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本质

2016-03-15 16:35韩锦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竞争力竞争核心

韩锦标

(淮阴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本质

韩锦标

(淮阴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资源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知识的竞争。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通过整合和创新校内外各种知识、资源和能力,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从而使自身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具有知识性、价值性、异质性、整合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核心知识竞争力,核心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决定高校兴衰的根本。

高校;核心竞争力;知识性;核心知识竞争力

0 引言

何谓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有众多研究却没有定论的问题。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1]。他们认为,面对更加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更要眼睛向内,培育和积累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与外部条件相比,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当企业内在的资源与能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不能模仿的、难以替代的时候,才能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超额收益。本文在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本质进行简要分析。

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移植而来的,要理解什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必须分清高校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之间的差别,这是理解和把握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前提。

美国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2]。这说明高校具有“类企业”的特性,即高校具有经济的属性,而企业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也就是说,高校尽管是学者集聚的社团,学术创造的殿堂,文化传承创新的圣地,但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机构。高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原料(学生)进行加工生产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与企业对原料进行加工而产出产品的过程相似;高校的产品(毕业生)能否受到客户(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关键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等)以及长期形成的品牌和声誉,这与企业的产品是否受用户欢迎取决于其质量和品质的道理相同;同时,高校也处于同行相互竞争的环境中,竞争的对象包括生源、师资、资金、项目等等。正因为高校与企业具有相似性,因此,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高校与企业毕竟是异质性组织,高校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上的差异。企业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经济价值,而高校创造的主要是社会价值;企业以利润为价值追求的旨归,而高校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为旨归;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即时性,而高校价值的实现具有滞后性。二是目标上的差异。因为价值的不同,所以企业竞争的目标是你死我活、超越对手,而高校竞争的目标则是百舸争流、共生互赢。三是功能上的差异。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为企业谋生存,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提高质量,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企业把人作为劳动对象和工具,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发挥着创造国民财富、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作用,而高校最终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着培养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为便于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本文从竞争的三要素,即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竞争主体来看,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融合校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知识+资源+能力。高校的资源十分丰富,但对核心竞争力起作用的主要是战略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如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学科资源,后者如校园文化、组织管理、学校品牌等,都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并不一定都构成核心竞争力。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高校的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都可以称之为知识资源。而对知识资源的获取、整合、转化和应用就构成了高校的能力系统。没有知识、资源和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无源之水;但高校核心竞争力又不是单纯的知识、资源或者能力,而是知识、资源和能力的有机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管理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培育和更新至关重要。

从竞争对象来看,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创新能力。高校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学术机构,以高深专门知识为基础和以学科为核心是高校不同于企业等其它社会组织的地方,因此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资源的竞争。高校都有丰富的知识资源,但不同高校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能力不同,整合和创新能力不同。有的高校特别是历史悠久的高校善于整合知识资源,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文化凝练等方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因而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善于整合知识资源、不善于创新的高校,即使办学条件再优越,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必然会在竞争中落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从竞争结果来看,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最终获益能力,即持续竞争优势。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内生能力,和一般竞争力相比,它所关注的不是高校显性的物力和财力,而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最终获得的制胜能力,即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具备独特性和持久性,是竞争对手无法短期效仿和复制的。这里特别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因为如果不是独特的,那就与一般竞争力无异,竞争对手也会很容易学习和模仿;而只有独特性也不够,因为短暂的独特性并不能保证高校形成持续的比较优势。

如果我们将上述三点分析结合起来,用一个公式来直观表达的话,就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知识+资源+能力)×(整合力+创新力)=持续竞争优势。这个公式表示,知识、资源和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整合力和创新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和主导因素,而且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倍增效应,持续竞争优势则是高校竞争的结果和核心竞争力的效应形式。

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高校在长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和创新校内外各种知识、资源和能力,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从而使自身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3]。

2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是某项单独的能力,而是一个能力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属性。本文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包括知识性、价值性、异质性、整合性、动态性和创新性。

2.1知识性

高校本质上是传播、研究和创造高深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是高校的基本活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校园文化都是知识活动的具体形式,高校的其他物质活动也都是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为知识活动服务的,因此知识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特性。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竞争力不能触知,也不能度量[4]。因此核心竞争力必须以隐性知识为基础。因为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具有模糊性和独特性,符合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2.2价值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包括两层含义:社会价值和用户价值。首先,高校存在的目的是通过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来推动民族的振兴,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也必须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特征。其次,高校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否满足用户(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上。正如温特·理查德所言,高等教育的“宗旨是要满足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并为此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5]”高校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使高校在人才的技能和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满足其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并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渗透作用显著提高和创造“用户”新的潜在价值,能更好地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2.3异质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就是高校所具有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这种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上。高校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没有一所学校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成功的学校往往是因为它在某些关键领域里具有显著优势。如清华大学以核科学技术、计算机与自动化、材料科学等闻名,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天文学、化学以及文史哲等学科享有盛誉。而正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使得高校具有更大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并为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2.4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表明了高校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是由多种知识、资源和能力整合而成的。高校具有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学科资源、文化资源等等,资源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一旦经过有效的整合,就能使这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核心竞争力也是一种知识、资源的整合力,这种整合力本质上是管理力的一部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综合各种能力、整合各种资源才能形成;另一方面,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情境性”,而这种独特性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2.5动态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对内能有力地支持高校向更具生命力的领域拓展,提升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外能较大程度地满足高校“用户”当前和潜在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由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总是与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外界环境和科技的发展变化,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也会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同时,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身也是各方面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呈现动态性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6],必须随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整合优化,适时进行升级转换。

