察员等职务,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高校统战工作不应只是关注我们应当统战什么,已经统战了什么;还应更加关注在新媒体日益兴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统战是否起到了作用,存在哪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创新与发展。

(一)转变统战工作思路:从“系统论”出发更新统战理念

一方面,要改变统战工作者陈旧的理念姿态和惯性思维,更加注重高校统战工作的实效性。从系统论的视角解读,高校统战工作通常由统战主体、统战内容、统战方法和统战效果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要回答和解决由谁来统战、统战什么、怎样统战和统战要达到什么效果这四个基本问题。高校统战工作的价值,与其说在于谁来统战、统战什么,不如说在于怎样统战、统战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从“系统论”出发更新统战理念,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统战服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全面”的最新要求开展理论武装、引导舆论、化解矛盾、提升认识、凝聚人心的工作,使高校统战接地气、长灵气,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要遵循高校统战工作的基本规律,更加注重提高“人”的新媒体素养。高校统战工作者是统战事业的行为主体和具体执行者,其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媒体时代统战工作的实效性;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掌握新媒体技能、实践锻炼和交流考察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优”型高校统战工作队伍。同时要提高广大统战对象的新媒体素养,包括增强传播新媒体信息的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端正对待新媒体的态度;提高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接受主流媒体所提供的权威、积极、有益信息,有效识别并自觉抵制虚假、消极、不良的新媒体信息。

(二)创新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三个转换”增强实效性

一是理念转换:从“以我为主”到“以人为本”。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者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身份从高高在上转向平等对话,信息从严密控制转向及时公开,有效把握统战对象的思想脉搏,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收集社情民意,提高民主决策水平,使统战工作更具引导力和感召力。从“以我为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本质上就是实现高校统战理念的现代化,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既合乎规律性、发展性,又合乎时代性、大众性。

二是身份转换:从“现实身份”到“虚拟身份”。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统战工作重点关注具有实体身份的传统意见领袖,他们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大都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属于知识精英阶层,在“金字塔”结构中有固定位置。进入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不少高校知识分子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发表微博微信等途径介入公共讨论,有着自己的追随者和粉丝群,属于公共知识分子和网络意见领袖;高校统战部门在做好传统统战对象工作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将其纳入统战范畴,通过他们影响到传统意见领袖所影响不到的人群。

三是模式转换:从“垂直模式”到“扁平模式”。“垂直模式”是一种层级分明、上下有别的等级关系模式;“扁平模式”则是一种等级关系弱化、上下层级模糊的平等关系模式。在传统社会信息沟通不畅的条件下,执政者对参政者的权力有余,而参政者对执政者的权利不足,致使统战工作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命令性。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创造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所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要适应“扁平化”趋势,政党组织也不例外;高校统战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掌上媒体、数字化互动媒体等新媒介手段,发挥其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向广大统战成员进行正面宣传,鼓励其建言献策,积极吸纳社情民意,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经过传统的组织形式,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或向上反馈。

(三)加强统战机制建设:实现“全媒体”整合统战效应

一要改革高校统战机制,优化“新媒体”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高校统战工作者习惯性地遵循自上而下的统战机制,不利于统战对象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且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因此,要探索建立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统战机制,少一点“规定动作”、多一些“自选动作”。与此同时,要以“管住宏观、放活微观”的思路不拘形式地大胆利用新媒体,各高校统战部门要牵头组织,依托校园网完善和丰富高校统战工作平台,充分发挥QQ飞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通信工具丰富交流沟通渠道,宣传党的统战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对各民主党派的认知度,用主流信息占领网络统战舆论的阵地与制高点。

二要构建新旧媒体融合机制,达成“多媒体”统战效应。针对当前信息时代转型、网络社会崛起以及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等新挑战,高校统战部门要更新思路,健全网络,拓展阵地,加强新旧媒体之间、不同媒体之间的有机结合,达成“多媒体”统战效应;不断拓宽新媒体传播功能,构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进行网络统战工作。同时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契机积极探索传统统战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道路,通过单向与互动、平面与立体、入情与入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向统战对象扩散,形成更广的舆论覆盖面和更强的统战感召力。

三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实现“全媒体”整合统战。在新媒体时代,校园舆情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统战部门要树立“大统战”思维,联合高校宣传部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分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要通过建立学校层面统筹内宣外宣工作的中枢机构和核心团队,努力探索“一次生成、多次发布”模式;同时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内容形式展示信息,通过平面、广电、互联网、掌上移动等多种新旧媒体全方位、立体性地传播信息,[13]使各种校园媒体在“全媒体”框架内形成统战合力,全方位地实现统战工作“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仰义方.新媒体时代的国家治理: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

[2]王文娟.真实性·旗帜性·影响性[J].今传媒,2011(7).

[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4]包冉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5]熊澄宇.对新媒体未来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1(12).

[6]刘先根,彭培成.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治理体系的构建[J].新闻战线,2014(11).

[7]程新英等.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28.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07-23.

[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10]王竹立.论新媒体对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内涵与形式的影响[R],2012-09-05.

[1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438-44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R],httP://data.stats.gov.cn/ easYquerY.htm?cn=C01 .

[13]汪曙华.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J].东南传播,2011(4).

[责任编辑:余伟]

作者简介:孙晓晖(1984—),男,山东安丘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16)01-0057-05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新媒体时代创新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