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系统初探

2016-10-21 07:37:04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安城水渠水源

冯 兵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系统初探

冯兵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城市供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隋唐五代城市范围与结构得以发展,与城市水利较之前代明显进步,供水方式多样化存在一定关系。隋唐五代城市给水方式主要为河流给水、穿渠引水、池沼湖泊蓄水、凿井汲水。河流为城市供水主要来源;水渠是城市给水重要通道;池沼、湖泊是城市水源储备方式;井泉为城市用水内在保障。四者相互连接,共同构建城市给水网络系统。

隋唐五代;城市;给水

一、河流:城市供水主要来源

隋唐五代时期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地表水两个方面。地下水以泉水、井水为主要表现。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渠道来水。城市多以地表水为都市用水主要来源,又因渠道之水多引自城内或城外之河流,古人在城市选址时即将河流因素放置于重要位置。

隋唐长安城选在浐水、灞水、潏河之间的平原上,潏河南边有洨水,沣水和滈水则在潏河西边,城市北面有泾水和渭水,长安城建造其间,即有“八水绕长安”之说。《长安志》称,“京城南侵终南子午谷,东临灞浐,西枕龙首,北据渭水。”潏河年径流量2亿立方米,滈河0.95亿立方米。①渭水年均流量最大70.24亿立方米;泾水为渭水最大支流,年均流量20.129亿立方米;灞水、浐水分别为17.9、1.88亿立方米;沣水、洨水年均流量分别为15.36、4亿立方米。②如此丰沛的水源足以满足隋唐长安城西居民生产、生活用水。③

之后事实亦证明,“八水”四面围绕隋唐长安城,构成长安城周密水网系统,长安城建城之初即为一个用水富足的城市。城中宫禁、苑囿用水,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园林景观用水以及东西两市的放生池,均来自于长安城周围的八水。④八水滋润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既提供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又满足城市大面积景观用水,对长安城繁盛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可替代。唐朝盛期,长安城人口总数达100万,如此规模与繁盛均得益于其富足的河流供水。

隋唐洛阳城城址四周有瀍、涧、伊、洛四条自然河流,它们共同构成洛阳城丰富自然水资源。洛水由城西上阳宫南入城,沿皇城城南向东横贯全城;伊水掠城南来向东北流;瀍水由城北入城,与漕渠相连,汇入洛水;涧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最终汇入洛水。自然水系提供了城中宫禁、苑囿用水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为后来洛阳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⑤关于这一情况,欧阳修《新唐书》亦有记载,“隋唐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邝山,左渡右涧,洛水贯其中”。⑥以至炀帝称赞:“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⑦在此之后,洛阳水利受到统治者重视,他们开始考虑利用这些水道,根据其流经区域与地势,将涧、瀍、洛等水引入宫城、御苑、皇城和里坊区,城内河渠成网,对城内生活用水、排污、防火及漕运均起到良好作用。⑧

隋唐五代时期河流作为城市主要水源,于都城选址有所体现外,地方性城市亦有体现。考古发掘显示,扬州城共有十八个城门,其中有三个水门,分别为东、西、南门。东水门往东北到达山阳,出南门到长江,西水门连接勾城湖、爱敬陂等西北五塘。除此之外,城内东西向有位于罗城中心周家桥位置,沟通官河和市河的河流,周家桥以南的漕河与官河和护城河相连。⑨唐时,成都水利有所发展。唐乾符年间,节度使高骈在郫江修建堤堰,开凿护城河。新城河的开凿为成都提供三面河流环城的城河水系。这些水系与开凿于隋代的摩诃池等河湖水系共同构成完善的市政水道和园林河湖,河岸亭台、街坊市井相连,园林、作坊杂陈交错的城市格局最终形成。其时,边远之城,将河流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情况亦为普遍。《前汉书·西域传》载,唐代高昌城古称西昌。该城位于吐鲁番东约25公里,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蜿蜒流入城内。雅尔湖古城在吐鲁番城西10公里处,古书又称其为交河城,这一称呼即缘自该城位于两条河流之间的狭长地带,两河在城南汇合,城名由此而来。可见时人对城市水系构成之河流的重视,河流于城市水利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

二、 水渠:城市给水重要通道

水渠供水是隋唐五代时期城市给水重要渠道。城内水渠与城内外河流相联,河流与人工渠道相互沟通,形成以河流为主干,城内水渠为给水方式的水道网络。将水流源源不断供给城内各个用水区域。仍以洛阳为例,洛水贯穿该城,城市四周三方有水。这一地势十分有利于开凿水渠。隋炀帝即位之初,曾命令宇文恺营建东京,其在充分考虑4水流经区域和地势后,通过筑渠将洛水、瀍水、涧水引入宫城、皇城、里坊、御苑,实现了整个城市水网四通八达的设计目标。

