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下药出逃”是对棍棒教育的另类控诉
汪昌莲
因为15岁的儿子小春成绩下滑得太厉害,在靖江打工的曹双平夫妻实在放心不下,这个元旦,他们专程将儿子从老家湖南岳阳接到身边,准备好好教育一番后再把儿子送回去。然而,棍棒教育之下,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春实在受不了,他制订了一个“出逃”计划:1月2日晚,将红糖水里掺入助眠药,骗父母喝下后“出逃”。(现代快报)
毫无疑问,棍棒教育属于一种家庭暴力。然而,据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只有37.5%的被访者认为家长或其他长辈打小孩属于家庭暴力行为。这说明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此语境下,这名15岁的少年用红糖水掺入助眠药的方式逃离父母,是对棍棒教育的一种另类控诉。
“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对于不听话或经常犯错的孩子,许多父母是非打即骂。殊不知,父母打孩子是一种虐待未成年人的行为。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
特别是,棍棒教育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极不尊重,将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也比较强,更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实,家长要采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要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帮助未成年人改掉不良习惯。如果采取打骂等“激进”的管教办法,非但达不到让孩子改掉恶习的目的,反而会对孩子未来的身心、人格、情绪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