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守 华
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
刘 守 华
一位乡村语文教师,给学生讲民间故事,又致力改写民间故事,立志推出一部《格林童话》式的故事书,她的梦想得到一位年届8旬的著名学人的热诚相助,几番赠书借书,数次书信研讨,构成感人佳话。改写民间故事,既有学理探究,更涉及中国民间故事艺术生命的延续和民间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
故事学;民间文学;通信
作者刘守华,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 武汉 430079)。
守华老师:
很高兴可以给你写信,与你交流。记得去年我第一次读到你的书,只觉得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天我买到你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读得忘记了备课,那是我寻觅已久才终于找到的书,读了你的书,整理民间故事这件事才有了脉络和架构。当晚我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梦见一只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眼前是一个开阔的荷塘,睡莲花开遍水面。那种井底之蛙骤见荷塘的喜悦,至今仍然深深记得。
这几年我断断续续在整理中国民间事,我有一个梦想,想要整理编写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故事版本。中国故事是一个无比美妙的汪洋大海,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像《格林童话》那样的版本, 我看到过太多粗制滥造的名为“民间故事”的学生读物,我小时候听到过的迷人故事,被删减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梗概,再加上阶级斗争和一套套大道理——这违背了故事的本意,不是吗?故事本身,应该是它自身魅力的呈现,故事应该是故事本身,而不是讲道理的工具,不是吗?
话说这段时间我在读你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根据书里提到的故事和附录的故事,整理了“学法造反”和《法师的女儿》两篇故事。我对书中提到的湖北阳新的《宋家山》十分感兴趣,到图书馆去了几回,都没找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任何一卷,到网上书店也买不着,我很想看到《宋家山》的文本。其实你书中提到的那些民间故事集子我都想看。前段时间,因为看了你的书,我在网上书店买到丁乃通教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书中提到的故事很难找到,我想要326[“藐视鬼屋里妖怪的勇士”]这个故事的文本。但也找不着,你书中收录的《空房子》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我还想看更多的,《列异传》中《何文》的文本,《博异志》中《苏遏》的文本,《财神沈万三的传说》、《人心和不足》我都希望能够看到。
另外,我还想要你书中提到的《旁匜》的文本,即丁乃通教授书中,613A“不忠的兄弟和百呼百应的宝贝”,也即是你所说的“偷听话”型故事,我想整理这个故事,并且期待读到更多的文本。
想要整理的故事太多太多,但当前能够整理编写的永远只有一个,所以我不能一下子太贪心索求。能够读到您的书,本来只须感恩,我却还要向您索要资料,实在很不好意思,冒昧之处,还清刘老师原谅。
另外,如果有不急用的民间故事集子,像您在注释中提及的各类民间故事集成,可否借一些一给我?读完一定完璧归赵。东莞图书馆这一类的书实在太少了。
随信附上我所整理的10篇中国故事,请刘老师批评指正。
在整理中国故事之前,我一直业余写童话,也写小说,附在信中的两本书,亦请刘老师斧正。
俏燕
2015.5.24
俏燕:你好:
5月24日来信收到。民间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你在中小学既从事语文教学,又给孩子们讲民间故事,想整理编写出一部像《格林童话》那样的中国民间故事书献给中国孩子,我十分赞赏你的美好宏大意愿。现特地寄来几本书,赠送和借阅,也复印了几篇你需要的故事供你改编参考。
寄赠的《故事学纲要》,是我撰写的民间文学专业课教材,请你仔细阅读,不论是阅读欣赏研究中国民间故事,还是从事故事的整理编写,都可以获得教益。
你寄来的那几篇由你改写的故事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口头转述给学生听是完全可以的。但如作为你个人的文学成果正式发表出版(如同你的《一茟童话》那样),那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民间故事虽是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可是我们见到的故事文本,都是有口述人和记录整理人的,这就有一个尊重保护著作权问题,只是和普通的小说著作权有所不同罢了。现在通行的作法是在故事末尾注明口述人,采录人,这是科学性的体现。你把原作进行适当加工写出来,我赞成用“整理编写”来标明,但须注意,除确有自己的适当加工改写之外,还应注明原作出处为好,我自己选编的故事书就是如此。