三、 池沼、湖泊:城市水源储备方式

前文已述,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主要水源为河流。都城和地方城市在城市供水问题上存有共性,即均考虑将城址选择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大多接近于河流,以便采取铺设水渠等方式将运河水流引入城内,满足城内民众生活、生产需要。城市内外河流与水渠交织连接,形成网状城市水系。城市网状水系结构构成要素之一为城内池沼、湖泊,二者与河流、水渠等供水方式相辅相成。一方面,城市内外分布之河流、水渠为池沼、湖泊提供充足水源。另一方面,城内池沼、湖泊具有蓄水功能,成为城市储备水源,对保持城市供水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而论,上述池沼仅为长安当时众多园池之代表,类似沼池于长安仍属不少,限于篇幅,难以一一列举,摘录主要者列表如后页。

表格所列长安园池均为有籍可考者。主要特点有四:一,表格显示长安园池数量众多,仅不完全统计即达三十余处,无史料记载者并未列入,当仍属不少。二,表中所列长安园池并非孤立存在,全部与城市内外之明渠相连,明渠继而与自然河流承接,池沼与渠水、河流共同构成城市水系。侧面印证上文所述,河流、渠道于城市供水中所处地位至关重要。三,园池面积较大者亦属不少,加之数量众多,供水量之大可以想见。四,表中所列园池多置于宫廷苑囿,由官府开凿、管理和使用,并未包含城内大量私人园林开凿之池沼。

长安主要园池及给水渠(或河)系主要园池(面积)给水渠或河昆明池(14.7平方千米)、镐池(1.4平方千米)等。交水、沣水内苑兴庆池、太液池分别为0.21、0.16平方千米,灵符池、积翠池,龙首池、胜业坊宁王九曲池,凝碧池、昌化坊岐阳公主宅沼,东市放生池等。龙首渠鲍陂、曲江分别为0.48、1平方千米,独孤公转池、杨师道园池、永宁园池、慈恩寺池、韦应物宅池等。黄渠皇子陂(0.56平方千米)、兴化坊裴度园池、太平坊园池、太极宫西海池。清明渠定昆池面积为1.5平方千米、王昕园池、兴福寺池、西市放生池。永安渠鱼藻池(0.56平方千米)。漕渠

四、 井泉:城市用水内在保障

中国古代,现代化水质净化系统缺乏,加之受到卫生环境条件限制,水质净化主要通过地下水流经土层自然过滤澄清而成。这种水质净化方式减少了烦杂净化程序。由此,便捷、易取,水质良好,清洁性高的井水,成为城市用水重要来源。挖井取水是为城市供水问题化解方式之一。

隋唐长安城可考井泉分

表格显示,隋唐长安城内井泉数量甚为可观。粗略统计即达五十余井。当与隋唐长安位于南山之阴,有沣、洨、镐、泬、浐、灞周流其间,地下水比较丰富有关。水井分布面广。表中所列水井,遍布宫廷、苑囿、官贵宅地、普通坊间。说明当时宫廷、官贵、僧道和部分平民都凿有井泉,凿井汲水已属普遍。表中所列城中井泉可考者五十多处,于城内分布有所侧重,约有半数分布于城内东南部。这一分布特点应与当时坊间分布和人口密度、聚集特点有关。

五、结论

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供水,体现地表水与地下水兼而用之,二者之中以地表水源为主的特点。时人已能明晰地表水源是地下水之源头,地下水量一般少于地表水的道理。单纯依靠地下水难以满足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用水需要。源源不断的河流供水则弥补了单纯依靠地下水之不足,亦为古人城市建造多依傍河流之因由。隋唐五代时期城市兴盛之要件为水源充足,并与政治因素、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城市兴盛繁荣背后,供水系统虽非唯一因素,确为必备条件之一。充沛水源滋养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无论当时的都城抑或普通地方性城市,均注重城市给水系统之营造。共同之处在于,隋唐五代城市大多遵循城市供水方式多样化理念,将河流作为城市供水主要源泉;水渠为城市给水重要通道;池沼、湖泊当做城市水源储备方式;井泉担负城市用水内在保障,并有意识地将四者相互连接,共同构建城市给水系统。

注释:

①西安水利编撰委员会编:《西安市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温亚斌等:《隋唐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95页。

③慈平:《唐长安城永安渠与西市》,《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48页。

④温亚斌:《隋唐长安城“八水五渠”的水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⑥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八五《地理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1页。

⑦魏征等:《隋书》,卷三《炀帝纪》,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1页。

⑨万京京、万乾山:《扬州唐代“城市水利”初探》,《江苏水利》,2012年第5期,第46页。

[责任编辑:翟宇]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55批(2014M550467);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学术人才项目(skqx201402)。

冯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川省社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城市史。

K24

A

1002-6924(2016)05-067-072

猜你喜欢
长安城水渠水源
第一次走水渠
保护水源
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 05:33:24
我夜晚沿着水渠而上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7:03:26
南水源头清如许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18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8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桃核上的长安城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4
寻找水源
最重的工作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