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秦刚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因此,只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坚持和发展;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富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和解答人类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与时俱进的要求,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时代、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脱离实践的书斋式的学问,而是立足实践、解答时代课题的科学理论。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它所探索解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消除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新的阶级对立,实现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认识,源于他们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考察。他们认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前提。“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学说,也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顺应了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视野。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也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群体:一个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资本群体,一个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劳动群体。所谓资本群体,“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所谓劳动群体,“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2]400有了这样的阶级群体的对立,社会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冲突。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争取自身的解放,也展开了新的斗争,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使劳动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人,便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新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时代的需要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新的社会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离开了时代的需要,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了科学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也不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持久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条件的变化,不断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比如,1888年,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等一些历史学家对原始氏族社会的考证,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作了补充说明,强调“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2]400。再如,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强调工人阶级要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后来,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有了合法斗争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也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在美国、英国包括荷兰这样一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3]。恩格斯晚年对合法的议会斗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合法的议会斗争尤其是利用普选权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来说,是“一件新的武器”,是“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4]388,3901895年,恩格斯在反思他和马克思对1848年欧洲革命所持有的看法时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4]382“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4]382另外,恩格斯也谈到,马克思对科学上的每一项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他还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4]234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学说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也从不避讳自己的观点中有过时、不够准确的地方。他们一直认为,无论怎样,人们都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时代所给予的限制,人们只能在自己的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了什么程度,人们的认识就达到什么程度。因此,他们才要求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对于他们提出的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76。恩格斯特别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664他同时也告诫人们,如果认为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那将是一种误解。
从《共产党宣言》问世算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在西方传播,影响着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东方,并形成新的形态,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品质的彰显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想指导。也就是说,只有依据新的实践问题和实践要求,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5]毛泽东对此更是有深刻的认识,他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6]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因面临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然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和薄弱环节。列宁依据新的时代条件,结合俄国实际,解答了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尤其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出的深刻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正是有了这样的与时俱进,才有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东方国家的推进和展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又面临在俄国这种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他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他的探索给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结合新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士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考虑中国的命运,提出中国的出路只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又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这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与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方面所形成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及其系统论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的相继胜利和实践拓展,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伟大力量,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理论发展也必然会跃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相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最鲜明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等内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思想根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必须始终坚守的一个政治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答新的问题。这种坚持本身就包含着发展。就此而言,与时俱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认识和解答现实问题。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去裁剪现实生活,生搬硬套,致使思想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束缚人们的手脚。教条主义往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作歪曲的理解。从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似乎仍然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这种表象的背后,却是马克思主义走向枯萎的开始。这不仅危害社会主义事业,也危害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和命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多次吃过教条主义的苦头,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有助于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这种否定最早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敌对势力,这不足为奇,是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使然。但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党内部也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尤其是当社会发展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历史关头,或是当世界局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或是当社会主义实践出现重大挫折,就会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有时,教条主义的盛行或破产也容易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的产生。虽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突出的一点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实际上,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说,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坚持和运用的问题。这些内容绝不会因为几个政党没有坚持好、运用好或被抛弃,就失去其科学价值和真理性。至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所处时代就某个国家、某个实际问题提出的个别看法、个别结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失去了有效性,这原本就是正常的现象。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在近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以早期的个别看法、个别结论与现实生活无法对接就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反映出其严谨的逻辑力量。离开时代要求,离开实际问题的解决,空泛地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把马克思主义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7]把已有的理论运用到新的实践中,会使已有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就会使已有的理论得到更大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实现,这种情况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即使是在原来拥有很高生产力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恐怕也会有许多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显然更加复杂。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不能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这样说过,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体现和实际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7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74.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编辑:李成旺)
秦刚,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