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 刘 刚 冯伟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新时期贵州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李杨刘刚冯伟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对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典型内陆山区省份来说,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展开放型经济。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由于基础相对较弱、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依然靠后。在全球价值链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构建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等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时期贵州的对外开放要充分发挥贯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作用,通过搭建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最终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
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
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发挥开放的带动作用,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贵州对外贸易发展成绩显著,但发展水平仍总体偏低
贵州货物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规模相对较小。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贵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1年的317.2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61.22亿元,但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贸易。2011-2015年贵州货物贸易出口额由193.69亿元增加到618.56亿元,同期进口额则由123.52亿元增加到142.66亿元,2015年货物贸易进口额仅占进出口总额的18.74%。2015年,贵州货物进出口额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25%,远低于贵州GDP占全国GDP比重的1.46%。
贵州对外贸易结构呈优化趋势,但依然不甚合理。一方面,贵州省货物进出口仍主要倚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部门,行业结构层次较低。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和化工产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矿产品居于首位。另一方面,贵州省贸易对象虽然呈现更加多元化趋势,但仍相对集中。根据贵阳海关的统计数据,在2014年贵州195个出口伙伴中,对按出口额排名前16位的出口对象共出口77.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2.9%;在72个进口伙伴中,对按进口额排名前8位的进口对象共进口13.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8.1%。
(二)利用外资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贵州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利用外资水平取得较大进展。根据贵州省商务厅的数据,2011年贵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6.73亿美元,2015年增加到25.24亿美元,整个“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29亿美元,2010-2014年贵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9.96亿美元。但横向比较看,贵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周边省市差距明显。根据各省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年贵州实际利用外资15.14亿美元,而周边的四川、重庆和云南分别为100.35亿美元、105.33亿美元和25.15亿美元,从而造成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加工贸易的后续支撑力不足。贵州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仅1.81亿美元,较2011年减少16.19%;其中出口额0.89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34.94%。
贵州实际利用外资结构逐步优化,但依然相对集中。第一,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但产业分布不平衡。根据贵州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2014年贵州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6.04亿美元,年均增长达48.83%,但占比仅为28.63%。外资利用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低的资源初加工型制造业,传统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利用外资比重分别高达17.02%和15.20%,服务业外资则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率达44.34%,金融业、信息传输、科学研究、计算机服务、文化娱乐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利用外资占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仅为8.72%。第二,实际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和各开发区。根据贵州省商务厅的数据,2011-2014年贵阳市实际利用外资21.47亿美元,占全省比例高达41.68%。2014年各开发区共引进外资1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6.9%。第三,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香港地区。2010-2014年贵州利用港资金额由1.82亿美元增至15.52亿美元,年均增长70.89%,五年内共达37.1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24%。
(三)走出去效果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贵州走出去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贵州还没有对外投资,2013年增至1.73亿美元,但在2014年又降至10037万美元。贵州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贵州共有对外投资备案企业61家,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六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以及矿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超过5.8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累计协议投资额的70%。由于贵州企业竞争力水平较低,走出去总量规模仍然较小,2014年对外投资额仅占全国1160亿美元的0.087%。2014年贵州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50129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项目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但仅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424亿美元的0.35%。
(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比较优势未能完全释放
2001年以来,虽然贵州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基础弱、起点低,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贵州在全国的排名都靠后。根据各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5年贵州GDP为10502.56亿元,仅相当于广东的14.42%、江苏的14.99%、山东的16.67%。2010-2015年,贵州省人均GDP分别为13119元、16413元、19710元、23151元、26393元和29847元,但也仅是全国的一半左右。同时,贵州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农业发展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工业发展主要依赖能源资源的初级开发,产业链条短、综合能耗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比例不到1%;服务业发展以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小,生活性服务业中的旅游、餐饮占比过大。
