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俊 杰
(台湾大学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 台北 10617)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日文版序
黄 俊 杰
(台湾大学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 台北 10617)
大约三十多年前,我曾在东京观光数日,当地友人招待我去观赏日本传统的歌舞伎,记得剧目是“将军江户を去る”,描写德川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1837—1913)在1868年鸟羽伏见之战战败后,决定离开江户前夕的心情,饰演将军的演员惟妙惟肖地诠释将军在深夜孤灯之下,内心痛苦挣扎,他以颤抖的手翻阅诵读的古典正是《论语》。戏剧那一幕使我印象深刻,三十多年后至今思之犹历历在目。
那一次观赏歌舞伎的经验,使我对《论语》在日本这个课题产生兴趣。虽然戏剧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我当时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将军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所重温的是《论语》而不是《孟子》?为什么不是《六祖坛经》或是《华严经》?数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现在出版的这部《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的日本语译本,是我探索这个问题的初步成果,谨以至诚虔敬之心,敬呈于广大的日本读者之前,在日本语版出版前夕,我想将德川日本儒者解读《论语》的特色,放在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中,再做一些粗浅的思考,以就教于日本语读者。
自从17世纪古义学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推崇《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以来,《论语》这部经典在日本社会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被数百年来日本知识分子所阅读,对日本社会也发挥深刻的影响,所以,日本有一句谚语说:“论语读みの论语知らず”,意在提醒读《论语》的人,《论语》这部经典贵在实践而不尚空谈,以“实学”为其根本精神。
德川时代三百年间的日本知识分子,正是在日本实学的思想脉络中解读《论语》的涵义。仁斋所说:“以实语明实理”,*伊藤仁斋:《同志会笔记》,《古学先生诗文集》卷5:《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1册。东京:株式会社ぺりかん社,1985年,第11页。固然是德川日本“实学”的精神,涩泽荣一(1840—1931)在《论语と算盘》*涩泽荣一:《论语と算盘》,东京:国书刊行会,1985年,第151页。中说:“修养は理论ではない”,更是20世纪日本实学精神的最佳批注。在日本实学思想背景之中,日本知识分子的《论语》解释,特重《论语》中的人伦日用的日常性,而相对忽视其高明博厚的超越性。
德川日本论语学所展现的实学精神,其实与日本的《论语》解读者的社会身份与角色有其密切的关系。正如渡边浩所指出,儒家价值的传承者在中国是“士大夫”;在德川时代(1600—1868)的日本被称为“儒者”,是指传授儒家知识的一般知识分子;在朝鲜时代(1392—1910)的朝鲜,则是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两班”,他们在中、日、韩三地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力都不一样。*渡边浩:《儒者·读书人·两班──儒学的“教养人”の存在形态》,收入渡边浩:《东アジアの王权と思想》,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115—141页。德川日本的“儒者”是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不能像中国的儒者一样地通过科举考试制度,而成为帝国权力的执行者;他们也不能像朝鲜的知识分子一样地,经由研读几乎具有国教地位的儒学经典而跻身进入“两班”贵族阶级,所以,德川儒者是在一个与权力脱钩的社会空间,如20世纪法国哲学家梅洛庞帝(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所谓的“存在结构”(existential structure)*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by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之中,阅读并解释《论语》,因此,他们虽然在中年以前多半深深地浸润在朱子学的解释典范(paradigm)之中,但是,他们可以跳脱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朱熹(1130—1200)《四书章句集注》的权力网络的束缚,而且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与其他各类汉籍经由唐船而同时进入德川日本,日本的《论语》解读者并不是将朱熹的《四书》解释体系,当作是唯一、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而阅读。
相对于德川日本的《论语》解读者所拥有的自由空间而言,中国儒者在专制王权的权力结构之中阅读《论语》,所以,中国儒者对于孔子思想的论述常常不能免于权力的大巨灵(“Leviathan”)的干扰,他们解释《论语》所提出的各种如同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谓的话语形构(discursive formation),深深地被权力所渗透,而且互相进行内部的权力斗争。*Michel Foucault,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举例言之,《论语·雍也·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其中“南面”一语,是一个极具指标意义的名词。中国古代各级统治者临民时面南而坐,因为古代中国建筑坐北朝南,各级长官接见部属必然朝南而坐,所以,“南面”一词在古代中国既可指天子、诸侯,亦可指卿大夫,甚至可指基层乡、邑之地方长官。西汉(206BCE-8CE)末年,刘向(子政,77-6BCE)《说苑·修文篇》说:“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刘向:《说苑》,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子部》卷1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景印刊本,第92页。