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诠释

2016-03-15 18:43王丽荣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语境现实

王丽荣 杨 玢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诠释

王丽荣杨玢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文化建构价值,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实然指向民族集合体对其文化传统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并由此产生群体归属意识进而获得传统文化以及基于其基础上之民族文化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传统文化是任何一种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之基础,其价值认同的现实实现不仅为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发展之必需,也实为多元文化价值复杂场域中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之根基。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必然要在当前多元价值激烈冲突形势下彰显与弘扬传统文化之正面积极价值与利益归旨,式微与消弱其负面消极价值影响所在。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现实诠释

文化价值建构理论阐明文化认同的实质为价值认同,认同“意指共同认可,一致承认。”[1]因此,传统文化认同的本质为民族成员对其所蕴含之特定价值观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并进而内化为理论自觉且最终外现为实践共享的动态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保守与开放并蓄之体系,其所内含之价值意义一直伴随人们的现实利益做着多少的增减,“利益(物质的与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着人的行动。”[2]在多元族群文化价值激烈碰撞、相互交融与日常对接之现实场域中,从文化价值多元的表层去寻找共同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准则,是建构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必然路径。

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

语境是个体成员表达其内心思想与丰富感情的语言交往情境和社会环境,当然,无论是“语意心境”的心理特指,还是“题旨情景”的修辞语域,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3]同样,任何一种文化在诉求自身之价值归属时都蕴含着其特有语境,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也不例外,必然投射于其专有的价值表达语境,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实质为民族集合体内部成员对形式多样但本质趋同之多元文化价值进行认知、判断、做出抉择并进而分享特定价值观的特设情境和现实环境。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极具复杂多变性。“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4]中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注定于其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凸现出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不相协调之面,但传统文化于现代之传承发展又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其与现实多元文化价值场域相契合之处,由此决定了传统文化价值认同语境的现实复杂多样性。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金融贸易以及移民浪潮使得多元文化价值冲突与碰撞之形势愈加激烈,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持续挑战并冲击着异质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现代认同的根基传统与阐释准则,且于其过程中充斥着竞争与冲击的多元民族文化矛盾更加强化与凸显文化多元而衍生的价值多元现实景象。“在价值多元的现实语境中,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要求中,或似是而非的形式,在所谓去中心化的解构中,把政治认同变得模糊。受此影响,价值及价值观的纷至沓来弱化着主流价值体系的一元统摄,已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无可争辩的事实。”[5]于多元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现代社会,价值主体的价值认知与价值抉择毫无疑问会存在个体需求与整体利益之比较与矛盾,必然会凸显个人目的理性与社会价值理性之纠结与冲突,也肯定会共存现实多元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二元悖反,这不仅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与共享带来重重障碍,也必然造成社会传统价值的现实认同困境。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具有发展超越性。“文化具有适应性,在广义上指社会传承的知识是人类的主要适应方式,狭义上则指每一文化都是人类为生存而设计的计划,这个生存计划使人类以群体的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得以生息繁衍、绵延不断。”[6]文化的适应性即指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会自觉“优胜劣汰”,保留人类未来生存繁衍之所需,去除人类未来生存计划所不需,有力地佐证着传承至今而得以留存的传统文化不仅极具发展之生命力,且于时代社会而言也极富超越性。同样,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语境也是发展着的动态情境和社会环境,这一动态情境和社会环境在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境遇中也不断对人们所诉求与追逐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在现实利益之基础上为未来社会更好的发展与人类更优越的生活作着超越现代社会的增减,也由此注定其富有极强的发展超越性。当然,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非是指强加文化的价值意义于价值主体,而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的内在需要不断去认识、接受、抉择并自觉内化传统价值的积极主动过程,而个体自觉行为之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当前的充分发展,更是为了未来社会整体之发展,因此,传统文化认同语境之现实存在本身就内含着发展与超越特性,在现实社会动态发展的同时又实现着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与对未来社会的准备。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内蕴着民族共生性。“世界上存在着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首先是民族文化”。[7]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每个民族的面貌都是由它自己的文化刻划出来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同样,民族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语境同样内蕴着极富特色之民族共生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之根基,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则是民族情感认同与国家归属认同之灵魂,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实质为复合民族集合体内部成员对民族文化多元传统的价值认知、理解与判断之基础上自觉形成价值取向并内化为共同价值意识的过程。“共同意识是一整个阶级、一整个人民集体、一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断。”[8]这一不假思索判断的共同意识以具体有形的文化形态存在被形成统一民族的多元族群所接触了解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并由于群体的介入使得认知和判断内化为价值意识与价值抉择,并逐渐抽象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形态,最终擢升为维系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文化多元的中国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与整合力。多元族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涵化彻底摧垮了族群间历史形成的固有的文化隔阂与心理局限,在民族情感认同层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民族复合体内部的个体之间发展了“我”与“我们”的价值认同与身份归属感,因此,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之现实语境充分彰显着民族复合体内部多元族群之间的集体共生性与民族协同性。

