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Human Library”发展的现实审视与功能定位

2016-03-15 15:14林增兴
河北科技图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功能

林增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我国“Human Library”发展的现实审视与功能定位

林增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我国“Human Library”本土化的发展时长不到十年,虽然开展活动的机构数量与质量均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资源不足、管控困难、运行不畅等问题。为解决现实困境,开创新型服务,焕发生命力,需要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政策条例、规范“Human Book”身份、建立过程管控机制等措施,保障“Human Library”的规范运行、质量保障、知识传承,体现服务创新等时代功能的切实发挥。

Human Library;现实审视;功能定位

“Human Library”原为“Living Library”,国内首现是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8月22日报道:“匈牙利:活人图书馆受欢迎”,也是国外“Human Library”活动进行六年后的国内第一次关注。两年四个月后,上海交大首次尝试“Human Library”,用15名图情专家作为“Living Books”让读者借阅,涉及医学信息技术、元数据与技术标准、图书馆系统、馆员素养、可视化技术等方面。“Human Library”兴起于国外,原初的宗旨是希望让人们从对话中实现理念与信息的交流,提供非文字的隐性知识和人格互动,以期消解暴力、排除偏见,并协调主客体间的互动以使信息的交流效能最大化。但在上海交大首尝螃蟹四年之后,“Human Library”才在国内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发展,2012年也是机构开创该类活动最多的一年,共有13所机构开展,往后却呈逐年递减的方式,2015年仅有3所机构开展。“Human Library”从喧嚣一时到反应受冷,虽然其文献研究成果以接近150%的速度逐年上升,但实践的活动开展却并不呈现出相应的速度,这一现象要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Human Library”的现实情况,思考其功能定位。

1 “Human Library”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上海交大首开“Human Library”活动至今,“Human Library”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历了八年,八年时间让人们认识了“Human Library”,并接受和研究它,活动的影响也由小变大,关注的人由少变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功能的定位与发挥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Human Library”发展成效

1.1.1机构数量增加,内涵提升

截止到2015年底,国内共有32家机构加入“Human Library”活动俱乐部,推出一系列“Human Library”服务,开展了相应的“Human Book”借阅与阅读活动,分布于15个省市,“Human Library”在不同机构中的开展逐渐成为定期的活动形式。随着相应活动推进,影响的扩大,尤其是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Human Library”活动逐渐从单纯的国外活动模仿到形成本土特色的活动内涵,提升相应服务,扩展受益群体,如江西、福建开始提供相应的科研立项,不仅自身运行机制在不断完善,其内涵发展与理论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发展。

1.1.2多元主体参与,扩大资源范围

“Human Library”多为图书馆主办,从以图书馆专家为“Human Book”开始,渐而转向面向有专业成就、经历丰富、富有学识的学者、成功者,该类资源扮演着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形成了以图书馆为平台,各类“人”为资源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使得图书馆资源不再呈现传统的图书馆“藏——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典藏与使用模式,图书馆与馆外人员合作日渐紧密。有了“Human Book”平台,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资源也能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吸引力,扩大了图书馆的资源范围,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1.1.3形成资源一体化,提供多维服务

“Human Library”的出现使得图书馆从资源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能够提“人”的服务,形成能够提供人类文化成果、资讯时代的海量信息乃至人文素养隐性知识传承的一体化资源,并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多维服务。读者可以以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使用资源,在资源使用过程中不仅仅限制于“Human Book”的显性知识,而是从其整体性,从个人心理内在所表现出来的沟通过程中享受“Human Book”所带来的隐性知识和人文感染[1]。

1.2“Human Library”存在的问题

“Human Library”经过不到十年的本土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应有的功能并未发挥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精而不泛,运行上有失顺畅