实际上,贵州的落后是暂时的落后、相对的落后,贵州的贫困是富有中的贫困,这是因为贵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磷、铝土矿、汞、锑等矿产资源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水电能源十分丰富,排全国第六位,具备大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但由于未能发挥比较优势,对资源的利用主要以简单开采利用为主,相关产业链较短、规模较小,产业聚集效应相对低下,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相对长期将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公共产品领域,对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视相对不足,导致贵州无法形成内在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造成产业间关联效应缺失、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未能形成产业集群,进而陷入吸纳资金能力不强的恶性循环。
(二)开放型经济平台和通道的建设与整合利用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地的主流选择。[1]“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腾飞,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个平台。贵州经济发展落后,外贸发展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对外开放平台不够和平台整合不力。[2]贵州我国唯一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省份,先天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开放的难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开放意识、开放基础薄弱,造成开放平台和通道的建设、整合和利用不足。截至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了14种重点国家级经济区域,包括国家级经济特区、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贵州则只有贵安新区(2012年)、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贵阳综合保税区(2013年)、贵安综合保税区(2015)等6个国家级区域。而同期新疆陕西、四川、甘肃、广西的国家级区域数量分别为15个、14个、14个、9个和8个,贵州的数量明显偏少。而且这些国家级经济区域中,明确具有开放功能的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安综合保税区只在近几年建立,短期内未能充分将这些国家级区域与省市级区域进行整合利用,以最大程度发挥其在促发展、促开放等方面的作用。
(三)开放型经济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首先,贵州地处我国腹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本较高。一方面,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先天的物流成本劣势。另一方面,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条件方面,贵州只有贵阳总关和遵义分关两个海关机构,货物报关出关难度较大,无形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成本;虽然各市州均设立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分支服务机构,但由于设备缺乏,很多检验检疫工作仍需到贵阳完成,为外贸企业增加了诸多不便。
其次,由于长期处于“欠开放”状态,开放型服务意识相对不足。一方面,开放型人才匮乏,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企业人员,对开放型经济以及开放的重要性理解不足,这不仅制约了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也影响到政府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人才和相应的服务意识,再加上资金短缺,贵州的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建设落后,也增加了发展对外贸易的难度,提高了企业的成本,进而制约了贵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价值链发展有助于贵州产业转型与升级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已经成为诸多行业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全球价值链也为贵州嵌入价值创造环节,提高生产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重要机遇。对于资源富集的贵州来说,在全球价值链引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技术优势,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改变资源依赖的发展特征,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构建有助于推动贵州开放平台建设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步伐。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经贸关系安排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盟是贵州第一大出口市场,澳大利亚是贵州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瑞士与贵州具有相似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等。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有助于贵州开放型经济平台和通道的建设。贵州更应充分利用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优惠政策,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
(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着力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板块。贵州地处西南南下出海通道的交通枢纽位置,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贵州可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近海、近江、近边”的优势,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发挥其在向西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11个省(市),是我国资源富集、经济聚集、城市密集的最大经济区域,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地处长江上游的内陆省份,贵州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能够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开放合作,有效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
(一)夯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培育一批外贸主体
充分发挥贵州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打造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夯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基础。打造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推进能源资源深加工开放发展,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建设,探索“资源、工程、融资”捆绑模式,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基地,围绕大数据、核电装备、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等优势产业链,整合上下游相互关联性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加强外贸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外贸主体,提升贸易竞争力。结合各市州不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国家级、省级外贸基地,建立重点企业数据库,实施重点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扶强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中型企业,培植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优势出口企业和潜力出口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育,引导其发展对外贸易,提升竞争力水平。
