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无条件连词的语义类型*

2016-03-15 15:32:46韩启振
关键词:连词方言汉语

韩启振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汉语方言无条件连词的语义类型*

韩启振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在穷尽性地收集相关语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方言无条件连词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这些连词共40多个,依据语义来源大致可分为不顾及义连词、放任义连词、感官动作义连词、存在义连词、量级义连词等五类,大多数从古汉语继承而来,它们的语义来源也反映出跨语言的一些共性倾向。

方言;无条件句;连词

无条件句指在所有条件下都具有同样的结果,结果不受条件的影响。普通话的无条件句有两类:一类是平列式,形式为:“不论/不管/无论p1或p2,都q”; 另一类是疑问式,句法形式有两套:“不论/不管/无论p,都/也q”;“任凭/任你/任他p,都/也q”。 汉语各方言中的无条件句也可分为这两类,但其连词或者关联词更为丰富。

一、源自不顾及义的无条件连词

不顾及义无条件连词多是由否定词和动词构成,如“不管”、“不拘”、“不论”、“不问”、“不拣”、“无理”等,动词多为及物性低的动词。这些动词本义并不是表示心理方面的意义,但后来与否定词结合后引申义都有“不顾及、不考虑”的心理义。这一类连词主要用于疑问式无条件句和平列式无条件句。 (一)“管”类

“管”类连词在方言中用得最多最广,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否定词+‘管’”,一种是“‘管’+二、三人称代词”。第二种有时还省略为单独一个“管”。具体情况如下。

1.“否定词+‘管’”类

使用地域最广的是“不管”。据笔者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所得,辽宁辽阳,山西榆次、长治、晋城、阳曲、天镇,山东平邑、金乡、莱州,甘肃山丹,湖北阳新、长阳,河南光山、禹州,江西萍乡、铅山,湖南湘潭、益阳、慈利,四川成都等地方言都有“不管”*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来源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是关于各地方言的方言志和方言研究专著。。例如:

河南禹州方言:不管咋着,你都得给我洗净喽。[1]21

湖南慈利方言:不管有好大的困难也吓不倒我俺。|不管是你的错还是他的错,你先回去再说。[2]54湖北长阳方言:不管你找哪个,这个事情就是这懑个结果。|不管有没得领导来参观,都要搞好卫生。[3]55

这一类还有“唔管”、“无管”、“甭管”、“没管”,但分布区域小,也较为分散,如:

福建漳州方言:无管有来无来,拢着共人留一份。|无管做什么代志,伊拢真认真。[4]48

海南屯昌闽语:无管查落雨啊是无落雨,明旦白蜀定欠去。(不管下雨还是不下雨,明天一早一定要去)|无管是底侬,来就欠交钱。[5](不管是谁来就要交钱)

客家方言:唔管佢肯不肯,崖都爱拿走。[6]

湖南吉首方言:没管若忙,也要好生读书。[7]

河南沈丘方言:别管你咋说,他就是不听。*此例为笔者调查所得。

河南禹州方言:甭管好哩赖哩,你先捞一个再说。[1]21

浙江桐庐方言还用“勿管”。

2.“管+第二三人称代词”类

主要有“管你”、“管他”、“管渠”、“管”、“管得你”,如:

客家方言:管你萝卜汤抑系人参汤,一滴汤渠都唔食。|管得你样什话,渠都冇耳朵听。[8]

河南禹州方言:管它中吃不中吃嘞,先吃饱再说。|管他说啥嘞,我全当没听见,这不就妥了。[1]21

安徽宿松方言:管渠你去啊不去,反正我是要去哩个。[9]

江苏沭阳方言:麦草管哪队场上都有。|管不下不下雨也要走家。[10]541(走家:回家去)

四川成都方言:管得别个说啥子哦。[11]299

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的其他方言也有 “管”,如山东长岛、牟平、平度、荣成等。[12]6856此外,宁夏同心方言还有“回管、互管”,如“回管|互管你咋说,他只是个不言喘。”[13]