至于怎样编写,有所加工而又保持民间故事的本色魅力,《格林童话》,《意大童话》和阿·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就是典范。在中国,董均伦和江源合作的故事可以与之媲美。这方面的情况和相关理论知识,你仔细读一读《故事学纲要》就可明白,信中勿须详说。
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优美闻名于世,可惜至今还没有一本如同《格林童话》那样的书流行。你有志填补这一空白,我十分赞赏。此书决不能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可以先写出来,给学生试讲,也给乡民试讲,再集印成书,争取达到雅俗共赏,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赠《故事学纲要》,借阅的两本书用后寄还。
你的工作不是单纯的“写”故事,还要到乡村去多听那些故事家讲故事,自己也给孩子和老乡讲故事,深切体味故事的韵味,才能用文字把故事转述精彩。上世纪中央广播台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孙敬修老人,值得好好学习借鉴。
刘守华
2015.6.1
守华老师:
自从收到您寄来的信与书,我一直在看《童话的魅力》;也许我应该把它复印下来再寄回给你,但我采取了一向以来笨拙的方式,像学生时代一样边读边做笔记,我几乎把整本书抄了下来,因而也就不需要复印了。
我跟你说一说这本书所馈赠于我的无限启示吧。很多年前,我在网络上读过第一篇《玫瑰公主》,就一直想找到此书的完整版本——那时候我刚开始着手整理中国故事,这真是一件艰巨而寂寞的工作。以前我写童话,每每写好了,投出去了,很容易被杂志采用,可是我所整理的中国故事,今天为止也有102篇了,才发表了6篇。童话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这些文章不是原创,劝我不要再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和才华,我应该去写原创童话,而不是继续做这个无趣的工作。可是天知道,我为什么偏偏要如此愚蠢地把这件事做了下来。
童年时代,我是被各种故事喂养长大的,我爷爷像荷马一样是个瞎子,也像荷马一样擅长讲故事。从我会说话到能够去上小学,每日每日,我爷爷给我讲他记忆中的故事,他年轻时读过很多书,各种各样的小说和故事,如源源不断的泉水,到现在,我回想起来,分不清哪些是他所听来、读来的,哪些是他的原创。记得大学时我借来《封神演义》的原著,越读越惊奇,我爷爷所讲的封神榜故事,比书中的精彩多了,跟那本书至少有一半不一样。领略过中国故事的魅力,再去看格林童话,我就觉得我们太需要一个真正好的故事版本了。自从怀上孩子,我看过市面上大部分的中国故事版本。总觉得它们做得太粗糙,我们不是没有好故事,而是没有像格林兄弟那么用心的整理者。所以那时候,我和我的丈夫,决定试着做一下这件事,只可惜,还没开始整理故事,他因为意外去世了。在他离世之后,整理中国故事,成了我的执念。去年以前,我一直在中学当语文老师,去年调到小学这边,教一个班的语文并且当班主任,平日里也真是很忙的,每日真能静下来读书写字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多,所以其实进度很缓慢,您担心我写得太快——其实想快也快不来。即使假日,也要等小孩子入睡之后,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
麦克斯·吕蒂在《玫瑰公主》一文中引用了格林采录到的初稿和最终的定稿,我得以窥视他们整理故事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予了我真正的信心;格林是把他们采录到的故事当作真正的作品来创作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故事属于民间,但格林兄弟所写下的版本,它们属于格林兄弟。于是我也解开关于这件事的疑窦;我所整理编写的故事,它们属于中国,但我所写下的版本,它属于我。
随信先寄回《童话的魅力》一书,另一本《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中有很多篇目是我寻觅已久的故事,容我细读后再归还。
无限感激您慷慨的馈赠。你所提醒的关于尊重著作权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我以后会在整理的故事后面注明参考的资料,不过,但凡真正流传久远的故事,都会有很多版本,故事情节枝节横生,我常常在无名网友的博客空间看到他们记录下来的童年故事,我整理《巧媳妇》的故事时,用了一位福建网友儿时听到的故事作为结尾,当时只觉得他简朴的文字一下子打开我灵感的大门。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到乡村去听乡间的故事家的故事,有可能的话,搬个小凳子坐在您面前,听您讲故事,一定很有意思。
祝夏天快乐!
