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
——徽州区潜口镇田野调查报告

2016-03-15 13:59李谋涛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李谋涛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
——徽州区潜口镇田野调查报告

李谋涛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与历史过程比较等方法,对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板凳龙表演内容、文化变迁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而探讨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对徽州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徽州板凳龙表演内容由“制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五部分组成,徽州板凳龙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发生不可逆的文化变迁,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倡导保护与创新的理念,明确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与科学开发;加大宣传力度,与旅游业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民众广泛参与,积极走进校园。

关键词:徽州板凳龙;文化变迁;徽州民俗体育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古代隶属于歙县,距离歙县渔梁坝很近,经水路(新安江)可到达杭州,曾是徽州重要的贸易中心。徽州板凳龙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板凳龙属于徽州鼓乐之舞,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古时徽州各地均有板凳龙,历经近千年的文化变迁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徽州板凳龙一度濒临失传。200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专门成立了由15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十七大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新要求,由此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渐渐深入人心。[1]2009年,潜口村板凳龙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徽州板凳龙发展步入快车道。本研究以体育人类学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田野工作核心区域为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课题组在2015年1月至3月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环境下,对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板凳龙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地田野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录音以及田野调查摄像、照片与笔记的方式,深入研究徽州板凳龙的起源、发展、制作、表演、传承与保护,以此探讨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挖掘其文化价值,为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徽州板凳龙表演内容的文化解读

徽州板凳龙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民自发在每年元宵节、春节、春社等传统节日时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板凳龙表演内容由“制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舞龙”为表演高潮。

1.1制龙

潜口村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龙头”与“龙尾”部分,由汪氏宗族族长负责花费公款邀请专业做龙师傅来用时十天制成,敬奉于潜口村“金紫祠”内供村民欣赏备用。龙头,竹扎为络,纸糊彩绘,额勾“王”字;龙舌血红,内置有烛火及小小圆灯一盏,谓之“龙珠”;龙尾高翘,顶端为鬣,呈三叉形,密绘粗细龙鳞。[2]龙身则分布于汪姓村民家,按照族长给予统一尺寸与样式由村民自行制作。制作工艺以杉木板为托,板长四尺,板凳凳面距离首尾两端0.2米处凿有圆孔,一端圆孔用于舞龙者穿入手柄,另一端用于与后一节龙身手柄相连接,可左右扭动,俗称“龙身板”。板凳面上所装红灯笼的数量与村民家人丁保持一致。徽州地域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其中“丁”代表家中男丁的人数,寓意人丁兴旺。龙身制作、烛火等费用由各家负责承担,族长亲自验收。

1.2接龙

接龙仪式在潜口村“金紫祠”前坦上举行,由祠堂安排四至五人轮换举龙头,一至二人举龙尾。将龙头面朝来龙山放置,待族长下令“接龙”,锣鼓齐鸣,最先接龙头,依次接龙身,每接一节龙身,舞龙者都要齐呼“接龙啰”。村民按照房头辈分依次组接龙身,最后接上龙尾,板凳龙长度由潜口村每年户数的多少而确定。组接完毕后舞龙者点燃红灯笼中的蜡烛,此时锣鼓鞭炮齐鸣、焰火冲天、头首化纸焚香。族人在族长的带领下,向“金紫祠”龛座中间供奉的汪氏先祖汪叔敖像以及历代先祖牌位三叩首,以保佑家人平安、人丁兴旺,之后朝来龙山三拜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龙仪式结束后,彩纸漫天飞舞,板凳龙队伍游村出行。