一方面,相较于国外“Human Library”举办形式,国内“Human Book”主要面向社会上层征集,包括领导官员、成功人士、主流群体,走的是“精英路线”。但愿意成为“Human Book”的精英人员数量少,且可支配时间少,使得图书馆平台可使用的“Human Book”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范围的扩展,也与国外“Human Book”资源形式相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调度组织,“Human Library”作为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其相对独立的组织地位也未能形成,观望、试探和摇摆态度对这一服务能否成为图书馆常规性服务之一存在质疑,大多数服务的开展还依附于图书馆临时性的工作安排,图书馆内未能形成独立的组织架构,工作安排也是图书馆员的兼职活动,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活动的统筹开展,缺乏统一的调度组织,结构松散,对“Human Library”的持续力、生命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相应制度的缺失更使得“Human Library”运行缺乏顶层设计,再加上对“Human Book”使用的经费问题,使其在开展过程中顾虑重重,运行困难。同时还存在运行失真的问题,国内追求的精英人士、成功人士作为“Human Book”的问题,以及对于过程的严密管控,要求的主流思想意识,使得运行过程中“Human Book”不能畅所欲言,做不到无阻碍发挥,真正提供自己的见识、思想、思维,未能与读者产生真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而有沦落为讲座、经验介绍、思想汇报的传统窠臼趋向[2]。

1.2.2强调奉献,利益协调上未有吸引力

首先是过于强调奉献和义务模式,多家机构开展的“Human Library”活动对“Human Book”的使用以义务、奉献的模式进行,这将导致“Human Book”对该项活动不再产生参与的欲望以及持续的参与热情。利益诉求虽然有悖于“Human Library”创始的初衷,但完全以奉献为纽带的连接未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不仅不符合劳动法,也未能体现人文知识的价值。因此在机制构建和活动推广的过程,进一步考虑兼顾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

1.2.3功能定位多样,落实上虚实结合

首先,现有的“Human Library”受到眼球效应的影响,追求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兴趣、吸引更多读者到馆为目的,并给人一种图书馆开始提供新型服务的错觉,而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表面热闹,实则读者与“Human Book”未能深入沟通的局面。虽然功能定位上有信息服务、人文服务、隐性知识传承、多学科交融学习等,选题多样,但在落实上华而不实,注重宣传而忽视深度,注重开展过程而忽视成效验证,虽说增加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升了读者关注度,但同时也未能充分的发挥出“Human Library”这个优化组合的良好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

其次是运行的表面性。目前开展“Human Library”的机构数量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真正进行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并不多,能够接受思想怪异的人、非主流意识的行为,达到消解偏见、缓解暴力,使得让阴暗角落的人能有勇气面向大众,也能让人能够尊重与自己对立、反面思想的人的存在。这样的深层次的目标只有极少的机构敢于尝试,“Human Library”所要解决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实践中还有待更加深入[3]。

2 “Human Library”的现实功能定位

功能即事物所能发挥的作用、效果。“Human Library”的功能是指以图书馆为平台,“Human Book”与读者的互动中所呈现出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资讯体系的不断完善,“Human Library”作为一种联络资源与人性,以人为媒介的跨学科、跨领域组织,在新形势下对于扩展图书馆服务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与内涵,其学科交流、资源整合、读者服务、机制体制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积累等功能越发凸显,互益性知识传承作用越发重要。

2.1读者服务功能

从“Human Library”是基于图书馆平台的角度看,其作为“以人为书”的联络,其本质只能依然是以为读者提升知识技能产物为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不仅是提供知识传授服务,不是简单的召集某本图书的作者介绍他的创作经验和历程,而是全方位的满足读者的知识诉求,解答包括但不限于书本的基于个体经验的全面知识,立足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厘清本质需求,服务读者,是“Human Library”活动开展的首要功能。

2.2促进学科交融,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功能

“Human Library”以真人为图书的资源聚集的方式,基于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使用平台,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使得“Human Book”之间也有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打破规制,取长补短,实现各方资源整合共享、人员互动,促进发展。

2.3机制体制创新功能

从“Human Library”的服务性角度看,其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载体,已逐渐向读者揭开他的神秘面纱。从目前来讲,“Human Library”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外部的问题。“Human Library”是应图书馆服务升级的需求而生,是突破传统服务形式的产物,变单一的“藏——用”、“借——还”模式为更加灵活化、生动化的多层次、多样性、丰富性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个人的参与,通过向不同的人才借力而形成合力。“Human Library”是在图书馆的框架下,通过组织的力度,联络各类点状分布的个体为网状分布,化个体行为为规范性的组织行为,变无规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规则行为,以此在提供一些依托传统资源和非生命体文献所不能达到的思想交融、人性影响,使得图书馆依托所在环境,与杰出个体能够在更大的空间或范围内进行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整合[4]。“Human Library”的组建形式也应多元化,改变单一结构,整合松散个体,成立以图书馆为平台的人力资源库,在征得“Human Book”的允可情况下的各馆资源共享库,形成项目载体、协议为证的紧密合作组织,促进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2.4信息技术技能积累功能