2.6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的内核和灵魂,高校之所以能保持恒久的竞争优势,根源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创新使高校具有鲜明的活力,能够不断地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添新鲜血液,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起品牌和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主要是指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二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学术研究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学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不断创新是高校学术活动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诉求。

3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高校核心竞争力尽管具有多重属性,但因为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资源的竞争,因此知识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

3.1高校的知识属性

首先,高校是从事高深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的学术组织,是以知识为操作材料的知识集合体。伯顿·克拉克指出,“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学者们通过不同方式与知识打交道,或者是保存和提炼知识,或者是传授知识,或者是直接应用知识,或者是发现和形成新的知识成果,不管形式如何不同,“但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不仅历史上如此,不同的社会也同样如此。[7]”因此,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职能活动也就成了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要素。

其次,知识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因为高校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还在于高校的知识存量和认知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一所高校可以有不同的发现未来的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高校现有的知识存量和认知能力的结合,也就是“知”和“识”的结合,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程度不同,资源配置和创新的能力也不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

3.2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劳伦斯·普鲁萨柯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8]”格雷·哈默为《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力》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巴顿则从知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性。他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一是组织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组织的专有知识和员工的学习能力;二是组织的技术系统,是组织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系统组合;三是管理系统,包括知识创造方式和知识控制程序;四是组织的价值观系统,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其中价值观系统贯穿其它系统的始终[9]。

从知识的角度考察,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质上也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体系(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10]。前两者构成“知识储备库”,后两者构成“知识整理和控制系统”。

高校知识储备库以不同形式存在于高校内部组织中。知识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就是能够用文字、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一般存在于书本、数据库、光盘等载体中。隐性知识则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来表达,一般存在于师生员工的头脑中。显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依赖于完备的基础设施系统,如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储备系统等,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隐性知识是师生所拥有的特殊经验知识和洞察力,它们的共享依赖于高校的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

高校知识整理和控制系统就是将信息、知识、人力资源与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有机整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绩效和核心竞争力。对高校来说,知识是基础和核心资源,但知识并不能自动形成核心竞争力。知识只有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下经过管理整合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因此,知识整合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知识共享是将知识、经验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使知识、经验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的话,那么知识整合则是将分散的知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发挥最大效益。一般而言,高校的知识整合力包括对学校的远景规划能力、人财物等校内外资源的调控能力、知识资源的开发和转化能力等。

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知识库是实体性知识,知识整理和控制系统是过程性知识,这正好体现了“知”和“识”的统一。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校竞争力诸要素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

3.3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核心知识竞争力

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知识属性,因此,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力可称之为核心知识竞争力[11]。

其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是核心知识的异质性。高校核心竞争力涵义模糊,既包括可以清晰表达的显性知识资源,也包括难以表达和意会的隐性知识资源,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知识,即隐性知识资源,主要表现为理念、制度、思维方式、大学文化、优势学科等。因为显性资源易被模仿,而隐性知识则不易被复制。尽管高校确认自身在哪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是可能的,但是要识别为什么会做得好、竞争对手可能会如何复制等通常是不容易的。这种“模糊性”或“隐含性”其实就是异质性和独特性,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高校在今天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

其二,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要素体系。一方面,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中相互关联的知识、资源、能力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从结构看,包括基础能力、运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要素看,有理念能力、战略能力、学科能力、师资能力、管理能力、文化能力等;从社会价值看,有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另一方面,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是多部门、个人与组织资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为这些相互作用在高校发展史上常常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相关,因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和不同时期、不同个人的素养、能力等密切相关。因此,能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核心知识要素的组合,以及整合这些核心知识要素的能力。

其三,核心知识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产生具有倍增效应,从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知识往往具有递增效应,不是像物质资源那样出现递减,而核心知识往往具有倍增效应,特别是知识的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不但会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持续竞争优势,而且会汇聚更丰富的资源,为下一轮知识创新积聚能量。通过不断地知识创新产生核心知识,高校就能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位势。同时,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静态的能力,而是处于相互联系和动态发展之中,高校越是充分运用其核心竞争力,其竞争优势越明显。

因此,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核心知识的竞争,高校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核心知识竞争力,核心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决定高校兴衰的根本。同时,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就是对核心知识的管理,高校核心竞争力最终要通过知识管理才能有效地培育和提升。

[1] C. K. Prahalad, G. Hame1.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3):79-91.

[2] [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 韩锦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1.

[4] [美]伊夫·多兹.联盟优势[M].郭旭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Richard Winter. Work-based Learn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19(3): 247-257.

[6] 黄美蓉,丁三青,韩锦标.生命周期视阈下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J].教育探索,2012(4):97-98.

[7]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11] [美]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刘民慧,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 Leonard Barton.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111-127.

[10] 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51-53.

(责任编辑:贺兰)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N Jin-biao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su 223001, China)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y nature, that of knowledge resources, particularly that of core knowledg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rength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and renovation of various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capacities, by frequent adjustment to external changes, hence by gaining continu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knowledge, value, heterogeneity, integration, dynamics, creativeness, etc.. In essence, it i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re knowledge, whose integration and creativeness are critic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re competitiveness; feature of knowledge; competitiveness of core knowledge

2016-03-1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B-b/2013/01/065)

韩锦标(1975-),男,江苏东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0

A

1009-7961(2016)04-0073-05

猜你喜欢
竞争力竞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感谢竞争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