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伟,施 俊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艺术发展
蔡伟,施俊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动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并就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动画艺术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取出不同的民族元素,并结合现代观念加以创新与诠释。探索中国动画“传统文化语境”的发展道路和实施路径,它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传统的特定文化符号的审美文明。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动画艺术;动画形象塑造
动画艺术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已经在影视艺术中崭露头角,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是媒体作为文明和艺术传承的象征,担当着文化传播的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视觉文化产业。中国动画艺术在发展历程中曾经瞩目世界,尤其是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政策扶持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以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动画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国外动画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开放环境的冲击下,我国动漫产业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我国的动画市场大量充斥着美国、日本和韩国文化特色的动画产业,无一不获得我们的信任和好感,如《猫和老鼠》《蜘蛛侠》《机器猫》等。在此背后,却是美日韩在中国市场攫取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文化认同,并影响着国内的青少年一代,极大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目前我国动画艺术面临今天尴尬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众多动画生产企业还是局限在做外包加工为主的内容制作方面,没有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形式,缺少独创性、原创性以及形成相关产业链的营销方式,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丢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因此,需要我们要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民族动画艺术的发展和解决路径[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动画艺术
1.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文明的演变反映我国的各民族风情、文化和各种思潮的整体绩效。中华民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核心内容——儒家文化,也包含其他的文化形式,如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而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1)世代相传性: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暂时中断,或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有过改变,但精髓并没有中止;(2)历史悠久性: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3)民族特色性: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思想是我国特有的,并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4)博大精深性。
中国的动画艺术从第一部动画片诞生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60年代初,中国动画显现出初期的繁荣。这一阶段我国动画艺术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在“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旗帜引导下,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并且具有本土传统文化底蕴的动画片,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和影响深远的《大闹天宫》等,制作技术在当时虽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并屡次获奖。
2.动画艺术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形式,它承担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动画的艺术创作方法是文化传承结合动画语言,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作品才能深受观众所喜爱。那么如何在动画艺术领域中找寻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意义?这不只是解决动画产业相关问题,更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层面上的国家战略意义[2]。中国传统文化复杂多样,千奇百怪,经过千百年来的洗礼,存留了多种多样的经典传统文化,而主要内容有宫廷文化、民族文化、十二生肖、中国戏曲、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华夏武术、传统思想、农业文化等等,而这些经典传统文化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各种不一样的题材,把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资源给予现代的含义,一点一点地加入动画创作中,使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改变。在动画创作中可以运用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场景的设计、角色造型建模、房屋建筑、故事来源题材、日常生活用具、声音配乐、服装打扮、物件配饰等等,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动画创作中,捕捉到了民族文化的视觉元素、丰富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视觉形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动画艺术发展形式剖析
视觉元素的民族化是表现民族风格的关键,使得以民族心理为基础并能表达民族化品格的内在得以抒发。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民族传统视觉元素传达出的图像文化符号。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而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如中国画、民间艺术、油墨、剪纸、皮影戏、戏曲艺术、雕塑等,它们各具特色,其中形式、方法、音乐、图图形、色彩等,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元素[3]。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是用意象性、艺术性、传统性的审美观来建构一个具有中国思想、形象和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动画艺术,使中国动画艺术的文化价值得到回归、使中国动画艺术的精彩得到新发现、使中国动画艺术得到新认识和发展。
1.动画剧本创作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内涵和各种传统故事,是动画创作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无论是几千年的历史、远古的神话传说、多彩有趣的民间故事或者是传世的京剧名段、戏剧,还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都可以成为中国动画艺术表现的主题,可以创作出很好的动画。中国国内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以及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就是从经典长篇小说《西游记》中取材创作的,《哪咤闹海》则是改编自经典小说《封神演义》的章节,《天书奇谭》则是根据明代小说《平妖传》改编的动画电影。此外,还有基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系列的其他经典动画,神话传说改编的《女娲补天》、民间故事改编的《九色鹿》《葫芦兄弟》等。中国民间故事翰如烟海,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动画艺术的剧本创作始终是以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为基础而进行创作的。很多诙谐幽默、机智哲学的故事很适合动画的创作,配之以独特的叙述表现手法,将人文、教育、社会观念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创作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剧情,并通过这些故事形象传达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
