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杜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移动终端的传播特点及发展前景
刘敬杜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移动终端或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终端设备。广义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车载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与移动设备相关的专业智能终端。移动化便捷、智能化呈现、个性化表达、娱乐化倾向、整合性效果是移动终端的传播特性。移动终端的发展前景:云互动助推离散注意力经济,人机交互引发融媒体创意思潮,大数据引领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移动终端催生细分行业小而美。未来各种媒介形式将互相融合渗透,其产品最终会以一个更加移动的便捷的终端形式传达出来。
移动终端;手机媒体;传播特性;大数据
关于移动终端的含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代表性的观点。技术层面的定义有:移动终端是指能够执行与无线接口上的传输有关的所有功能的终端装置[1]。内容层面的定义,最权威者当属第五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对第五媒体的定义:第五媒体即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资讯内容的媒体形式,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手机电视、手机社会网络、手机微博、电子阅读、二维码等[2]。研究以上定义可发现,第五媒体定义的种属就是移动终端,其包含了多种承载形式,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手机媒体。
宏观上来讲,移动终端领域属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研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也是与大众传媒和信息服务行业密切相关的部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而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电脑。”[3]仔细推敲此定义不难看出,它将移动互联网所涵盖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就是移动终端。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移动终端或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终端设备。广义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车载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与移动设备相关的专业智能终端。
从上述含义可看出,看似边界日益模糊的移动终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其他新型专业终端。其中手机媒体应用范围现阶段依然最广,类似于皇帝的角色,显赫一时,大权在握,是移动终端发展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平板电脑在一些企业场景和业务模式中不断替代传统电脑和手机,类似于皇太子的角色,发挥主力作用,并且迅速崛起。而其他新型专业终端,比如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凭借其足够高的科技优势,日益渗透到当前的移动通信市场中,类似于大将军的角色,派系众多,手握重兵,日益挑战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权威地位。
(一)移动化便捷
移动终端最大的特点便是其无线移动而带来的各种便捷。以手机为例,原本作为移动通讯工具而出现的手机,如今成了集文本、声音、影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随时、随地、随身、随手”这八个字将手机的特性生动地展示出来。手机体积小、重量轻,可随时随地随身携带;没有人会把一堆报纸装在口袋里,可手机却是口袋里的百变精灵,也因此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其操作简单,只需随手一按,连那些不会使用电脑的小学生和老年人也都可以掌握。随着WIFI的兴起,移动终端在接入互联网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也有着很大的便捷性。
(二)智能化呈现
移动终端的第二个特点为智能化。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他专业新型终端也大多是以智能见长。手机媒体从最开始的“大哥大”到现在的能够带在手腕上的Apple Watch,终端的功能和外观更加智能人性化。而平板电脑也毫不逊色,Ipad设计的最初构想是为了实现屏幕体验和便携之间的平衡,其可以实现各种应用功能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的火热让移动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移动解决方案公司Solstice Mobile营销副总裁Andrew Whiting曾表示,十分期待Apple Watch,他也相信Apple Watch会让可穿戴设备变得不一样。为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后台创建服务平台的Kinvey 的CEO Sravish Sridhar表示,无缝跨平台将会是下一代APP的标配。从可穿戴设备、手机、平板到PC端,APP将会提供跨越各种设备的体验,未来的各种移动终端将同机器人一样,为用户提供各种高端智能服务。
(三)个性化表达
谈到媒介,不能不提到以“媒介即讯息”而闻名世界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比如印刷媒介就是视觉的延伸。”[4]所以,电子媒介出现以前的媒介都是延伸人类的一部分感官,并没有彻底地完成对人体的延伸,比如只有当个人接触报纸、电视时,信息延伸才有可能;一旦接触中止,信息空间的对接立刻中断。换句话说,传统媒介对人自身的视听范围的限制使之对人体的延伸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而手机却凭着人机合一的特性轻而易举地克服了这些缺陷。
移动终端能够最大程度上延伸个人的信息空间。保罗·莱文森曾在其著作《手机》中对新媒体的人性化特点做了比较乐观的分析:“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体,即使是最最神气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唯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5]手机媒体是真正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贴身媒体”“影子媒体”,如影随形并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身边的一切。他还提出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移动终端真正地弥合了传统媒体的缺陷,趋向于完美的人性化需求。人性都是懒的,你能让我少一步,我就更愿意用这个产品,比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已经做到极其简单。在内容传播层面,移动终端更加强调个性化和用户参与等彰显人性化的指标。
(四)娱乐化倾向