二、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本真意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在长期的杂糅与融合生活中形成的极富民族性与本真性特点之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表征多样而异质趋同之多元族群文化之历史发展,不仅构成了传统文化认同实现之本源与根基,也决定着传统文化认同之本真意蕴必然为价值认同。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容之动态过程,其本质表现为人们对这种文化所包含之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中所作出的认知、取舍并逐渐内化为价值标准从而使得其得以保持与发展。作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本质与力量,文化始终受到价值体系的引导与束缚,认同一种文化往往意味着行为主体对其所表征之价值规范与价值理念的认同。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悠久长河中得到了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其本身就包含着具有普世价值的内涵和语义,儒家文化传统的责任感、整体价值取向以及向善礼教等人文主义精神与西方启蒙思想价值一样深刻影响着乃至现代人们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准则。然而,在异质多元文化交流冲撞的现实社会中与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普遍开放的形势下,传统价值的现代调适出现了失衡以及混乱之两极局面。一方面,人们对传统价值表征之积极上进思想与精神推崇至极且非常认可与赞同,但另一面,又深受其内含之消极负面之守旧传统之影响,这一相悖之两极局面时刻凸显并激化着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需求之矛盾与失和。尤其在多元价值盛行之现实场域中,传统文化所内含之负面消极价值得以非正常之放大化,进一步加剧着与社会主流价值之冲突与不协调,且其正面积极价值也遭受着来自于多元异质文化价值的强烈冲击甚至是抵触,有鉴于此,传统文化所表征之价值传统与价值观念在多元价值冲突与竞争之现实语境中迫切需要得以转换、变革与创新,这也是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应有之义。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是时代性与发展性并存之演进过程。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9]传统文化是民族成员个体在社会漫长发展与自身生存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并积累之包括知识体系与生活习俗在内的复杂统一体,有着其自身独特之存在方式与发展模式,根源于其内生性萌芽并不断随着时代演进而得以发展之价值体系。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选择过程,其过程以丰富多样的流动形式向前展延,因此,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尽管属于历史生成模式的一种,已经被深烙下时代社会的内容与背景,但当它每一次以直观形式再现于不同价值主体面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经历了被主体主动选择以及再次创造之过程。“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副不同的图景:而在讨论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母,也就是直到今天仍对我们影响的这个文化时,作者和读者就更不可避免地要随时受个人意见和个人感情的影响了。”[10]文化价值认同的演进过程不仅包含着时代社会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自觉过滤与主动保留之行为,而且内蕴着现代社会对价值传统内容之理性判断与自主抉择之特性,也从根本上决定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必然是一种于社会历史前进过程中价值体系时代性选择与发展性并进之价值整合过程。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是世界性与民族性共生之发展过程。世界性是指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所面临的价值多元国家化现实环境,价值多元的国际化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逃避之趋势。价值多元国际化意指在现代化背景下某个国家的主支流价值观与其他国家的异质价值观发生交融并彼此相互影响冲击的价值现代化进程,这当然也是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交流之必然后果。民族性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之民族性体现于中华民族多元族群于共同杂糅生活中日积月累凝聚之多维一体价值体认与整体价值目标,其不仅凸显着民族国家统一体之主流价值独特性且强调着民族国家价值体系之利益归旨与独立性。在多元价值并存且异质价值竞争愈加激烈之现实场域,价值多元国际化与主流价值民族化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更加明显与激化,但是在文化价值体系被抛入现代化自由发展与竞争的国际化背景下,倘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体系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其后果虽不至于消亡,但亦会陷入落败之困境,因此,传统价值认同在现代多元文化价值现实语境的实现更加迫切需要凸显其与现代社会所需之价值需求与价值利益相契合之面。由文化所主导的人类价值体系固然构建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并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行着由低到高的过渡,但在价值历史选择与评判的过程中其民族性始终彰显于不同阶段与形态的文化价值体系中,也决定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过程必然充斥着世界性与民族性彼此之间的交流竞争与交融共生。