俏燕
2015.6.12
随信附寄我所整理的三篇作品,请守华老师批评指正。
《牛郎织女》是一个经典中国故事。东莞乡间至今有“拜七姐”的习俗,七夕是未出嫁的女孩的节目,七夕的夜晚村里的女孩聚在村里一个祖婆家,用新鲜花果摆好香案,有一个跪下祈祷的仪式,祈祷的内容一是祝愿女孩子心灵手巧,懂得节俭持家;二是祈愿村里的女孩子以后能嫁给忠诚孝义的如意郎君。我最初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在那个祖婆家里,她的讲述极其简略,把《牛郎织女》和《董永董仙》混为一谈。但我记得很清楚,这个节目拜的是”七姐“,因为”七姐七夕下凡沐浴,第二天清早家家户户到河里担水,那天的水会贮藏起来,叫“七姐水”,据说有治病的功效。乡间的这个风俗,可能是远古”乞巧“习俗的遗留。
我整理这个故事,前后重写了三次,最初——那是很多年以前了,我把它写成了类似尤纳瑟尔《东方奇观》那样的作品。那个稿子找不到了,我找到同一时期的另一篇作品——这个《青草之恋》因为发表过,所以留了下来,我最初整理中国故事——不怕你见笑,大略是这么个路子。
后来,故事渐渐读多了,故事本身的力量渐渐显露出来,我对“整理编写中国故事”这件事的看法也完全改变了——我不是要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以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这不应该是一个创作小说的过程。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安徒生的工作,而应该是格林兄弟的工作。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因为它们早已存在,有自己的生命。它们被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故事是在被讲述这个过程中活着的,如果不再被讲述,它们会死去。到小学来工作的这一年虽然工作琐碎繁忙,但我也有重大收获,我在班上设了一节故事课,真刀实枪讲述这些故事,我发现了讲述的奇迹:故事以其自身的力量复活,变得鲜活、生动、迷人。故事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我震惊,我愿意向它们臣服,用农夫般的劳作,使它们丰饶。
《牛郎织女》的最后一次重写,就是我“内心臣服”之后的作品,我希望它能抵达“地道”。把一个故事讲地道,而不是花样翻新,是我目前的理想。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也潦草,请刘老师见谅。也许您能体谅我对此事的热诚,忘掉我的草率与随意。
祝老师健康、安好!
俏燕
2015.6.14 清晨
俏燕:
你于6月14日寄还的书和长信早已收到,因外出未及时回复。
你写出的那几篇故事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和书市上流通的出自编写的那些故事书并不逊色,至于将它口头讲述给孩子们听,那当然是很好的,但和你所期望的还有很大距离,作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故事书正式出版,还要同有关出版社合作,作进一步努力。
我今天给你寄来我们这里选编出版的《民间故事经典》一册,另复印俄罗斯阿·托尔斯泰的序文一篇,请你仔细研读领会。我以为你现在不必急于改写故事,要先认真读书,除《故事学纲要》外,最重要的有这篇阿·托尔斯泰的序文, 《意大利童话》的作者伊·卡尔维诺的序言,董均伦、江源的故事集序言等,好好研究领会一下他们怎样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要联系作品来领会),同时也要广泛阅读中国精选的故事书,深入领会它们的民间口头文学特质与艺术魅力,再来作改写改编活动,不能只是简单地找几篇故事来拼合。向孩子口头转述这些故事是一回事,将它们改写成为文学创作成果出版(即你说的如《格林童话》那样)又是一回事。所以这是要作较长时间的学习磨炼才能实现的。这些话不是给你泼冷水,是就你期望达到的高标准来说的,望你能冷静对待,踏实前进,欢迎及时联系,共祝教师节快乐!
