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
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概念、内涵、路径
王俊生
命运共同体概念已经成为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展周边国家外交工作的指导性方针。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在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前所未有重视周边的背景下提出的,从领导人讲话到具体做法来看,主要指涉周边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内涵上包括利益共同体、新的价值理念和责任意识三个层面。本文认为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存在历史和领土问题导致政治互信较低、美国的负面作用,以及该概念本身需要进一步清晰化。有鉴于此,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具体构建上,一要发挥经贸优势;二要开展有关命运共同体的联合研究;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纽带;四要推进制度建设。
命运共同体 内涵 构建路径 周边战略 “一带一路”
在广受瞩目的2013年10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展周边国家外交的指导性方针。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频繁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可以说,命运共同体概念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也成为构建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抓手。但是,不仅官方对这一概念没有进一步阐释,而且综观国内学界,除了一篇研究周边命运共同体与人文交流机制关系的文章外,还鲜见专门的研究文献。*王晓玲:《“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人文交流思路的转换》,《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5期。目前国外学界也没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笔者在对外学术交流中常常被问到: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什么?它与中国周边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说,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关注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背景,接下来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最后从操作路径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7062.htm。12月,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习近平向世界传达中国善意宣示“中国绝不会称霸”》,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07/c_124059747.htm。命运共同体概念虽然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广受瞩目,但就其提出而言,并非始于中共十八大。早在2007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就正式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当时他是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特殊的两岸关系。*《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044。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这一概念还出现在2012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演讲以及之后他在2012年全国人大的报告当中。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的国事访问和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3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非人民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5/c_124501686.htm。在2013年4月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演讲释放和平发展信号》,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07/c_115296941.htm。2013年9月,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6/c_117249618.htm。9月,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表示要把上合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提出四点主张》,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13/5284684.shtml。在10月出访东盟时,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中郑重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全文)》,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03/5344133.shtml。截至2015年年底,习近平主席曾70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习近平主席首次在国外阐释命运共同体概念选择在俄罗斯,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周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4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时再次提及命运共同体,强调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这表明命运共同体不仅存在于中国外交层面,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高度。此外,习近平在出访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时分别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中拉命运共同体等。
命运共同体通俗地讲就是与有关国家结成风雨同舟和休戚与共的关系,这一概念不仅涉及经济层面,而且涵盖社会、人文、价值观和安全等层面。因此,命运共同体应具备的特征是:通过经济的共同发展享受富足丰裕的生活,通过合作共赢的安全享受共同的安全,通过和谐相处享受人民的友谊。命运共同体构建显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中国加大投入,也需要其他国家给予理解和合作。
可以说命运共同体概念几乎贯穿于习近平主席就任以来每一场重大外交活动中。由于决策过程本身的特点,尽管很难知道习近平主席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的主要考虑和经过,但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共同体往往强调一种情感纽带,在共同体之前加上命运一词则带有一种血缘色彩,体现了中国人重感情、讲情面的传统。与此同时,这也打上习近平主席本人的鲜明痕迹。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演讲中,笑称自己最近很喜欢命运共同体这个词。*《习近平为什么说自己喜欢用“命运共同体”?》,http://news.sina.com.cn/c/2015-12-16/doc-ifxmszek7179511.shtml。
(二)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周边背景
应指出的是,我国领导人之所以在中共十八后广泛强调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因为两个背景。其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引起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威胁论”不仅停留在舆论层面,而且在具体政策操作层面,某些大国试图推动遏制中国的“国际联合”,中国周边相关热点问题也有联动频发态势。美国重返亚太及其亚洲再平衡政策、日本曾试图推动的“价值观联盟”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显示出中国竭力避免霸权争斗的悲剧,避免与周边国家陷入安全困境的陷阱,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现实,目的在于追求共同发展。
