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反思

2016-03-15 16:23司群英
关键词:师德青年教师哲学

司群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生命哲学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反思

司群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哲学从其根本来说就是人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不仅可以扩展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视角,还可以形成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路径。

生命哲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反思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把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1]作为青年教师发展核心的教学水平提升就是要努力掌握这门“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哲学从其根本来说是人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不仅可以扩展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视角,还可以形成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路径。

1 问题缘起:教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教学发展现状堪忧。

第一,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高。目前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一些甚至是留洋归来的博士,其中一些还拥有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他们往往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造诣,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话语权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但是,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师范教育,更没有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校教学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使他们的教学工作缺乏理论导引。

第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多数青年教师只有专业的知识,没有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全面的教育学培训,实际教学经验与能力欠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而且,他们缺少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技能,往往不能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无法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优秀教学经验积累,无法实现教师角色的合理转换,影响了他们从事教学的自信和积极性。

第三,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尽完善。一些高校的考评机制比较僵化,过分地看待科研的要求,没有考虑到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特点和规律,不向青年教师进行政策的倾斜,严重地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使得青年教师的注意力发生了偏向,这直接导致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才是个人发展的根基所在,而教学则是简单的工作任务,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科研与教学呈现严重的失衡局面,青年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科研提高,而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四,青年教师的事业责任感不强烈。尽管我国高校教师的平均收入在稳步提升,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物价上涨和其他相关因素来说,青年教师的收入并不算高,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年教师来说感觉尤为强烈。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一些高收入的职业相比吸引力比较小,而待遇偏低也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对待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不足,一些青年教师因此而选择了改变职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年教师在大学教书与学术研究过程中越发失去了使命感、神圣感与崇高感。

2 生命哲学:回归人性的考察视角

在西方的众多哲学流派中,生命哲学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是代表人物。尽管没有人能够对生命哲学进行明显的界限划分,生命哲学也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成熟的研究共同体,更不可能与其他流派存在不可通约性,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我们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可以大致把握生命哲学的基本要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看起来正在“掌握”着世界,正在成为世界的主人,面临着越来越好的生活愿景,人类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扬,不过,人类在享有技术的同时,却坠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逐渐被各种技术所掌控,丰富的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被实用性所替代,对人性的追问被可以兑现的实利所消解。这一现象引起了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高呼要回到人这一根本基点,必须把人放在中央,在生活世界中再一次定义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当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致思取向却惊人地一致,具体来说,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生命结构”的一支“主题变奏曲”[2]。中西方哲学对生命的关注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价值资源。

在我国当代“以人为本”的时代发展大潮之下,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而且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转型,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意义。因此,生命哲学的独特价值必然得到突显,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变革视角,拓展我们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在这个属于人的世纪,一切变革都应当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也就是具有生命话语表达的实践追求,同时这也积极回应了国家战略发展的主旋律。生命哲学提醒我们,不能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失去了人,不能在物欲化的时代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正如康德所强调的“人是目的”,一切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完满成长,围绕人的生命成长进行所有的变革,而不是人被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所吞噬,人类绝不能在发展自我的时候却毁灭了自我,这会成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而且,一方面,人生活在基础性的物质世界,需要对人的基本生存作出合理的保障;另一方面,人还生活在精神世界,人有伦理维度的存在,需要更高境界的满足。

3 有效提升:充满可能的改进路径

哲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学。教育作为人的事业发展离不开哲学的价值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中西方哲学的对话中理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在开放的视野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本土化的实践样态。

一是以师德导引精神追求。师德修养提升是中国的传统特色,自古以来的教师形象无不是道德榜样,充满了令人敬佩的道德意涵。中国的教师从来都不仅想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榜样作用巨大。一方面,要求教师遵守各项师德规范。我们要以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指针,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强化师德建设,大力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形成更高的精神追求。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青年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克己修身,淡泊名利,不被外部的功利所干扰,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才能完成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达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从而发挥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教学实现存在意义。“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3]152要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在专业方面有精湛的成果,这是教学的根基,更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载体。只有在专业方面深入探索,青年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专业和对专业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否则教学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另外,一定要引导青年教师深入理解教学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自身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存在价值展现的过程。教师绝不是燃尽生命的蜡烛,而是亮度不断提高的长明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甚至可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包含了教师内在的需求、能动认识和选择。这也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要求,更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超越”[4]。

三是以激励唤醒能动活力。物质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是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也非常强调教师的物质满足,“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3]50。通过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在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为他们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工作岗位,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清晰把握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找出目前高校人事管理激励机制的弊端,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创建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全新方法和理念。

四是以关系重塑制度生态。制度建设是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外部保障,也是规范他们教学与专业发展行为的准则,其本质是原有关系的重新建构。但是,正如赵汀阳所说:“关于‘好社会’和‘好生活’,如果仅仅从制度的形式方面即程序方面去进行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好社会和好生活的。”[5]我们一定要对这些制度进行深入的价值思考,理顺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要根据青年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充分体现对他们完整的生命关怀为根本宗旨,把保障教学水平提升作为基本原则,让制度建设服务于青年教师教育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真正让制度发挥应有的解放人的功能,尽量关注每个人的成长需求。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整体性的制度设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局部改进,必须基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个性特点,创新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特别强调制度的公正性、可操作性,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在新型关系基础之上推进教育实践发展,形成目中有人的制度生态。

[1]怀特海.教育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黄玉顺.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J].周易研究,2002(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义清]

G40-02

A

1671-6876(2016)03-0264-03

2016-03-27

司群英(1974-),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E-mail:zxdsqy@163.com

猜你喜欢
师德青年教师哲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菱的哲学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