2.水墨、剪纸艺术的动画创作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灵魂,水墨动画片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题材和意境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在虚实相间中创建一个遥远的空灵意境,营造优雅的画面,形成水墨动画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创造形式[4]。同时,与传统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这样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最完美的享受。水墨动画片技法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动画在民族特色道路上的第一次飞跃,还是中国动画对世界动画艺术做出的重大贡献,水墨动画制作曾经打破了动画电影固有的生产模式,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和《葫芦兄弟》等。使用这种风格的动画制作,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绘画风格,也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2015年笔者所在学院的动画团队在原创动画电影《智圣诸葛亮》的场景设计中,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动画电影的场景和角色设定都是对水墨画的一种延伸,在角色的造型设计上,一直遵循着国画大师的传统笔墨形式,塑造出了灵动活泼的三国人物、动物以及山水形象,使得动画电影《智圣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传承和发展了水墨画的意象造型和笔墨精神的造型艺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和大气而不失韵味的镜头在电影语言的融合下,把中国民族特有的风格和精神展现了出来,十分透彻地展现出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精神的象征;剪纸动画是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凝练而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漫长的进化历史,没有失去它的简单和淳朴的气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剪纸动画是我们自己的,是借鉴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表现特点发展起来的动画电影片种,使动画风格的个性富有民族特色,这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3.木偶、皮影艺术的动画创作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在两千年前就来到中国民族的生活中。用木头雕刻出成很小的人像,画上各种相应的脸谱,加上毛发,再给小人像穿上服装,它就成了玩偶和戏曲道具。由专业演员在幕后控制玩偶进行表演,可以说它也是动画的一种形式。
皮影戏,出世于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也被称为羊皮戏,也称灯影戏、人头戏、驴皮影。其实皮影戏可以说是动画影片的祖先,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再加上美丽的镂空雕刻,绚丽的色彩,整体呈现出清晰、灵活的肢体艺术效果。有了满意的皮影,利用光影关系,加上演员的配音,一段美妙的皮影戏就完美地出炉了。
4.传统民族音乐的动画创作
古老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更是华夏人民的宝贵文化财产。我国的传统音乐划分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音乐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具有不确定性形象,它能烘托整个故事情节的氛围,能够体验到一种朦胧的美,能够渲染良好的氛围,制造紧张的节奏,增强吸引力,也可以适当地模拟现实场景,对动画整体风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制作是人类感知自然的产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浓郁的民族韵味在动画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5]。如在动画影片《牧童》中小牧童吹的具有浓郁民族韵味的中国传统笛子音乐贯穿整个动画影片。短片动画《高山流水》《神笔马良》及长篇动画《侠岚》《秦时明月》等动画影片中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华夏民族的传统音乐。再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演奏的板胡,以及寺庙的钟声和木鱼的声音;动画片《大闹天宫》运用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来衬托打斗场面的节奏,利用强大的钟鼓声来表现天上凌霄宝殿的恢弘气势,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雅俗共存的美妙旋律,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
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艺术发展展望
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阶段中,首先在理论上需要实现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良性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市场的兴荣,也关系到动画艺术对民族性格的打造,它更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优化传播,同时也促进中国新一代人在成长中能从内心实现对民族文化认同,肩负起建设民族文化的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呈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已经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和未来的国家战略高度,同时传统文化的动画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世界认同的重要因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的发展展望首先体现在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创新,促使中国动画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次还需要注重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的充分展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时代性和民族性。2015年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团队在原创动画电影《智圣诸葛亮》的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以三国时期的智慧化身——诸葛亮(孔明)为题材,剧本的创意故事取材于三国时期中国的民间演义。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本就较多,如果还是接着讲述别的作品已讲述过的故事便显得无味,因而团队在创作之初,首先要考虑体现故事发生的地域特征、历史时代风貌、民族文化特点等故事主题,集中用一个故事、人物来面对大人物、大危机、大道德、大智慧、大命运的小片段上,以刘备三顾茅庐做为故事的主线,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运用孔明的智慧破解危及人类现在以及将来要面临的生存、成长等危机。
在人物角色的造型、服装、场景等设计上,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汉代应有的特点。强烈的民族色彩;精炼规整的式样;古朴典雅的格调;在场景气氛的烘托下,人物形象是否突出,服装是否适当,这都是团队事先要考虑到的。为了弄清那个时期的背景及社会风貌,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历史资料和有关素材,研究它们,并熟悉掌握它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总的形象概念,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包括汉代的建筑、日用品的复原、兵器的复原、汉服饰的结构、装饰类别、图案纹理和色彩特征等),在这个基础上,有选择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图腾和手法的运用进行创作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动画艺术的创新需要更加的个性化和民族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为现代动画艺术注入新的创作基因,建立起传统与现代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并尽量选择新颖的动画题材,使人物形象和个性化设置实现创新突破,从而全面实现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志萍.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J].硅谷,2009(17):207-208.
[2]李慧敏.浅谈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形象塑造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10):35.
[3]孟昭宇.呼唤民族本土文化的中国动画[J].美术大观,2007(3):120-121.
[4]吴乃群.试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5]周海清.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与本土文化传承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61-162.
(责任编辑:刘应竹)
收稿日期:2015-10-14;
修订日期:2016-04-2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4D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31)
作者简介:蔡伟(1966— ),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