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创新与体系支撑

2016-03-15 15:02
关键词:工作模式创新创业大学生

伯 娜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创新与体系支撑

伯娜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亟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研究为重点,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新的体系框架,即:以创新创业兴趣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为轴线,建立包含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评估的教育工作模式,建立包含产学研合作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创业园区示范体系三位一体的制度支撑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模式;体系支撑

创新(innovation)概念最先由经济学家熊彼特阐释,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获得熊彼特租金,在市场中获得主导与垄断地位(Schumpeter,1934、1942)。因此,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与高利润并存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特征,创新是对现实社会资源与技术限制的突破,并追寻市场机会与创造价值,而思想创新在创新创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增大,2014年经济增速已降至7.4%,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增长模式亟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而创新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同时,由于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挡,大学生的供给日益增多(见图),供给侧因素与需求侧因素相互交织,从而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造就业岗位日益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创业大军的基本力量,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包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此,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包容可持续增长,还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但是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却一直处于低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09年、2010年、2011为1%、1.5%、1.6%,2012与2013年为2.0%、2.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呢?据学者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会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1],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为此,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携手推进了“Know About Business (KAB)”的教育工作模式,在全国各高校广泛推广,并取得一定成绩。2008年启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规定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坚持能力为核心,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就业与创业的教育指导服务。因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构建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历经60余年历程,美国学者Myles Mace于1947年在哈佛大学首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业教育管理。自此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2002年,我国的创新创业逐步在各高校展开,虽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这一重要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施永川(2013)重点分析了“Know About Busi⁃ness(KAB)”教育项目,认为其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就业创业技能,增加了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教材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他认为应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程评估、政府支持等方面增强其适应性[3]。李伟铭等(2013)详细梳理了2002-2012年我国创业教育的演化路径,认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于课程设计不合理、创业师资匮乏、教育工作模式缺乏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方面,为此需要从以上四点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樊勇等(2013)实证分析了财政政策激励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分析认为财政激励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5]。孙春玲、赵占博等(2013)重点研究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6]。董云飞、郑丽波(2014)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三方面,此三方面是递增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三变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李远熙(2015)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创业教育的培养范式,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缺乏创业的远大目标与实践能力。因此一方面需要提升其创业创新能力与商业化运作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展开[8]。孙春玲、张梦晓等(201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创新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效能感融入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之中[9]。王冀宁、周雪(2015)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大学生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均衡,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成本的降低、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将使大学生与政府的演化博弈趋向稳定均衡[10]。

综观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缺乏对创新创业兴趣与文化的关注,而且未能形成一以贯之的完整体系。因此,本文在整合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以创新创业兴趣为起点,以创新创业能力为轴线,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和支撑体系的框架。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创新

创新创业的兴趣、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评估是教育工作的完整链条。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形成一条完善的教育工作模式。具体而言,需要重视以下三方面。

(一)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起点,为此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需要注重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和精神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读书会、辩论赛、科技发明比赛、论文交流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还要建立激励兼容的体制机制,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

2.建立创新创业协会。通过创新创业协会的日常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其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才能提供良好机会。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工作的关键

1.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素质教师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教师队伍需要包含理论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理论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传授创新创业的显性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社会实践导师可以广泛聘请社会优秀企业家,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传授创新创业的隐性知识,讲授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高标准教材的引进。规划教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学校与教师需要广泛引进经过市场选择的规划教材。其中,理论教材与创新创业案例教材并重,经济、管理、金融等社会科学与历史、中文等人文科学并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打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

3.高质量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跳出传统课堂教育的窠臼,建立开放、互动式教育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与高标准的教材是互为补充与相辅相成的。具体而言,需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统一;同时教师需要培养大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发言与演讲能力,通过参与式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最后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与社交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三)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是教育工作的保障

1.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其创新创业的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下相统一、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并重,科学定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把创新创业学分机制纳入学位管理体系之中,但是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各学生的性格特点、喜好等自愿选择是否需要选择创新创业课程及把学分纳入整体学分考核之中。

2.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既能提升教师授课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为此需要把教师的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考核机制之中,激励约束教师的工作规范,提升其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建立机制支撑。对于优秀学生给予合理激励,例如奖学金、评优、升学、就业的优先推荐等。

总之,需要通过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的评估考核等方面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模式,培养熊彼特创新型企业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而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人才基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支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创新立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需要创新教育工作模式,还需要一系列的体系来支撑。

(一)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体系重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知识的研究与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市场机会,将会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能力。目前我国的产学研体系注重大学、企业、政府三方的合作,但是对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众多的非政府组织(例如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创业团体、环保组织等)参与了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大学、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的紧密沟通与协作联动,将会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其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因此,我国需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通过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协调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各方资金的支持,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

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并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高度,保持知识的先进性、时代性。其次,国家财政与金融政策应加大对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例如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小额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基础。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其创新创业的意愿,还可以显著提升其创新创业的能力,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创业园区示范体系

大学生创业园区的重要功能在于新企业的创办、人才的培养、知识的研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社会各类型资本的广泛参与,分散风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社会企业家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此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创业园区需要允许风险资本、天使基金、债券基金等资本的广泛参与,共同分散风险,增强其抵御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其次,构建良好的创业园区服务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承担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重要社会责任,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良好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

最后,需要吸引优秀企业家落户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优秀成功的企业家具有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因此,通过其带头示范作用,真正从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积极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随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增多,将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在国内外研究述评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为起点,以创新创业能力为轴线,建立了包涵兴趣—能力—评估培养链条及包含产学研合作体系、财政金融体系、创业园区示范体系的体系支撑的完整框架。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的评估考核机制,同时辅以产学研合作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创业园区示范体系的支撑,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进而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先导、以知识创业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谭力文,曹文祥,宋晟欣.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34-39.

[2]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4):145-151.

[3]施永川.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13(5):214-217.

[4]李伟铭,黎春艳,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5]樊勇,张苏,曾峥.财政政策激励与大学生创业:来自调查的证据[J].财政研究,2013(3):45-49.

[6]孙春玲,赵占博,宋红,张华,钱明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23):126-129.

[7]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159.

[8]李远熙.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78-83.

[9]孙春玲,张梦晓,赵占博,杨强.创新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4):87-90.

[10]王冀宁,周雪.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演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5.

责任编校刘正花

作者简介:伯娜(1978-),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辅导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名师工作室”(Szzgjh1-2-2016-8);淮北师范大学共青团创新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gqt201509zd)

收稿日期:2016-01-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146-04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