(二)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通道的作用,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开放平台是优惠政策的聚集区,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对“欠开放”的贵州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在现有6个国家级经济区域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数量以开放为重点的经济区域。由于贵州不临边、不临海、不临江,因此,重点应聚焦于临空经济区、空港园区等,并加强对现有开放平台和通道的整合。基于此,可考虑依托龙洞堡机场建立贵阳临空经济区,依托遵义新舟机场和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遵义空港园区,将贵阳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区、国内综合物流区、物流产业集群区整合为贵州国际港务区(无水港)。另外,可在其他市州设立一定数量保税物流、保税加工项目、出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等具有区域联动优势、辐射带动强的对外开放平台。
充分发挥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安排的贸易促进作用,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联系,通过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实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比如,建立中瑞产业示范园,以《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为重点,加强与瑞士在生态农业、轻工业和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深入合作;建立贵州与东盟国家重点城市的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开放政策,吸引东盟企业来黔投资,将贵州建设成西部地区全方位对外经贸交流的示范区;在CEPA框架下,深化贵州与港澳在金融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教育和技术、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充分发挥会展业在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中的纽带作用,将其打造为对外开放、贸易与投资融合、合作的开放平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可以将其打造为集贸易、投资、博览功能的综合性国际论坛,促进贵阳生态产品、清洁能源贸易和投资发展。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是商务部“十二五”时期重点支持的专业展会,可将其打造为展销与招商结合的贸易、投资综合博览会,强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功能的建设。同时,可考虑将贵州现有的其他会展,比如旅游发展大会、“多彩贵州”、“两赛一会”、 黄果树瀑布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黔商论坛等打造为具有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
(三)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商贸合作,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加强对贵州内部各级园区进行整合,创新园区合作发展模式,鼓励其与周边省市、东南沿海省市园区进行合作共建,发展外向型产业园区。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国务院决定,在原来宁波、青岛、大连、深圳对口帮扶贵州的基础上,又新增上海、杭州、苏州、广州等对口帮扶城市,从而实现对除贵阳以外的贵州8个市州“一对一”帮扶全覆盖。由于8个帮扶城市均是外向型经济示范城市,贵州各市州可与这些城市加强产业合作、教育培训、人才交流、经贸合作等,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承接这些城市的产业转移,以开拓对外贸易新渠道。
产业转出是东部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3]经济新常态下,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贵州要充分把握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契机,通过强化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台港澳地区的招商引资、经贸合作洽谈等,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并构建稳定的常态化港澳台经贸合作机制,搭建专题活动平台,推动金融、保险、物流、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和医药卫生、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
(四)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为制定和实施开放型经济政策,需要加大各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在带动、支撑和引领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重视引进具有外贸实践与理论经验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国家和贵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依托,通过与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完善全球人才引进网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贵州省内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实用型商务人才方面的作用,通过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强化对政府外经贸服务队伍的培训,分渠道、分层次培养一批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经贸人才。
作为贯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贵州可以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建以商贸为目的、以物流为推动力的海陆空物流大通道,打造开放型物流中心,降低营商成本。一方面,加强各级通道建设,提升出境、出省的通达能力,比如建设黔渝新欧、黔蓉欧等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货运通道,建设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泛北部湾、成渝经济区、滇中等经济区的交通通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市州的产业和区位优势,以贵阳为中心,将贵州打造成西南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中南部将贵阳-贵安新区-安顺打造成连接成渝、辐射珠三角乃至国际的重要陆路物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东北部将遵义打造为辐射黔北、对接成渝、面向珠三角和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西部将毕节打造为对接四川、辐射云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一,加快各类对外口岸的建设。根据长江经济带口岸集群发展的需要和各市州的区位优势,改造和升级现有对外口岸,并建立一批新的航空口岸、水运口岸和对外经济区。第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已经形成并发布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贵州可加快复制推广这些成熟的创新制度和措施,实施关检税汇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第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透明化水平;搭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和“一站式”服务。第四,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良好契机,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推进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走出去业务向价值链后端延伸,实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提高走出去国际竞争力。
[1]丰莉,姜川.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推动贵州跨越发展——贵州与西部有关省区对外开放比较分析[J].理论与当代,2012(9):21.
[2]刘兴旺.贵州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9-20.
[3]魏琴,胡明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扩大开放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5):63.
[责任编辑:赖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及我国发展战略调整研究”(12&ZD09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机制、问题与开放策略”(15YQ04)。
李杨,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WTO;刘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冯伟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F061.5
A
1002-6924(2016)06-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