其二,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正值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前所未有重视周边的背景,其主要指涉周边的意图也非常明显。从崛起的角度来看,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由于还没有成为全球性大国,所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重要战略依托,“任何大国崛起,都需要一个可资依赖的周边依托带”。*林利民:《中国对外战略:新问题、新任务、新思路》,《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1期。“几百年来,所有大国特别是强权大国兴起的前提之一,是在其周边构建了一个非常紧密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共同体,形成了一个友好国家体系”。*吴白乙:《对中国外交重心与周边秩序构建的几点思考》,《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在与地区分享发展、共同进步中才能实现。在近几年美国全面布局中国周边、周边某些热点问题开始频发并出现互相联动态势以及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已具备开始布局经营周边的背景下,从中国的角度也有一定实力和信心主动与有关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中国其发展成果首先惠及的是周边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始于周边,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不断发展,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经贸发展为例,201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6倍。中国企业在东亚和南亚亿元以上重大合作项目40余个,涉及金额达2600亿美元,在中亚注册的中资企业近800家。中国同周边国家人员往来超过3500万人次。中国同东盟建成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积极构建中国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11/c_125682431.htm。“2013年中国与东亚和南亚国家贸易额超过1.14万亿美元,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半数来自亚洲,对外投资约七成投向亚洲国家和地区”。*刘振民:《坚持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随着2014年11月8日包括中国和孟加拉国等8个国家的元首在北京举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特别是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惠及周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贸利益上的互相融合和依赖有望进一步加深。中国还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了解决朝核问题中国主持召开了六方会谈,该机制虽然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各方认为该机制仍是解决朝鲜核问题的重要平台。*对于朝鲜反复表示“六方会谈已经成为历史”的言论要辩证地看,即使在2008年前六方会谈召开期间朝鲜也多次这么说。总体上可以视为其讨价还价的策略。中国与俄罗斯以及有关中亚国家共同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打击三股势力中已成效显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将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主动推进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阐释迈向命运共同体四大内涵: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习近平阐释迈向命运共同体四大内涵》,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282.shtml。根据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现实以及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上的重大举措,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等。在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现实国际关系中,没有利益共同体就难以有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段话除了表达当今世界的差异性外,也表达了世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利益共同体典型反映在经济、安全和人文层面。
在经贸层面,仅以中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三者的关系为例,不仅中美高度相互依赖,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都形成了高度互相依赖的客观现实。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12年贸易数字为例,*相关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人口调查与统计局外贸科的统计,http://www.trade.gov/mas/ian/build/groups/public/@tg_ian/documents/webcontent/tg_ian_003364.pdf。该年度美国前30大出口目的国中,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为4027亿美元,约占美国前30大出口目的地出口总额(13420.87亿美元)的30%。而美国向欧洲国家同期出口的比例维持在20%左右。在2012年美国前30大进口来源地中,中国周边国家总额超过8501亿美元,为美国2012年前30大进口来源地进口总额(20292.48亿美元)的42%。同期美国进口来自欧洲相关国家所占比例为16%。2011年所统计的数字也大致如此。而根据中国学者的统计,“中国经济对于周边的依赖也达到30%以上”。*钟飞腾:《政经合一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由此可见,中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三者在经贸上已经形成高度的利益共同体。
在人文社会层面,随着新的信息沟通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方式的便利,“地球村”内部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一个新的“国际市民社会”也正在隐约形成。正是由于在经贸和人文方面高度的相互依存,以及大国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保互相摧毁能力,世界各国在安全层面也越来越互相依赖,一个国家的不安全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相关国家不安全。这如果考虑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就更为明显。
第二,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体现为试图构建价值共同体的诉求。当今世界虽然紧密联系和利益交融,但是各国相互间观念冲突和价值摩擦还时有发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冷战思维。以中美关系为例,虽然两国贸易额近年来连续攀升,在2015年突破5583.9亿美元,但是两国对彼此的战略怀疑却进一步增强。“当美国人考虑安全问题时,中国处于显要位置”。*[美]戴维·兰普顿:《中美关系中的力量与信任》,《国际展望》2010年第4期。罗伯特·卡普兰2010年发表在《外交事务》杂志上的文章在界定中美关系时排除了可能的双赢结局,指出“限制一个大中华的兴起”应该被确立为美国的战略目标。*Robert D.Kaplan,“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How Far Can Beijing Reach on Land and at Sea?”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10.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的信任赤字也有增加趋势,这典型反映在日本和越南等几个与中国有历史或领土纠纷的国家之间。如何在各国利益日益紧密联系的同时发展一种共同的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进而推动各国的共同福祉,便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超越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强调的是合作而非斗争、融合而非分歧、宽容而非狭隘,是试图构建普遍价值观的很好尝试。