(二)“否定词+其他动词”类

主要有“姑勿论”、“唔拘论”、“不问”、“无理”、“无察”、“不拣”等,出现于以下地区的方言:

广州方言:现在姑勿论边个啱,边个唔啱,都要坐落来好商量。|唔拘论几多都得嘅。[14]68,84

江苏南通方言:不问你怎吖说,他就是不相信。[15]

福州方言:无察汝是甚乇侬,都着遵守交通规则。[16]

广东信宜方言:冇理你去冇去,之终我系爱去个。[17]223

广东雷州方言:无理工活紧,都欠力力学习。(不管怎么忙,也要好好学习)|无理你去无去,横直我都欠去。[18]157-158

河南安阳方言:不拣咋样,我都没意见。|不拣谁都行,只要把事办成。[10]542

广州方言:唔拘几多都得嘅。[14]84

此外,广东阳江方言也用“无理”[10]542。四川成都、福建庆元等地还用“不论”。

无条件句表示条件的有无与结果的成立无关,无关义是其核心语义。而“不管、不拘、姑勿论、不问、无理”等连词都暗含有无关义。“不问、姑勿论”中的“问”、“论”为言说类动词,都有“不过问、不关心”之意。汉语史上,“论”有“考虑,顾及”义,“管”有“理会,顾及”义,因此“不管、姑勿论”皆有“不顾及、不理会”的意思。“问”本是言说行为动词,不关心某件事自然不开口询问这件事,通过回溯推理“不问”也有了“不关心、不顾及”义。至于“无理”,本身就是不予理会的意思。“不拘”就是“不局限”。“拣”为挑选、选择义,不顾及事物的好坏自然不会去挑选,因而“不拣”也引申为“不关心、不顾及”义。如例(1)中字面意思是佛不挑选性相的善与恶、垢与净,实际表达不理会之义。

(1) 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佛经·禅源诠序》)

例(1)表达佛“一切呵破”,而不顾及众生善恶、垢净性相的不同,这正好与无条件句的语义相符。当“不拣”等词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中,就很容易凸显出共同的上位逻辑意义——无关义,演变为无条件连词。这个演变路径为:不顾及义动词>无条件连词。

“不拘”、“不问”、“不拣”在汉语史也做过无条件让步连词,方言中不过是继承了古汉语的某些用法。例如:

(2)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齐民要术》卷一·耕田第一)

(3) 奶奶,不拘甚么饮食,我吃不下去了。(乔吉《两世姻缘》)

(4) 蒙你老人家这等老爷前扶持看顾,不拣甚事,但肯吩咐,无不奉命。(《金瓶梅》第三十回)

因此,方言中的不顾及义连词虽形式各异,但在古汉语中均有其源头。

二、源自放任义的无条件连词

放任义无条件连词主要有“随”、“任”、“凭”、“据”等,一般不与否定词合用,但彼此之间可以并列复合出现。这一类多用于疑问式,偶见平列式。

(一)“随”类

这一类主要用于疑问式无条件句,常见的有“随”、“随便”、“随你”,主要见于以下地区的方言,例如:

湖南长沙方言:他随么子书都喜欢看。|随何是搞,横直你搞不好。[19]132

江苏南通方言:随你怎吖说,也不能叫他回头。[15]341

江苏宿迁方言:随你怎么说,我也不去。|随便天下不下雨,我都要去。[10]542

湖南慈利方言: 随你哪个都不准进去。|这件事随你对你还是对我都很重要。[2]43

浙江金华方言:渠随便待生活都会做个。|渠随便哪生做做都做得好猛个。[20]

四川西充方言: 随便他搞凯啥,我都不怕。[21]113

湖北武汉方言:这个事随哪个也不晓得。|他随么事也不想买。|有事情你随几咱来都行。|随你么样劝他,他还是要吵。[22]

上海方言:山随便哪能高,我侪上得上。[23]

此外,用“随便”或“随”的还有山东金乡、浙江海宁、湖南岳阳等地。河南沈丘、鄢陵、禹州[1]21、洛阳一带有一个读为[ts‘uei24]的无条件连词“脆”,如:

(5) 我脆到哪儿,你都跟着,烦不烦呐。|脆多少晚儿,都是我做饭,他刷碗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做饭,他洗碗。)

其本字应是“随”,因为[ts‘]和[s]同属舌尖前音,韵母相同,并且当地人表随便义说“脆便”。

(二)“任”“凭”“据”类

主要有“任”“凭”“任凭”“任随”“凭管”“任拘”“凭是”“据”等,见于以下地区方言。

河南洛阳方言[24]:她死懒,成天任啥儿也不做。

湖南汝城方言[10]542:任哪个都做唔变。(任谁都做不成。)|任何子也要适学堂。

四川成都方言[11]315:任随哪个都把他喊不起走。|任随哪儿我都敢去。

内蒙古包头方言[10]542:凭管谁来打帮,我都不听。(打帮:劝说)|凭管什么人来,我都不能开后门儿。

山东淄川方言[25]:任拘咋劝就是不听。

湖北广济方言[12]3453:凭是么样,我要去参军。

福建厦门方言[26]21:据人要怎仔样做(任凭人家要怎么做都行),你伓通管甲赫严。

“随、任、凭、据”等在汉语史上或方言中先后出现“任由、听任、任凭”义。“任”由“放纵,不拘束”义发展为“听凭”义。“随”,最初表跟从,追从;说文:“随,从也。”后引申为听凭义。例如:

(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听凭、放任某件事情发生等于说说话人不关心事情的发生与否,因此“随、任、凭”也有“不理会”的意思,这与无条件的无关义是相通的。“任”大致在晚唐首先演变为纵予连词,而后才发展为无条件连词[27]。“随”的形成路径也类似,但时间晚很多,当在元明时,例如:

(7) 再把四般法物劈头一淋,庙官知道如此作用,随你发泼天的神通,再也动弹不得。(《元代话本选集·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8) 佥事道:“随你甚么事,也须让过年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凭”在明清时也出现无条件连词的用法,例如:

(9) 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红楼梦》第七回)

“据”本指依仗,依从,《说文·手部》:“据,杖持也。”段玉裁注:“谓倚杖而持之也。”如:

(10)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庄子·盗跖》)

后引申为“依靠”义,如:

(11) 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国语·周语下》)

厦门方言中“据”有“任凭”义,如“据你讲(随你说去)”[26]21。泉州方言中“据”同时也是纵予连词[28]。这几个词的演变路径为:“任凭义动词>无条件连词”。由此可见,方言中的用法大都从古汉语沿袭而来。

三、源自感官动作义的无条件连词

感官动作义无条件连词主要有表听觉动作的“听”和表视觉动作的“看”。这一类既用于平列式又用于疑问式。

(一)“听”类

主要有“听”、“听你”、“听是”。例如:

湖南益阳方言:听你是么子人我都合得来。|他听你么子地方的话都学得像。|听你好多人去搭他讲都冇得用。[29]273

湖南华容方言:听他去不去,我都会去。|听么子家伙,他都要。[30]

长沙方言:听何是讲,他就是不去。[19]213

此外,湖南娄底、长沙、安徽绩溪等地也用“听”。

(二)“看”类

四川西充方言:看老天爷下不下雨都没来头,反转我把红苕栽满了。|呢些东西看哪凯拿都要得。[21]113(这些东西无论谁拿都可以)

湖南华容方言:看他去不去,我都会去。|看么子家伙,他都要。[30]

方言中的“听”“看”其实是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听”最初表示听觉动作,后引申为“听从”义。至少不晚于汉代,发展出“听凭、任凭”义。例如:

(12) 政教暗而不着,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 桓宽《盐铁论·嫉贪》)

(13) 屈伸默语,听天任命;穷通得失,委之自然。(葛洪《抱朴子·审举》)