手机短信最开始除满足信息交流外,最多的就是幽默搞笑类的短信,而手机音乐和手机游戏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也越来越获得青睐。其他移动终端的大部分应用程序和软件都是偏向于娱乐化的。现代人的生活往往忙碌而乏味,科技的发展在带给我们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带来了钢筋水泥式的结构,人们倾向于能一边工作,一边娱乐,手机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抨击消费科技时说:“我们把科技当玩具玩。”这从某个侧面折射出了人们的一种消费心理,追求娱乐化的倾向。现在无论哪款手机都有游戏功能。可以说,是大众媒体在引导着消费的娱乐化倾向,大众传媒要赚取利润就必须吸引受众,而最容易吸引受众的就是即时性、流动性强的流行文化,即娱乐文化。
(五)整合性效果
实际上,移动终端不仅延伸了个人的信息空间,还将其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信息空间上,在各类媒体的相互融合中起到一个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使个人借助移动终端与传统媒体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手机迅速演化为独立的新兴媒体终端,在未来的发展中融合和竞争同在,融合则是主要方面。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说:“手机媒体、新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6]“三屏合一”等业务的提出,正是印证了移动终端利用自身优势带动传统媒体协同发展的趋势,届时移动终端媒体会真正成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彻底延伸和信息终端。移动终端借用传统媒介的内容,而传统媒介也利用移动终端的特性推广自己,未来各种大众传播方式将会互相融合和渗透,其产品最终会以一个更加移动的便捷的终端形式传达出来。
(一)云互动助推离散注意力经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购物,是即时性的。如果说媒体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而现在的移动终端则由于传播的碎片化和语境的割裂化成为了一种离散注意力经济。消费者时刻在购物,利用等地铁、坐公交的分散时间来刷微博微信等。难怪有人慨叹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大多是抱着手机的“行尸走肉”,充分反应了媒体发展的人机交互的永远在线和云互动情形。商家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工具箱和各种应用越来越丰富,二维码、微信、各种APP等都能让消费者得到最佳的购物体验。基于评论和分享的社区型购物网站也得到了人们的追评,电影消费方面,支持弹幕的电影播放平台也越来越多。
(二)人机交互引发融媒体创意思潮
移动终端和使用者的交互性,引发了很多的融媒体创意思潮。第一,在购物体验方面的创意。阿迪达斯德国方面有一个互动性购物窗口,体验真实,假设你想购买某种产品,不用去实体店,简单操作即可在此窗口进行试穿,高度仿真,觉得不错就可以购买。第二,移动终端支付上的创新。现在的支付宝都有扫码付款的功能,很多大型商场也都允许微信支付。例如,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Pay的功能,三星也推出了Samsung Pay。第三,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思潮。当下的VR即虚拟现实和无人机,还有其他发展日趋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终端结合,将有更多的发展前景。
(三)大数据引领电子商务精准营销
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超量、高速、多样性和价值[7]。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终端上的精准用户服务更加精确,且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所喜欢的移动终端访问、浏览、发布、分享相关信息,个性化的表达,形成知识社群和服务社区。微博和微信上的各种公众号的崛起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移动终端和大数据互为因果,推动着彼此的演进历程,其影响力将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设想,未来移动智能终端的外观将丰富多样。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是机器人,其能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日期提醒服务、图像语音识别服务、定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而这种机器人电话,目前在日本已经开始销售了。Forrester刚刚发布预测,2018年移动终端交易额将达到2930亿美元,占在线交易的54%。平板电脑的交易额2190亿美元,手机移动端交易额740亿美元[8]。 显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生的销售将对电子商务产生深远影响。
(四)移动终端催生细分行业小而美
移动终端与自媒体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自媒体时代,用户体验至上,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因此而进入一个分众化甚至是微众化的传播时代。任何一类人通过互联网聚集起来的力量都是十分强大的,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专门做萌宠类的自媒体,甚至有专门教人做好一道菜的自媒体联盟;再比如罗辑思维这样的知识型社群等。也可以开发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上的APP,收集用户数据,专门为一类人提供财经或医疗等某种专业性服务。细分人群,把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这样的行业细分虽然小却能够引领整个媒体变革的探索。未来移动终端所导致的细分行业小而美,前景广阔。
[1]罗青,马为公.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5.
[2]第五媒体研究中心.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R].2010.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 2011.
[4](加)麦克卢汉(Mcluhan,E.),(加)秦格龙(Zingrone,F.).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5]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5.
[6]孙正一,柳婷婷.2005:中国新闻业回望之第4季度[EB/ 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3993457.html.
[7]陈博,顾霞.移动终端HTML5Web应用技术与标准[J].电信网技术,2012,35(5):5-9.
[8]2018年移动终端交易额将占电商交易54%[EB/OL].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6-07-15
刘敬,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媒体传播、广告;杜洁,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编辑出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