面对中美以及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分歧,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习近平主席以花朵为例说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具体来讲,其一,尊重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其二,民主协商原则。即“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其三,命运共同体概念中的中国主张或中国声音。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邱耕田:《“命运共同体”:一种新的国际观》,《学习时报》2015年6月8日。
第三,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还包含责任意识。如上所述,由于命运共同体所反映的国家间相互依存前所未有紧密的特点,世界各国关系越来越显示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因此,哪怕从建设本国更美好明天的目的出发,也需要为这个共同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今天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惠及世界的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前夕在接受多国媒体采访中表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将量力承担更多责任义务》,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0/c49150-20848996.html。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同时,中国随着自身实力增长,也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人民论坛》2013年第22期。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周边国家建设互联互通项目等,并在2014年APEC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责任意识。为了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国设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宣布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还宣布开展“6个100”务实项目,在减贫、卫生和农业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实际困难。
在安全领域,中国在解决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上展现的责任意识有目共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比如共同抗击非洲埃博拉病毒以及在全球气候领域的承诺等,中国都展现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为国际社会承担更大责任的形象。中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地区大国强调命运共同体概念也意在向世界再次表达愿意为国际社会发展承担更大责任的愿望,以及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诚意。
(二)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周边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上提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周边外交工作要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在这前后,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9月访问中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可见,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构建周边命运体的具体政策,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理念则是“亲、诚、惠、容”。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与以前一些对外战略不同的是,这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先由我国最高领导人高调提出,而且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并积极推动周边国家和国内相关部门进行落实。在其他两个次区域,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印方共同倡议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访问巴基斯坦时与巴方共同倡议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即“两个走廊”建设。在东北亚,密切与俄罗斯的关系,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于2014年6月达成《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的能源合作大单。2014年7月初和8月底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韩国和蒙古。这表明,在中国4个次区域,中国已经开始全面推进和落实相关政策以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冲动,也并非宣传辞令,它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精心设计和雕琢的对外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目前已经进入落实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人民描绘了宏伟蓝图,“两个一百年目标”在维系国内团结和稳定的基础上为国民提供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主要是用来寻求与大国和谐共存的途径,特别是为如何实现中美和平共处给出中国答案,而命运共同体构建则主要是为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构建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抓手。
(一)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困难
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构建中国周边战略服务,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来看,目前面临下列困难。
第一,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还存在一些历史和领土问题,政治互信较低,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经贸关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需要紧密的经贸关系,同时要求安全目标不应是对抗性,而且特别需要双方具备一定的政治互信。尽管在经贸关系上中国是周边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对象国,但贸易优势不仅无法自动转化为政治互信,而且较低的政治互信又很可能影响经贸关系,这典型反映在中日关系上。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3年进出口数据,中日双边贸易额下降了5.1%。张蕴岭教授对此曾指出:“面对崛起的中国,邻国担心来自中国的越来越强的竞争和影响,这使‘中国威胁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如果中国试图在周边地区营造合作性的环境,首要的事情是与邻国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张蕴岭:《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不消除这些障碍,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的关系只能停留在危机管控上,难以构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由于中美关系的竞争性特点,美国不希望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会想法设法破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理论上讲,对于守成国来说,当看到一个国家正在崛起并可能威胁到自身霸权时,第一反应就是从其周边入手进行围堵,这正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拜莱斯女士以此逻辑分析美国对华政策所指出的那样,“当美国看到一个地区中有一个大国存在,它本能的反应是将这一大国看作是自己的对手,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地同中国周边的小国加强合作,来禁锢和压制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美国和欧洲看中国崛起眼光不同》,《参考消息》2007年5月22日,第16版。