“看”最初表示视觉感官动作,在“这事得看他”这样的上下文中可理解为“取决于(某人)”,再进一步引申为“随便,听凭(某人)”。随后,表听凭义的“听”、“看”,和“随”、“任”一样,也遵循“任凭义动词>无条件连词”的演变路径变成了无条件连词[30]。“看”早在《朱子语类》中就有近似无条件连词的用法。例如:

(14) 义是一柄利刀,看甚物来,皆割得去。(《朱子语类》卷第五十一)

而“听”在清末,也能见到无条件连词的用法。例如:

(15) 听你们怎么搅去罢,只是我的行李可动不得的。(《老残游记》十三回)

四、源自存在义的无条件连词

这一类连词都含有存在动词“在”,主要有:“在”、“在乎”、“出在”、“由在”、“随在”、“介在”、“据在”。这一类既用于疑问式又用于平列式,平列式略少。具体情况如下。

福建福州方言:在伊有来无来,我明旦都着行。[31]231(不管他来不来,我明天都得走)

浙江苍南方言:在乎你什么戏我统要看。[12]1776

“在”在汉语史上最初表存在、居于,如《易·乾》:“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后引申于“取决于”之义,再引申为“任凭”义。例如:

(16)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史记·苏秦列传》)

(17) 贫和富是我命福,好共歹在你斟量。(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

方言中也有表任凭义的“在”,主要是闽浙粤一带的方言。例如:

福建厦门方言:平平一项物件,好否在人讲。[26]144(同样一件东西,好坏听凭各人说)

广东揭阳方言:去阿唔去在你胶几。[12]1775(去不去,任由你自己)

“在”发展出任凭义后,在方言中也演变成了无条件连词。但汉语史上无条件连词“在”暂未见到。有的任凭义“在”与近义的“随”“由”“据”复合演变成无条件连词“出在”、“由在”、“随在”、“据在”。

福建漳州方言:出在汝要文要武我拢伓惊。[4]49(任凭你要文要武,我都不怕。)

福建永春方言:据在伊怎仔说,我夭是伓相信。[12]5390(任他怎么样说,我还是不相信)

四川成都方言:随在啥子困难,我们都不怕。[12]5846

五、源自量级义的无条件连词

量级义无条件连词含有量级差异意义,分别是“就是”“较”“再”,一般用于疑问式无条件句,见于以下方言。但是,这一类分布不是很广。“较”“再”的副词性质还很明显,其后不能跟主语,严格说来,只能叫“无条件关联词”。

河南光山方言:就是多大本事,也不能做犯法的事,晓得不?[32]

湖北长阳方言:再何/再是哪懑节约也省不来钱。|再好大的屋都装不下这懑多玩具。[3]55

福建漳州方言:真呸血,较讲伊啰勿会听。(很失望,再怎么说他都不听)|伊生成伓听,汝较讲嘛是无用。[4]49(她本来就是不听,你再怎么讲也是没有用的)

“就是、较、再”都与量级意义有关。“就”本是强调副词,其强调的对象往往与话语外其他对象形成程度上的对比,故有量级义,大概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虚拟让步连词。“就是”在明中叶前后出现虚拟条件用法,如例(18),后由虚拟让步演变为无条件连词。

(18) 就是那谢子纯这个人,也不失为个伶俐能事的好人。(《金瓶梅》第一回)

“再”在明清时期出现在虚拟让步中,体现出递进等量级义,但有的用例已经暗含无条件意义,如例(20)中的“再大”也可说成“再怎么大”。因此,演变为无条件连词水到渠成。

(19) 莫说你是一个什么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几个,也打死了。(《西游记》五十三回)

(20) 任他本领再大,也断不能将这牛皮绳挣断的。(《施公案》三百五十四回)