但是到了东汉(25—220),包咸(子良,6BCE-65CE)解释“南面”就说:“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可使治国政也。”*程树德:《论语集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2页。郑玄(康成,127—200)注云:“言任诸侯之治。”*《论语集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2页。魏(220—265)何晏(平叔,?—245)及宋人邢昺(叔明,932—1010)均以诸侯解“南面”,*何晏:《论语集解》,收入《四部丛刊·三编》卷3,《雍也第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1页,下半页;何晏[注],刑昺[疏]:《论语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年景印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刊本,第51页,上半页。从历代中国儒者对孔子所说“南面”一词的解释之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的《论语》解释者,深深地受到来自王权的压力。
正是在德川日本的历史背景之中,日本儒者相对于中国与朝鲜儒者而言,拥有更大的空间跳脱宋儒注释的系缚,直接回到先秦孔门师生对话的现场,参与孔门师生的对话,此所以伊藤仁斋强调“予尝教学者,以熟读精思语孟二书,使圣人之意思语脉,能了然于心目间焉。”*伊藤仁斋:《语孟字义》,卷之上,收入《伊藤仁斋·伊藤东涯》(日本思想大系33),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114页。又说:“苟集注章句既通之后,悉弃去脚注,特就正文,熟读详味,优游佩服,则其于孔孟之本旨,犹大寐之顿寤,自了然于心目之间矣”。*伊藤仁斋:《童子问》,收入《近世思想家文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97),东京:岩波书店,1978年,第203页。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18世纪近世日本的市井儒者中井履轩(1732—1817),才能以作为“私人”的儒者知识人立场,对朱熹的集注,施以逐条的批判。*参考子安宣邦:《江户思想史讲义》,东京:岩波书店,1998年,第七章《近世儒者知识人の存在と知の位相》,第209—242页。
我近来阅读朝鲜时代的《朝鲜王朝实录》,深深感到《论语》这部经典在德川日本与朝鲜时代的朝鲜,确实是在不同的脉络与语境之中被解读。《论语》在朝鲜宫廷政治中深具影响力。朝鲜君臣在政治脉络中解读《论语》,并从《论语》中提出对当代政治的主张,使《论语》的解读不再仅是一种概念游戏(intellectual game),而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正是朝鲜“实学”精神的表现。朝鲜君臣所采取的“诠释即运用”的读经方法,将“诠释本文”(interpreting a text)与“使用本文”(using a text)合而为一,*参考Umberto Eco, et al.,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使《论语》在朝鲜宫廷政治中发挥了“导引性”(orientative)与“评价性”(evaluative)等两种政治作用,使《论语》不再是束诸高阁的高文典册,而成为指引现实政治走向的福音书。朝鲜君臣讨论《论语》时,不仅解读《论语》书中的“言内之意”(locutionary intention),更特别着力阐发《论语》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intention)与“言后之意”(perlocutionary intention)。*参考John R. Searle, “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 in K. Gunderson, ed., Language, Mind, and Knowledge,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344-369.朝鲜时代的《论语》解释史,有待于我们未来深入的研究。
相对于《论语》在朝鲜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而成为政治派系权力斗争的杀戮战场(Armageddon)的状况,《论语》在德川日本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思想资源,家家可以亲近,人人可以携孔子之手,与孔子偕行,与孔子如家人一般亲切对话。今日我们从林泰辅(1854—1922)为祝贺涩泽荣一七十七寿庆所编撰的《论语年谱》,*林泰辅:《论语年谱》,东京:龙门社,1916年。就可以感受到《论语》对于日本知识界与一般大众的亲近性。到了19世纪日本社会经历所谓“教育爆发”以后,藩校数量扩大,民众教化活动活泼化,私塾遽增并趋于多样化,*参考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の研究》,东京:思文阁,1992年,第Ⅴ页。许多私塾的民间学者也提出各种对《论语》的解释,这些民间学者解释《论语》的抄本,仍收藏在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的“青渊文库”之中,今日我们摩挲这些手抄本,犹能感受当年日本民间知识人对《论语》的热情。日本民间学者经由重新解释《论语》,而回到他们心目中既遥远而又亲近、既陌生但却熟悉的孔子思想世界,也回到东亚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原乡,而也疗愈他们文化的“乡愁”!
我在本书探讨德川日本儒者对《论语》的解释,特别将德川日本论语学,置于东亚儒学的广袤视野中加以比较,并衡定其特质与价值。我所谓“东亚儒学”并不是日本语所谓“一国史”(いっこくし)框架下的中、日、韩各国儒学的机械式拼图,而是在宏观的视野中,分析作为东亚文化的公分母的儒家传统在中、日、韩各国所展现的共性与殊性,既观其同,又析其异。所谓“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以及历史变迁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所以,“东亚儒学”是一个深具多样性的伟大精神传统,它的关键词(key word)是“之中”而不是“之上”,是“多元”而不是“一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工藤卓司教授,此书原由他人译过,但因故放弃,工藤教授以二年之力毕其译事,至为辛劳。谨申深切之谢意。*《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日译本由工藤卓司教授译为日文,2014年由东京株式会社ぺりかん社出版。
(责任编辑:董灏智)
2016-08-01
黄俊杰(1946-),男,台湾高雄县人,台湾大学讲座教授;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A
1674-6201(2016)03-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