同时,中国某些周边国家出于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意图,会主动“邀请”美国在中国周边布局,两者在针对中国崛起上有可能形成某种事实上的“联盟”。比如,对于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政策,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称:“我们欢迎美国的举动重返亚洲。”*《越南菲律宾为何对华强硬:美国重返亚洲干预南海》,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6/13/6971622_6.shtml。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16年8月3日访问美国时盛赞奥巴马为“美国首个太平洋总统”,并赞扬他在推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展现了个人领导实力和决策能力。针对中国不接受此前海牙仲裁法庭对南海的仲裁,李显龙表示海牙仲裁法庭对南海主权争议的仲裁有力地界定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声称,呼吁所有国家尊重国际法,接纳有关裁决。中国周边某些国家联美制华、在中国周边热点问题上浑水摸鱼的心态和导向一目了然。中国周边某些国家的这种态度不仅进一步降低了中国与其构建命运共同体所需的政治互信,而且给美国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支点。
第三,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也需要进一步清晰化。目前已有不同的共同体概念,比如理查德·瓦杰尼最早提出安全共同体的概念,此后卡尔·多伊奇和阿查亚等进行了发展。在实践层面,也有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已经形成。总体上看,共同体作为一个表示基于一定条件而形成集体身份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若加上限定词安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都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等。但是,如果在共同体前面加上命运和生命之类含有血缘和情感等比拟化的定语,其含义往往比较模糊,似乎无所不包,同时又十分抽象。如果一个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无所不包,那么也就失去了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如果不将命运共同体概念进一步清晰化,那么在命运共同体构建时有可能缺乏可操作性。本文认为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等几个方面。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
尽管面临上述困难,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动力还是十分强劲。
其一,亚洲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已经非常高。“1986年到1992年,亚洲内部的经济出口从31%增长到43%,到2010年这个数字占到亚洲贸易总量的56%”。*T.J.Pempel,ed.,Remapping East Asia: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p.54~66.前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师罗柏年2013年11月表示,“亚洲内部的贸易额增长一向高于全球平均值”。*《专家表示亚洲区域内部贸易成为全球贸易重要“发动机”》,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07/c_118053333.htm。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区域内合作进一步提升的结果,又能主动深化区域内的相互依赖。这些都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具备一定的基础。
其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具有政治意愿去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一方面,随着中国外交的更为灵活,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越来越多以共同利益为基点的对话和合作机制,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并管控与某些国家的双边问题。这典型反映在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主旨讲话中(简称“亚信峰会”)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高度敏感的问题上,虽然短期内不具备解决条件,但是中国有诚意与有关方建立管控危机的措施,防止其影响双边和地区整体关系;另一方面,地区内各国之间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普遍都面临发展经济和解决民生的问题。也就是说,各国都希望通过命运共同体构建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达到21个就能看出来,这些国家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周边国家。
如何进行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的学者认为,“第一,以共同发展作为核心要义。第二,以互信协作维护安全环境。第三,以开放包容推进机制建设。第四,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第五,以和衷共济强化感情纽带”。*刘振民:《坚持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也有专家认为,当下应该特别强调三层含义:“一是整体优化;二是变通适应;三是合作共赢。”*翟崑:《中国周边战略的继承与创新》,《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
笔者认为应秉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
第一,发挥经贸优势,巩固经济共同体,以此作为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由于亚洲地区国家均面临经济发展和升级的重任,没有该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就不可能成功构建彼此的命运共同体。而且结合亚洲地区的现实,应该说经济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要比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构建较为容易。上述分析也能看到,在目前情况下,周边国家愿意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动力也在于希望通过此举首先获得经济发展的好处。因此,要注重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红利的溢出效应,逐渐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贸易、投资、能源和金融的合作框架,逐步形成一种紧密型的环中国经济带。
在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比较高、合作发展阶段比较快的东北亚地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心应放到如何落实东北亚区域合作上。在这方面可以中韩两国2014年11月份签订的FTA为契机,带动中日韩三国区域合作的一体化。同时,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在出席首次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的倡议。习近平主席当时提出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如果中日韩三国区域一体化和中俄蒙三国经济走廊能得到扎实开展,中国与东北亚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就能取得进展。而在周边其他次区域,中国在与其开展经济合作中一定要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并遵守各国法规和国际规范,提高透明度。*笔者2016年8月1~5日访问缅甸时,在与缅甸各方的交流中,缅甸方面反复强调中国在缅甸投资需要遵守国际规范,增加透明度,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和造福当地百姓的重要性。
