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关系研究》总目录
新年国际形势专题
2016年:国际形势前瞻与中国角色
(1·3)
美国军事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刘万侠(1·3)
美国大选政治、奥巴马外交及应对思考
李庆四(1·6)
中美关系稳定中有颠簸
淘文钊(1·10)
中美关系与中美中长期战略稳定框架
达 巍(1·14)
朝鲜与美韩对抗将进入关键危险阶段
刘 鸣(1·17)
中东地区形势的回顾与前瞻
刘中民(1·20)
中东局势演进与中国特色中东大国外交
余建华(1·24)
俄美关系前景与俄罗斯发展走向
冯玉军(1·27)
中国在南亚周边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赵干城(1·36)
亚太海洋安全展望
夏立平(1·39)
中国应重新设计东亚峰会参与策略
翟 崑 王丽娜(1·43)
缅菲越政局变动及其对华政策走向
李开盛(1·46)
专题
“特朗普现象”剖析
陶文钊(6·3)
从熔炉到战场:美国政党重组中的族裔角色
潘亚玲(6·16)
会议特稿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与外交政策实践:分离与融合
(2·3)
学理研究与政策研究:注定将渐行渐远?
林民旺(2·3)
预测研究对融合理论和政策的意义
陈定定(2·5)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外交政策供给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张 骥(2·7)
基于“当代的”国际关系研究:原因、路径与问题
尹继武(2·12)
国际关系理论之实证检验:辩护、反思与前景
毛维准(2·16)
经验困惑、多样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路径
杨 原(2·20)
试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实践自觉
张 春(2·24)
实践驱动的国际关系核心慨念的泛化
汤 伟(2·27)
国际关系教学如何服务于理论创新和外交实践
左希迎(2·30)
专精于博雅:国际关系学科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之我见
陈 拯(2·3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黄琪轩(2·36)
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
顾 炜(2·42)
国际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两种路径:观念史与考古学
陈玉聃(2·45)
跨越“大分裂”:以国家能力为例
张 昕(2·49)
在学术与政策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争鸣
徐 进(2·52)
学科、理论与中国学派建设
任 晓(2·55)
中国国际关系话语的理论资源
罗 辉(2·59)
应用国际关系学:“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实践
黄日涵(2·62)
公共知识分子: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社会角色
李开盛(2·65)
特稿
二战后东北亚秩序:延续、遵从、权力转移与挑战
刘 鸣(3·3)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质性分析
蒋建忠(4·3)
滴流模式与理论的应用性转化:以国际关系学为例
邢瑞磊 杨晨光(4·25)
广义国际规则的形成、创制与变革
潘忠岐(5·3)
边缘化身份视角下的国际冲突研究
赵 炜(5·24)
国际关系
伙伴战略与伙伴关系:理论框架、效用评估和未来趋势
唐 健(1·50)
“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
凌胜利(1·79)
“一带一路”场域中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关系辨析
宫玉涛(1·92)
全球治理模式转换的理论分析
——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为例
石晨霞(2·127)
身份认知差异与中美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荣正通(2·140)
表征与国际政治研究:一种美学的维度
何 伟(3·54)
内战、干预与国际秩序:重新审视乌克兰冲突
钟 准(3·67)
建立北极无核武器区的国际法分析与思考
唐 尧(3·83)
穆斯林移民与西欧国家的融合模式探究
虞卫东(3·96)
全球治理
析依附“怪圈”背景下金砖国家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李亚宁 林少真(4·75)
金砖银行、竞争性多边主义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朱杰进(5·101)
体系融入模式:印度参与南极国际治理的路径及启示
郑英琴(5·113)
当前欧亚国际移民治理:俄罗斯的经验蓝本
强晓云(6·91)
英国应对欧洲难民危机的表现及其历史渊源
——基于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考察
于明波(6·106)
保护的责任与人道主义干预的异同
——实践与理念双重维度的审视
李 丽 沈丁立(6·122)
中国外交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格局
金 芳(2·69)
中日海上危机管控机制研究
程桂龙(2·81)
G20的转型与2016年杭州峰会展望
张海冰(3·26)
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经济治理的智力基础设施建设
——以欧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院为例
潘晓明(3·39)
世纪之交以来亚欧会议合作机制评估
余建华(4·34)
超越地缘的全球治理理念创新
——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分析
谢婷婷(4·51)
蒙古国参与“一带一路”的动因、实施路径及存在问题
王玉柱(4·61)
外部风险生成机制与我国海外投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吴其胜(5·123)
缅甸外资发展新动态及中国应对策略
郑国富(5·138)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华人:旧问题 新忧虑
吴前进(6·34)
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概念、内涵、路径
王俊生(6·45)
阿拉伯利益相关者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高尚涛(6·59)
网状伙伴外交、同盟体系与“一带一路”的机制建设
顾 炜(6·78)
区域研究
2016年欧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叶 江(1·106)
后美军时代印度对阿富汗政策的调整
郑 迪(1·120)
安倍政府对台政策思维及日台关系走势
陈友骏(1·133)
缅甸民盟政府面临的外交挑战及其可能的政策选择
宋少军(2·94)
“依华”还是“抑华”:析越共十二大后的越南外交
张明亮(2·108)
土叙关系中的库尔德问题及影响论析
钟冬樵(3·106)
国家安全与对外政策:阿基诺三世的对华政策及其启示
代 帆(3·118)
浅析美国反击暴力极端主义政策
初冬梅(3·128)
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和政策观点
吴 艳(4·87)
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强制仲裁”
王 佳(4·102)
析美国在中东地区形象变动的国内因素及其影响
王聪悦 李庆四(4·114)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应对
娄亚萍 庾润清(4·127)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
罗爱玲(5·49)
德国穆斯林移民社会融入分析和启示
刘 骞(5·69)
法国本土恐怖主义现象的原因分析
张 乐(5·81)
学术演讲
发展理论与国家建设
[美]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3·141)
学术动态
“沙伊断交危机对中东局势及中国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戴轶尘 余建华 整理(1·153)
全球化低潮中的亚欧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戴轶尘 余建华 整理(4·140)
新格局与多学科视阈下的“一带一路”研究
黄立鹤 宋黎磊 整理(4·145)
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动荡和失序
——第八届上海全球问题青年论坛综述
汪舒明 朱硕晟 顾聪超 整理(5·147)
会议综述
当前我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略
顾 炜 整理(3·149)
“国际秩序转型:全球挑战与治理”会议综述
束必铨 罗 辉 王成至 整理(6·138)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张建新 整理(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