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2016-03-15 10:33:10张述存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

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君子文化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中,兼容并蓄、历久积淀、与时俱进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的体现,具体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君子文化是以追求和实践道德完善为其突出特征的,它要求的是要把对人生态度的追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其核心在于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积极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责任。君子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知与行二者交融合一的文化。继承弘扬君子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际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君子;文化;道德;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倡导的主流文化。君子文化深度体现出中华民族以仁为本、修诚养性、与人为善、爱而好礼等优秀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际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君子文化是兼容并蓄、历久积淀、与时俱进的文化

君子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易经》中载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亨,君子有终”之言。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期对“君子”的指称,专用于国君的儿子或在朝廷上供职的贵族。到了春秋末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革转型,君子一词的内在含义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范围扩大到卿大夫中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孔子时期,为了规正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首倡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将君子上升为人们应当追求而且能够达到的道德人格。他曾明确地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圣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既仁且知的最高人格,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是,君子的人格却是人们主动努力追求而能够实现的。孔子从不同方面对君子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规范。如《论语》多个篇章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由此,君子被赋予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内涵,成为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范式。

自此,君子文化成为文人雅士争相追求的为人之道,并逐渐被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涵义。君子文化最具光彩的特点在于,其充分肯定了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具有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的卓越地位和尊贵价值,鲜明地指出了如何在社会之中成为一个道德完善、备受尊敬的人。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曾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因此,天地之间人为贵,堂堂正正做个人,努力成为道德完善的君子,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做人之道的认识和要求。这一认识和要求,随着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发展,逐渐上升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君子人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道德范畴。

与此同时,道家学派对君子的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从不同的方面指出了君子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及其社会作用,与儒家思想交融在一起。如《庄子·山水》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为君子人格注入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柔和处顺的元素。作为大道之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周易》一书不仅为儒家、道家所推重,更是竭力崇尚君子人格。《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君子,要像上天一样自强不息,修养德才,具备无穷的德行;又要像大地那样广阔深厚,负载万物,培养宽容敦厚的德行。《周易》对君子人格的特征,也从诸多方面给予了详尽的阐释,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君子应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个人道德精神内涵的最佳概括。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荀子,特别重视君子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言道:“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君子不仅在社会纲纪规范的形成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且君子的社会实践行为,对于社会能否和谐有序地运行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宋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君子人格从中吸取了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关爱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有生之年与佛教高僧来往颇多,更有学者指出,其所著《太极图说》、《通书》等明显受到佛教影响。[2]“莲”在佛教中被称为“圣花”,体现着一种清净安稳、纯洁无污、同情怜悯的人生境界。周敦颐更是把“莲花”比作“花中君子”,认为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元公集·爱莲说》)的优秀品格。同时,君子人格得到了上至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下至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推崇,成为人们为人处世尊奉的道德标准和持守的行为典范。君子人格在传统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特点。无论是家训家风的家庭教育,广为流传的修身著作,还是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文学艺术等描绘对象、题材内容,无不彰扬着对君子文化的崇尚和热爱,充分肯定了以仁爱、正义、守礼、诚信为特点的君子风范。

近现代以来,在抵御外敌入侵,挽救民族危机的英勇斗争中,无数的仁人志士,置生死于度外,扬正气于世间,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行,卓越的丰功伟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爱国保家、坚贞不屈、追求正义、矢志不移的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重要道德力量。无论是道德高尚的普通民众,还是献身民族事业的英雄人物,人们一直将其尊称为“君子”,将其奉为道德楷模,民族精英,时代典范。君子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评价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价值标准,成为分析社会风尚优劣的衡量尺度。透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兼容并蓄、历久积淀、不断发展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它在塑造民族形象、铸就民族魂魄、促进民族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君子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精神

君子文化的道德精神形成,与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是以追求道德完善和推动社会发展为其本质特征的,它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鲜明地指出了人生在世,要实现自身存在的道德价值,要承担社会发展的现实责任。这一正确而崇高的人生目的和远大而光辉的理想追求,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崇高人生价值目标,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它所推崇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在君子人格的培育塑造和君子文化的形成传播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君子文化表现为以下特征:

1.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是君子文化的首要目标

在儒家思想中,人的存在价值与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可分割的。君子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始终将道德完善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根基和目标,并将这种追求和实践作为人生理想,贯穿于社会行为过程中。正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君子忧患的首先是自身道德能否完善,而不在于贫富利达的人生境遇。孟子也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荀子说:“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荀子·儒效》)。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要以自身的道德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君子所应持守的人生理想。因此,君子要确立修身成善的道德理想,培养和提升自身对于道德识得践履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志。西汉儒学思想家陆贾指出,君子在其行为实践中,要以“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黜,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新语·本行》)。道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基,君子只有具备完善的道德,才能成就自身的人格。