三、强基认同——传统文化价值固本归元与现实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体认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含之价值体系表征着民族文化价值追求的理性自觉,“各种文化特质或文化现象是人类创造的特殊形式,它本身包含着人赋予的特定价值和意义。”[11]民族性是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凸显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独立主体性,因此,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过程中必须保持文化价值特有之本真性与主体性,在价值多元现代化的现实环境中实现价值主体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本元认同与自觉内化。

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必然要求价值传统的固本归元与现实发展。传统文化认同是价值主体对文化价值传统的认可、赞同并自觉选择的实践行为,认同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传统价值彰显并一定程度上契合着价值主体的现实利益与价值需求。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是民族集合体种种生活方式的表征与外现,在价值主体对传统文化价值作出判断、认同与抉择的过程中,他们所最终选择的必然为能够体现并有助于实现其现实利益诉求的那部分价值,也正因为传统文化自身凸显着价值主体所需求之价值利益,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才有实现之可能。在多元价值冲突与交融的现实环境下,价值主体如何去揆褚与抉择形式繁杂多样、内涵并存糟粕与精华、真理与谬论兼而有之的传统文化价值?从本质上需要传统文化价值自身实现其本真价值归元与价值传统的现实调适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归元实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之传统价值在价值多元的现实环境中必将实现价值的返璞归真,这种返璞归真并非是传统价值的守旧与退步,而是为实现价值传统的本真纯化,保留积极健康正面的价值内容;其现实发展的调适实际指向传统价值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必将被自动过滤掉不合时宜的价值部分,保留其适合现代价值语境与价值理念之内容。文化的个性化与独立性发展造就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巨大差异,诚然,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的潮流与背景,但文化发展的国际化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消亡其民族性与主体性特质,恰恰发展并升华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与民族性,使其与现实社会新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诉求更为契合与衔接,更加凸现价值主体的现实利益与价值自觉。其实,“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却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12]利益是一切行为选择的决定者与支配者,传统价值所体现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最大程度地迎合并凸显现代社会价值主体主流价值需求与价值利益所在,赋予了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实现之现实语境与价值基础。

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必须在传统价值的现代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本真性与主体独立性。传统文化价值现代发展的本真性与主体性有着异质趋同之处,本真性原本为西方哲学引入的重要概念,传统价值发展的本真性意为价值传统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性,即本来面目,其主体性则主要体现为独立性特点。从文化发展的现代模式与潮流趋势分析,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文化的现代发展都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国际化的冲击与碰撞,都不可避免地要于多元文化价值现实语境中接受价值主体的研判与选择。于多元文化价值碰撞与交融现实背景下,在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价值主体必须要明辨多元价值国际化与主流价值独立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楚认识且正确对待传统价值的本质涵义与民族特性。中华传统文化本真性与主体性的保持与持续根源在于文化历史传统的长期发展与逻辑演进,绝不是依赖于对“现代化”的盲目攀附与依从,“现代化”即为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同质化亦或者是趋同化,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固源之本,其特质即存于文化价值传统之中,因此,传统文化认同决不能忽视价值传统自身的本真性与主体独立性。文化价值的多元催生了价值选择与利益群体的多元,价值主体在多元价值与利益分化的现实场域中自觉进行着价值的比较与判断,多元价值体系最终在接受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后或者上升为普适价值准则抑或生成为价值垃圾被主体所抛弃。“凡在公共空间展现的一切,从定义来说都是政治的,即使它不是行动的直接产物。”[13]价值体系的历史发展与主体价值抉择终将服务于民族国家政治统治从而保障利益主体的现实利益,因此,价值多元国际化背景下传统价值认同之实现必然要求更加关注和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传统的本真性与主体性,这也是传统文化认同实现之价值根基与现实保证。