1.3游龙、舞龙

队伍在祠堂前表演“盘龙”等造型后进行“游龙”,“游龙”是依据祖辈流传下来的固定路线沿着村路游经每家每户。在游龙过程中,舞龙者时常左步右趋,龙身随舞龙者动作左右蜿蜒游动,跃跃欲舞,此谓之“龙游”,游龙至村民家门口,村民便会燃放烟花爆竹相迎,并在门口插上几根香,寓意香火源源不断。[3]游龙结束后,板凳龙折返至“金紫祠”前乡场中央,舞板凳龙重头戏上演,锣鼓声顿时大作,欢呼声响彻云际,板凳龙在师傅手里被赋予灵性。龙口中安放焰火,使板凳龙可以喷火吐出流星,称之为“玉龙行雨”;龙头从圆场之中腾空而出,龙身依次盘旋,伴随着前后高低起伏,犹如漩涡波浪,此动作称为“神龙出海”;龙头向上翘首,龙身随舞者伏地翻转,是谓“地龙望月”。在队形造型方面,有曲腰形,即龙身左右扭动;“8”字形;龙头衔龙尾成圆场衔尾形;排列成“元宝形”;两条板凳龙同时表演时,可以变换成“卍”(“万”字形)等等。板凳龙时而幻作“红”流滚滚,时而幻作“星”光摇曳,左奔右突,跌宕起伏,活脱脱一只腾挪翻飞的灯龙神蛟。舞板凳龙不仅愉悦了村民,更重要的是愉悦了神灵,因其可以祈求村庄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4拆龙

待到高潮渐退、舞龙接近尾声,策划板凳龙活动的族长一声“拆龙”令下,负责舞龙头与龙尾的村民将其头尾脱离龙身,送入“金紫祠”汪公殿敬奉,村民迅速拆下自家的板凳龙身。传说先跑回家者当年定会发财、添丁,所以村民争先恐后地扛着自家龙身板凳迅速奔向家中,置于八仙桌上,等待龙身红灯笼中蜡烛燃烧殆尽。《歙县纪俗诗》记录了板凳龙拆龙习俗的诗句:“元宵灯火闹长堤,舞出神龙振鼓鼙;争向龙头请龙烛,烛龙双引入香闺。”[4]拆龙后,事先出钱预定龙头烛、龙珠之家,上前取下龙头烛火与龙珠,回家将烛火置灯内挂于梁上,龙珠则悬挂于新婚夫妇房中。要龙头烛者,希冀于新年好运连连发大财。要龙珠者,多为娶新妇之家或婚后不育者,希冀接龙珠、孕珠胎、诞贵子。[2]至此,“徽州板凳龙”便以其公私合作、全民参与,同心协力、有合有分的民俗特点,强化了村落族群内部认同与团结,加深了人们情感和互助,团队合作得以体现,有利于封建社会农民生产生活的开展。

2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

徽州板凳龙作为徽州人民的一种文化创作,物质、精神与制度三个层次的外部因素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变迁。[4]对徽州板凳龙文化变迁考究要从物质、精神与制度进行分析,才能形成对徽州板凳龙文化的整体认知。

2.1徽州板凳龙物质文化层面的变迁

据记载,潜口村板凳龙的龙头和龙尾采用毛竹竹篾编织成形,红纸外糊,彩绘图案而成。龙头内置19盏烛火,龙尾内置5盏烛火。龙身是由一块块长1.5米、宽0.2米、厚0.02米的杉树木板连接而成,在距离木板两端0.2米处分别凿有一个孔洞,用圆木棍将两块木板串联起来,再用插销固定,防止木板上下滑动。每节龙身上安放数量不等的灯笼,灯笼由竹篾制作而成,外面糊红纸,灯笼内安放蜡烛。舞龙表演时必须有锣鼓镲配乐与燃放鞭炮,舞龙队伍的最前边,树一面旗帜,上书“潜口板凳龙”,潜口村板凳龙表演时有66~100节龙身不等,长度能够达到一百多米。村民更愿意称板凳龙为“蜡烛龙”,因为表演时,板凳龙上的灯笼里都会点上蜡烛,龙头口中会插香,场面十分壮观。潜口板凳龙的龙珠、龙头与龙尾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道具基本上是到江西南昌的舞龙制作厂购买。随着社会的发展潜口村板凳龙的龙珠、龙头、龙尾与红灯笼已不采用蜡烛照明,全部被发光二极灯管照明替代,因而不需要在舞龙过程中更换蜡烛,二极灯管散发彩色的灯光,晚上表演起来非常的绚丽多彩,更具观赏性。板凳龙服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无特殊要求,村民舞龙只需穿宽松、喜庆的衣服。2009年,潜口村板凳龙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有了政府的资金支持,潜口村统一采购表演服装。金黄色中式对襟彩衣裤,束红色腰带,头戴金黄色披肩帽,脚穿黑色布鞋或运动鞋。表演过程中,在板凳龙灯光的照射下,金黄色的服装闪闪发光,与板凳龙交相辉映,场面十分壮观。由此可见,徽州板凳龙的物质文化变迁是生产力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2.2徽州板凳龙制度文化层面的变迁