“Human Library”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积累,提高图书馆多层次性的读者服务质量[5]。“Human Library”使得具有独特思想和行为,未能有文献著作的人员从默默无闻的边缘走向被人关注的焦点核心,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接受别人的审判,改变图书馆传统的资源保管与使用形式,深化了服务内容,丰富了服务层次,提升了服务品质。

3 保障“Human Library”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Human Library”功能的发挥及效果,离不开内外部的相关措施给予保障。图书馆上级主管机构出台政策条例能够给“Human Library”功能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而图书馆自身对“Human Library”的建设能够使该项目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1规范制度化建设,促进服务运行规范

为促进“Human Library”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转环境,需要进行规范的制度化建设,并给予专门款项支持,保障“Human Library”功能的发挥。

制度化建设是针对“Human Library”的政策条例,由于“Human Library”的人员包括但又不仅仅限于图书馆内的专家、学者,还囊括了图书馆外的不同人员。一方面,由图书馆设计相应的管理政策已不能满足需求,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相应专项政策能更好地规范相应的行为,指导发展的方向。制定好制度,给予“Human Library”的服务认可,规范图书馆、“Human Book”、读者等成员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的权责,使之形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另一方面,图书馆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能够带动“Human Library”发展步伐,使该项服务形成集人员收罗、编目加工、上架排序、借读使用为良性循环的服务模式,并能够实现多馆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的局面。

专门款项支持是专门用于“Human Library”活动的机构经费投入,能够促进活动的常态化运转。首先,图书馆所在单位上级完善财政支持政策,规定享有的款项使用,图书馆也在相应的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化的款项使用方式,促进“Human Library”服务的运行。其次需要适当加大投入,用于相应的平台建设、人员聘请、活动经费,促进“Human Library”在人员、场地、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充分发挥。

3.2摆正身份地位,促进内外服务意识

“Human Library”功能能否发挥到位,这和图书馆对其认识、定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决定于“Human Book”的主体性发挥。首先要转变思维,明确“Human Library”的服务性功能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诉求。其次是要突出重点,“Human Library”的平衡性、交互促进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保障。要形成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健全“Human Book”入选、管理、使用的规则,完善内部考核、奖励、淘汰等制度;形成沟通交流的平台,维护实时传递信息的图书馆门户网站,并办好通讯、简报等,实现资讯信息传递。再次,在各馆之间考虑设立一体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开展“Human Book”人员资源库、考核测评系统、读者反馈系统等,促进不同层级间的馆际合作,通过充分协商与科学抉择,以学科性、专业性、特殊性为要求,实现人员共享、评测互认,保障“Human Book”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

3.3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提升运转质量

良好的监控机制有助于相应活动的常态化运行。首先,重视服务质量监控,建立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价机制和条理清晰的指标体系。在图书馆内部建立针对“Human Book”的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的考察“Human Book”的服务情况、借阅效果,促进图书馆与“人书”个人发现优势,找到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功能。其次,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参与主体的合作积极性,并激发参与人员的活力,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需要专款资金的支持。而在资源共享方面,在馆际之间以图书馆学会为中介,制定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依照不同的方式协调人员权益界定、成本管理、共同的评价反馈等问题,以寻求馆际之间优质资源的优化使用。

4 结语

总之,“Human Library”的发展不仅只是考虑到读者的满意度的因素,更需要考虑的是“人书”的利益诉求。图书馆在做大做好“Human Library”服务,深化其内涵建设的目标要求下努力解决现实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是对这一新生服务模式的推动与创新,也是对图书馆在新世纪的发展背景下服务力提升的创新。保障“Human Library”应用功能发挥,规范化运行和创新型运转,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增加图书馆吸引力,改善读者阅读体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唐野琛.我国真人图书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45-48,52.

[2]程水英.真人图书馆发展过程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1,(9):53-54,21.

[3]张真一.真人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4,(4):132-135.

[4]周天旻.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融合与创新发展[C].//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210-212.

[5]周淑英,方芳.高校图书馆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2,25(3):35-37.

G252

A

2016-06-05责任编辑:刘丽斌)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