第二,近两年南海局势紧张、中美竞争加剧和周边矛盾丛生的情况再次反映了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困难,其背后根源主要在于缺乏政治互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中美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缺乏政治互信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最大障碍,因此建立政治互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如上所述要扩大经贸合作的利益关系、发挥其外溢效应外,还要培养各国具有更多趋同的偏好,调和不同安全观的差异。
以周边次区域中最缺乏政治互信的东北亚地区为例,如果该地区相关国家能建立历史联合研究小组,比如中日韩三国历史研究小组,那么研究成果就有望缩小各方在历史问题上的认识差距,也更容易被三国民众所接受。在这方面还可以推动由退休高官和著名学者组成名人论坛,共同讨论东北亚各国间现实的安全利益分歧并探讨该地区未来安全秩序,同时引导舆论。为了调和不同安全观的差异,要合理安排美国同盟体系与该地区共同安全利益的关系。美国同盟体系是东北亚安全战略基石,任何触动美国同盟体系的安排都不大可能取得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务实安排的一种可能是通过“美韩+X”、“美日+X”等三边机制方式,实现美国双边同盟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对接。
第三,要开展有关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联合研究。应该说,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的共有文化、价值和理念,具有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天基础。如何开展联合研究,把这些基础转化为彼此在新时期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方面,2013年2月启动的由我国与中亚国家联合开展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以及2013年7月东北亚名人会第八次会议公布的关于中日韩共用常见800汉字表草案,都是十分成功的先例。除此之外,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不少国家具有源远流长的宗教渊源,在这些方面也应该进行挖掘。与此同时,就当前如何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也可以鼓励中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究,并为此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为作为一个跨国的牵涉到历史和文化层面的议题,联合研究成果往往比中国单方面研究成果更能被他国政府和民众所接受,也更容易推进落实。
第四,要加强人文纽带。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具有共同的身份和更多的价值认同,这需要加强在人文和教育方面的互动。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和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2015年4月,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个培训名额;连续在华举办亚非青年联欢节,共邀请2000名亚非青年来华访问并参加联欢。在亚洲地区,由于地缘相近,历史上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在加强人文纽带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事实上,亚洲大多数经济体80%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内部。因此,一方面应在中国周边国家继续增加来华留学的名额,设立中国问题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另一方面也应与周边更多国家商谈免签协定,为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创造条件。
第五,要推进制度建设,尤其是要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话机制。在没有共同的准则和体系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缺乏政治互信的背景下。如上所述,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着诸多困难,这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慢慢培养命运相连的理念。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已有的多边机制中,并在缺乏多边机制的次区域积极构建新的机制。与此同时,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推动一些有针对性的多边对话机制上。比如,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已经有中日韩文化部长对话机制和上合组织文化部长对话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推动比如东盟+1文化部长会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部长会议等。在已有文化部长对话基础上,也可以考虑推动建立教育部长对话机制、高校校长对话机制以及青年领袖对话机制,等等。
此外,要注意话语权的塑造,特别是需要对命运共同体概念进行阐释,避免被误读,其目标旨在使周边国家切实体会到命运共同感。我们首先要思考命运共同体概念对周边国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相当全面的政治和外交术语,命运共同体如果想被对方接受,首先在概念上需要清晰阐释。对此可以考虑在强调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以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等构建统领相关领域的合作和建设,以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对方感觉到中国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诚意。
本文主要探讨了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其与中国周边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路。这对于学界深化对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并在实践意义上如何落实推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之,命运共同体概念是继提出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之后,中国又向世界传达的重要信号。它体现了共生理念和共利关系,有望对我国外交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就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当中国强大时,周边国家也会进入一个发展和繁荣时期。当周边国家强大时,中国也同时实现发展和繁荣。总体来看,尽管中国和某些周边国家在迅速发展,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还有许多国家十分落后。如何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绝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而是周边国家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本质上,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来看,中国既不存在与邻国争取生存空间和扩张欲望,也不存在种族优越感的民族主义情绪,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也都是通过市场经济全球配置的双赢实现的。因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积极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完全不必紧张。如果周边国家与中国一起共同推动亚洲的发展和繁荣,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
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