解放前,潜口村板凳龙的制作和表演都是由祠堂宗族组织与实施。板凳龙的龙头和龙尾由潜口村族长用公款邀请专业匠人制作,敬奉于祠堂里供村民欣赏备用;龙身则化整为零,根据族长给出的统一尺寸与样式由各家各户自行制作,由族长验收。[3]板凳龙仪式在潜口村“金紫祠”前的乡场上举行,以祠堂周围护祠村民作为舞龙的主体,有一套严密而有序祭祀仪式。舞龙一户派出一人参加,如有因故不能参与舞板凳龙时,必请亲戚或出钱雇人代为参与,由此体现出全村族人精诚团结。[4]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宗族制度土崩瓦解,徽州板凳龙的组织者由宗族变成村委会。依据现代人审美观念对表演前整套繁琐复杂的祭祀仪式进行精简,摒除祭祀中迷信成分,进行简单的祭拜,祭拜场所从祠堂改成中学操场。宗族制度的消失,使得护祠人员不再是舞龙的主体,也不仅限于本村村民,只要会舞龙的村民都可以参与其中,徽州区政府鼓励大家踊跃参加。对于那些有意愿参加但又没掌握舞龙技巧的村民,政府会组织统一培训。

2.3徽州板凳龙精神文化层面的变迁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居于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和保守的层面。[5]徽州板凳龙作为徽州文化的瑰宝,它与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徽州文化的生动体现。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古徽州俗语有云:“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6]。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动荡“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到达长江流域,使得徽州人口大增。至此,徽州地区在面临山多地少的问题之后,又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业,使得徽州人民更加重视这种稀有资源。他们相信龙王爷的存在,每年六月初二,在水稻开花后最需要水灌浆的时候,他们舞起板凳龙,希望龙王爷施法布雨,能够风调雨顺,以保丰收。另外,徽州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在繁重的农事活动中,对于男丁的渴望由来已久。在徽州方言中,“灯”与“丁”的发音相同,板凳龙上的一盏盏灯笼就象征着人丁,点亮红灯笼,就寓意着红红火火、人丁兴旺。板凳龙是徽州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其表演让人们的强烈情感得以宣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大兴水利,农作物科学种植,徽州人们面临的靠天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因此,板凳龙对神灵敬仰和人丁的观念淡化,其精神文化内涵发生了质变。目前,人们认为板凳龙是喜庆和吉祥的代表,表演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板凳龙的表演寓意着招财和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3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对徽州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3.1倡导保护与创新的理念,明确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思路

徽州板凳龙历经千年的文化沉淀发展至今,具有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不言而喻。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侵入,徽州板凳龙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渐渐没落,甚至被人们遗忘。因此,保护徽州板凳龙文化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以旅游业为载体,以节日庆典为契机,使徽州板凳龙发挥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发展徽州板凳龙,将这项民间习俗发扬光大。

因此,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思路应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遵循其发展规律,让其发扬光大,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以传承和创新作为工作中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的传承。徽州民俗体育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多方面筹措资金以保护徽州民俗体育,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由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徽州民俗体育策划、制作、表演机构。在保留主流文化的前提下,适当的对徽州民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和创新,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3.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与科学开发