六、方言无条件连词的独特性与类型学意义

总体看来,汉语方言的无条件连词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些连词大部分是继承古汉语而来,如“不管”类、“任、凭”类、“听、看”类;有的虽然古汉语中没有出现,但是在古汉语中可追溯到其源头,如“在”类。其次,与普通话相比,方言中的无条件连词数量大,共有40多个,种类多;大部分普通话没有,许多古汉语中的无条件连词,如“不拘”、“不问”、“不拣”等,普通话中已经不用了,但在方言中还保留着。从使用范围看,“不管”、“管”类连词使用的区域最广,除了广大的官话区外,闽语、吴语、客家方言也能见到,“任”、“随”类连词次之,“听、看”类连词和“在”类连词使用范围更小。另外,一些连词体现出地域集中性,“不管”、“管”主要见于北方方言中,而“在”类主要见于闽语,“听、看”类则主要见于湘语。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汉语方言无条件连词的来源既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共性,也丰富了语言类型学。无关义是无条件句的主要语义特征。而五类连词中就有四类是由无关义动词引申来的。第一类连词由不顾及义动词演化而来;第二、三、四类连词最后一步都是由任凭义动词演化而来。而不顾及义和任凭义都是表示说话人不关心某些事,这与无条件句的无关义正好相通。在合适的句法语义环境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具体的隐含的句式义会慢慢抽象化、明晰化,凝结在这些词语上,无条件连词得以形成。只有第五类来源于量级义,但这一类种类很少,分布区域也不广。因此方言无条件连词的语义来源主要是无关义动词,各种不同意义的动词都是先后演变为无关义,跨过这一环节后才有可能演变成无条件连词。这种演化路径其实是一种跨语言的共性路径,在其他语言也能见到。Haspelmath 和 KÖnig曾指出欧洲有些语言有由无关义词语做连词的无条件句[33]594-605。此类结构一般是无关义词语加上一个被包孕的疑问句,如罗曼尼语(Romani)、挪威语(Norwegian)、波兰语(Polish)、爱尔兰语(Irish)、英语等。这些无关义词语表达“不要紧(it does not matter)”、“都是一样(it’s all the same)”、“不依赖地(independently)”、“无关的(irrelevant)”、“不顾(regardless of,irrespective of)”等意义。只是这些词语不是动词,但也能引导一个分句。

[1]屈颜平.禹州方言连词、副词、介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黄淑芬.漳州方言连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37.

[6]何耿镛.客家方言语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93.

[7]李启群.吉首方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41.

[8]刘汉银.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27.

[9]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70.

[10]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11]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311.

[14]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5]陶国良.南通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85.

[16]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68.

[17]罗康宁.信宜方言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223.

[18]蔡叶青.海康方言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57-158.

[19]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等.长沙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0]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7.

[21]王春玲.西充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68.

[23]钱乃荣.上海话语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24]贺巍. 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24.

[25]孟庆泰,罗福腾.淄川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227.

[26]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7]韩启振.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6.

[28]林连通.泉州市方言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42.

[29]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0]高再兰.“看/听”从感官动词到小句连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语言科学,2012(5):489-498.

[31]李如龙,梁玉璋.福州方言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231.

[32]张俊.河南光山话代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3.

[33]HASPELMATH M.,E. KÖNIG. Concessive Conditional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C]//In J. van der Auwera & Donall O Baoill(ed.), Adverbial Construction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8: 563-640.

(责任编辑:刘 燕)

Semantic Types of the Unconditional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Dialects

Han Qizhen

(Literature Colleg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 461000,China)

Unconditional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dialects a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an exhaustive collection of the relevant dialectal data.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conjunctions comes to more than 40. These conjunc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semantic sources: irrelevant meaning conjunctions,“let-be”meaning conjunctions,let-be meaning conjunctions,existing meaning conjunctions and scalar meaning conjunctions. Most of these conjunctions inherit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they also reflect some of the cross-linguistic common tendencies on the semantic sources.

dialect; unconditional complex sentence; conjunctions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2.007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语方言让步标记的类型与来源研究”(2015-GH-515);许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汉语方言的让步复句连词”(2015049)。

2015-12-16;

2015-12-30

韩启振(1976-),男,河南省新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H146.3

A

1672-7991(2016)02-0036-06

猜你喜欢
连词方言汉语
你会用连词吗?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