在价值多元的现实语境中,传统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必然要求于文化反哺时代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创新与自信重塑。“文化反哺”即为在文化急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受新思潮、新风尚和新传播工具的冲击与影响,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过程。[14]传统文化于文化反哺时代价值创新的实质为在异质文化价值的交流冲突现实语境中传统价值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新的时代价值理念与价值内容的介入与丰富,从而使得传统价值观念在多元价值并存现实境遇中从形式与内涵双重方面实现现代更新与转换,使之更加契合价值主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利益表达与诉求。价值传承是传统文化现代发展创新的重要载体与根本模式,也是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认同的本质基础,但伴随文化反哺现象带来的多元价值冲撞与融合又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受众群体遭受着无法想象的冲击与流失,因此,文化反哺时代的传统价值认同必然需要传统文化实现符合时代价值要求与价值准则的创新发展,在与异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现代交流交锋之过程中实现传统价值的自我筛选与内容补充。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于对价值传统的继承与积累,中华文化之本源特性即存于其传统之中,文化的发展历程必然会出现性质飞跃之变革,但这并不足以影响其连续性与累积性之发展,变革的过程中虽然新内容否定了旧传统,但新与旧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衔接性与连续性,因此,创新意味着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复杂场域中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内容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自信之本质实指于文化价值多元的现实语境中传统价值体系在与异质文化价值竞争与共生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独特性与合乎时代性之优势,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认同的现代释义与阐释原则,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迫切要求于价值多元的现实冲击下重塑传统价值的自信自强优势。重塑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信不仅需要当前形势下价值主体清晰认知与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且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异质文化有益成分,“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15]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势与自信唯有与异质文化的比较和甄别中方能更加得以凸显,更能增强价值主体所进行之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之科学性与逻辑性,才能真正重塑传统价值之自觉自信,也是促进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实现之现实路径。

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实现不仅为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之必需,也实为多元文化价值并存之复杂场域中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之根基。文化价值传统自然生成避让内含彼此对立之二元悖反因素,即正面积极价值内容与负面消极价值元素,但二者于不同价值历史发展时代处于彼此之间“你消我长”之动态转换状态,评判辨别的标准愈加趋向于现实社会的价值需求与价值主体的价值利益所在,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必然要求传统价值于多元文化价值冲突与趋同之现实价值场域实现其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的调适发展与态式转换,必须明晰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冲突交锋之价值认同语境中传统文化之价值体系的现代发展优势。尊重传统文化价值建构规律,在传统价值传承与现代转换之过程中保持传统价值固有之本真性与主体性,强基传统价值固本归元并重塑传统文化自信,是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之现代有效路径。

[1] 舒新城,等,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004.

[2]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20.

[3] 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74.转引自王仕民,詹小美.价值多元语境中的政治认同[J].哲学研究,2014(9):95.

[4] 王守常,主编,张尊超,等,选编.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张岱年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70.

[5] 王仕民,詹小美.价值多元语境下的政治认同[J].哲学研究,2014(9):97.

[6] (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8] (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7.

[9] (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1.

[10]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11]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意识形态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47.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3.

[13] Hannah Arendt.BetweenPastandFuture:EightExercisesinPoliticalThought.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8.115.

[14]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1.

[15]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责任编辑:明秀丽]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13CSH062)。

王丽荣,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杨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价值认同。

G122

A

1002-6924(2016)05-079-08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语境现实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漫画:现实背后(下)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跟踪导练(三)2
现实的困惑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