传统徽州在严密宗族制度下,板凳龙的表演注重精神愉悦,寄希望人丁兴旺。随着板凳龙精神文化的变迁,板凳龙朝着舞台表演的方向发展,招财与祈福是板凳龙的精神内核。以潜口村板凳龙表演为例,表演需要89人,劳务报酬按100元每人每天计算,就需要8 900元。另外,还需要雇佣卡车和大巴运送板凳龙和表演工作人员,如此高昂的费用是邀请方难以承担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他们更加追求板凳龙创造经济价值,组织演出时很难要求他们免费演出,一旦无法满足经济价值需求,就很有可能遭到他们的拒绝。因此,徽州板凳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邀请专家与学者对板凳龙的内容和形式予以改变与创新,使其符合现代社会表演形式。另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徽州板凳龙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徽州民俗体育科学开发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活动经费是制约徽州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经费支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积极配合,鼓励责任主体自筹、社会参与等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切实加强引导,将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立法和管理,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条例,使传承与保护工作法制化。

3.3加大宣传力度,与旅游业实现优势互补

并不是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在传承与发展中高枕无忧,仅仅依靠申遗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徽州板凳龙迟早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应该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和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舆论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徽州板凳龙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营造一种自觉保护徽州板凳龙文化的氛围。徽州区潜口镇是旅游大镇,旅游业是潜口镇三大产业之一。把旅游业与徽州板凳龙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板凳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对板凳龙保护。以板凳龙表演作为亮点,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朴民风,可以促进潜口镇旅游业的发展。

徽州民俗体育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价值是黄山市旅游业尚未开发的资源。徽州民俗体育能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和品牌,游客可以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获得乐趣,同时也能更好向外传播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由此可见,徽州民俗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要利用旅游产业创造出经济价值来带动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出双赢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徽州民俗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要警惕过度开发,避免出现金钱至上、歪曲民风的现象,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3.4鼓励民众广泛参与,积极走进校园

徽州板凳龙的制作和表演都是由祠堂宗族组织,寓意着人丁兴旺,能凝聚宗族间情感。然而,在传承与发展中不应忽略徽州板凳龙健身娱乐功能。要积极走进社区,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板凳龙文化活动锻炼身体。依靠社区居民以及广大社会的力量积极宣传,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发展板凳龙文化。学校应该要承担起传习板凳龙文化的责任。板凳龙积极融入学校课堂,让学生们了解徽州板凳龙历史文化内涵,将板凳龙的表演技术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增长学生们的民俗体育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应经常以徽州民俗体育为主题,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中去,更加有利于徽州民俗体育的教育推广。开展文化交流,邀请资深艺人、专家和学者进行技术和理论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学习兴趣。开展徽州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7]

4结语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徽州人民寄望于风调雨顺、多子多孙。徽州板凳龙所寓意的人丁兴旺深深的植根于徽州人民思想观念中,受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制度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板凳龙的制作、组织、表演内涵等方面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迁。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史是徽州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发展的缩影,一些优秀的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正在走向消亡。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充分发挥民俗体育娱乐、教育、健身等功能,将徽州民俗体育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开发中的保护与管理[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61-63.

[2] 徽州区文化局.徽州技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7-29.

[3] 江志伟.百米徽州板凳龙 添丁祈福庆佳节[N].中国文化报,2013-06-03(8).

[4] 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590-591.

[5] 王俊奇.略论江西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37-41.

[6] 潘婧.“板凳龙”背后的文化徽州[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62-63.

[7] 韦华丽.北泉板凳龙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重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011.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the Cultural Change Pattern of Huizhou Bench Drag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Qiankou Town

LI Mou-t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College,Huangshan 245041,Anhui,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bench dragon performance content and its cultural change pattern in Qiankou Town,Huizhou district,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comparison. Then it explore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Huizhou bench dragon’s impact on Huizhou folk sport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izhou bench dragon performance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namely “dragon forming”,“dragon linking”,“dragon swimming”,“dragon playing”,and “dragon breaking”.Irreversible cultur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to its material,systemetic,and spiritual aspects.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philosophy should be stessed as for th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of Huizhou folk sports together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ay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given a full play an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marketing campaigns should be intensified with tourism advantages; popula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to the campus should be encouraged.

Key words:Huizhou bench dragon; cultural change; Huizhou folk sports

收稿日期:2015-11-06 修回日期:2016-01-19

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2013SQRW082ZD)资助。

作者简介:李谋涛(1987—),男,湖南永州人,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C915(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6)02-0059-05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