刘守华
2015.8.30
俏燕:
从前日的通话中得悉你出生于1976年,1999年自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即来到广东东莞市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自己在乡村老家就喜爱听故事,进而在学校里给孩子们讲民间故事,后来改写民间故事,立志编写一部如同《格林童话》那样的故事书来献给中国孩子,由此同我联系交流。你不仅读过我有关故事学的论著,甚至还将我借阅给你的《童话的魅力》一书埋头用笨办法抄写下来细读深研,我为你钟情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不能不尽力相助。
现在给你再提几点建议:
1.多读一些中国各族各地民间故事,不断从中吸取文化滋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就是一部中国的“故事海”,值得终身享用。这样大部头的故事书只能慢慢啃,我建议你多读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些精选本。如贾芝、孙剑冰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选》三卷本(作家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选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祁连休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郑硕人选编的《中国童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守华、黄永林选编选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以及新近问世的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选编的《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人民出版社),刘守华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经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诸多学人视作经典代表的故事约在百篇左右,你若能烂熟于心,不论讲故事或编故事,自能得其神韵。
在阅读欣赏这些民间故事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著名故事讲述家即故事传承人的代表作。我在《故事学纲要》中已评介了秦地女、黑尔甲、金德顺和刘德培这四位,现在还应该加上辽宁的谭振山,山东的胡怀梅,山西的尹泽,河北的靳正新,四川的魏显德等。民间故事的讲述也是有个性色彩的,我们改写故事并非要突显某种个性色彩,而是要懂得口语言艺术风格样式的多样性,正如画家要懂得运用多种色彩来作画一样。
2.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原生态是口头讲述,经文化人记录写定成为书面文本,才广传于世。我国长时期将这一过程称为“搜集整理”。但搜集整理缺乏科学规范性,忠实于原作的程度很不一致,以致精粗不一,真伪难辨,容易失去民间文学的本真性。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并将“科学性”置于首位来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这部巨著时,总编委会便决定用“采录”来取代原来的“搜集整理”。“采录”是要忠实于它的本真形态的,但也可以采取“改编”“改写”乃至“再创作”等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你现在不是去直接采录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口述故事,而是就已写定的故事文本作再加工,我以为叫“改写”较为恰当。出自阿·托尔斯泰和卡尔维诺笔下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意大利童话》就是这样的范本。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作适当文学加工修饰,应当被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你在来信中讲到对《牛郎织女》的改写,“不是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于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而“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即延续它们“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习俗信仰根基。我很赞同你这一说法,只是要做到既不对原作生搬硬套又须保持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编写故事的工作更为繁难。我自己只有一篇《樵哥》,讲老虎报恩,是在湖北兴山县听人口述后来“整理”稍有文学加工构成的,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我并不十分满意,但由此体验到这是一项既富有文学性又兼含学术探索性的工作,值得全力以赴。
3.还可告知你,我同日本的小泽俊夫,韩国的金和经两位教授合作,选编了一部《中日韩民间故事集》,以三国文字相对照,配以精美插图,本已在2004年于东京出版发行,今年湖南少儿出版社将其中所选编的7篇中中国民间故事以《中国美丽故事》的书名单独出版,《中华读书报》将此书作为2015年中国六一优秀童书向全国少儿读者推荐。另外,我多年研究一个著名的《求好运》故事,它为多国学者所关注,纷纷撰文加以评论研究,我将十几篇评论和几十篇中外故事异文汇编成书,以《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民间故事》为书名,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这两本书到手后,我将赠送给你这个民间故事爱好者,走进一个无比美丽深邃的民间故事园地。
在写完此信时,我不禁想起搜集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的李星华女士(1911—1979),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女,40年代在延安中学教语文课,50年代任《民间文学》杂志编辑,曾赴云南采风,从瑞青妈妈等故事家口中采录整理出《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出版,我在《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一书中,评述过其中的《两老友》等几篇。书中的精美故事和星华女士献身于民间故事所获得的卓越成就,都是难能可贵的范例,特向你推荐。
我常用“水滴石穿,有志竟成”这几个字来勉励学生,现在也把它送给你。
刘守华
2015年9月12日
[1][苏]阿·托尔斯泰编写.俄罗斯民间故事[M].任溶溶译.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
[2][意]伊·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M].刘宪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在魅力[M].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董均伦.江源记:《聊斋汊子》(正续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5]李星华.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刘守华.故事学纲要[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
[8]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经典[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杜国景
DiscussionsontheAdaptationofFolkStories
LIU Shouhua
A rural teacher of Chinese told folk stories to her students and dedicated herself to adapting folk stories, determined to write a story book in the genre of Grimm Fairy Tales. Her dream was supported by a scholar of over 80 years old, who donated and lent books and wrote letters of encouragement. It is argued that the adaptation of folk stories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ation of art life of Chinese folk stori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folk culture gene.
folk story; adapt; Grimm Fairy Tales
I27
A
1003-6644(2016)01-0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