2.践行道德规范,完成社会职责,是君子文化所倡导的行为方式

儒家认为,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完善,应具体落实于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只有自觉自律践履道德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能,才能展示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荀子也指出,修养自身的道德,要做到“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 (《荀子·臣道》),“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 (《荀子·非十二子》)。也就是说,君子在其行为过程中,要以忠诚守信为原则,以正直诚实为准则,以守礼行义为规范,以自身的社会关系为依据,以道德规范来调节人际关系,完成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君子人格讲求的笃守道义,尽职尽责,它洋溢着深切浓郁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不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支柱。

3.以道德作为自身行为的取舍标准,是君子文化所倡导的人生态度

君子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富贵贫贱的人生境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君子文化所倡导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君子的人格,就是大丈夫的精神。它具体表现在:作为一个崇尚道德、践履仁义的人,穷困失意时则修养个人的品德,得意腾达时不离开正道,恩泽施加于民众。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这才是君子所应当具有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在生死利害面前,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 (《荀子·不苟》),这才是君子人格所展示出来的道德精神。

三、君子文化具体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规范

儒家指出,君子人格是在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践履中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作为人道的具体表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特征,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运行的根本保证。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所应持守的道德规范。仁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根本内涵,是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礼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外在准则,是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义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取舍准则,是君子人格的价值标尺。智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识得能力,是君子人格的认知态度。信是君子道德价值实践时应有的态度,是君子人格的操守准则。成为道德完善的君子,必须在其社会行为过程中,始终自我主动地践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这样才能成就自身的道德价值。因此,君子文化具体展示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优秀道德规范。

1.仁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根本内涵

仁德是儒家思想建构拓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德,是人存在于社会所应具备的首要道德。“爱人”是仁德的表现,具体包含忠恕两个方面。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所谓“忠”,即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实现爱人的仁德之心。同时,持守仁德,践履仁德,还要遵循“絜矩之道”。其内容是:“所恶于上,毋施于下;所恶于下,毋施于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因此,仁德就是推己及人、正己正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仁爱道德,是实现修己安人、成人成物的根本原则。由爱人的仁德出发,就能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天人和谐。所以,君子要确立“居仁由义”、“仁以为己任”的人生信念,培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

2.礼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外在准则

儒家认为,礼是仁德之心的外在表现。以礼仪、礼节、礼教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是君子道德价值的实现方式。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礼作为正当的社会行为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发展的基本保证。特别是荀子“在对礼的认识上,突破了前人的思想局限,将礼上升到道的高度,指出礼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和谐有序运行发展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有实施隆礼守礼的为政方针。”[3]礼可以确立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明确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礼的道德特点表现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富国》),礼的道德,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过程中的,也是人的社会职责完成的保证,正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礼记·曲礼》)。礼是强国之本,行为准则,重礼守礼是君子人格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行。

3.义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取舍准则

儒家指出,君子人格的特点,还在于其在自身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始终以义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以义作为行为取舍的依据,做到“守中达和”、“和而不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其基本精神是在持守仁礼的前提下,选取适宜的行为方式,实践仁礼道德。

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君子要做到追求物质利益合于义的准则。义是人对于道德义理的精神追求,利是人对于富贵利达的物质欲望。儒家认为,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的生存欲望,本无善恶的区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荀子·大略》)。反之,如果在物质利益面前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不义的行为。所以,要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个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自身的行为都要合于义的要求,以义作为自身行为取舍的依据。如果以利作为自身行为取舍的依据,那就会背离道义而无所不为。故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君子人格的特点,表现在持守义的准则上,并不是不去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必须合于义的道德准则,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的人格特点,就表现在它是以义来取舍选择具体恰当的行为。

君子的人格就表现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喜欢的,义也是人所喜欢的,但是道义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在生命与道义二者发生冲突时,如果两者不能并有,君子便应当舍弃生命而保存道义。荀子也指出,君子在自身的行为过程中,要以义为重。“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为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只要自身的行为符合于道义,那就不屈服于权势,不计较利害得失,坚持道义而不动摇,牺牲生命在所不惜。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君子人格道德特征,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进取的精神力量。

4.智是君子道德价值构成的识得能力

智的道德是君子道德人格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识得认知能力,更是指个体所应具备的择抉道德的是非判断能力。智的道德,具体表现为对于仁、礼、义、命、信等道德规范的识得能力和践履意志。故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知命,就是识得自然、社会的运行发展规律以及人生的价值所在;知礼,就是保证自身的行为符合于礼义规范的原则;知仁,就是保证自身具备主动实践仁德的能力。儒家常以仁智并举,认为仁智兼备就是圣人,足见智在君子道德价值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君子具备了智的道德,就能识得何为是非善恶,自觉主动地守善去恶。

5.信是君子道德价值实践应有的态度

信的道德是指君子所应具备的诚信道德。作为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品质,是实现人际和谐的重要行为准则,是达致治国安邦的重要道德规范。在与人交往时,坚守诚信道德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其可以看作道德评价的标准之一。因此,个人在立身处世的社会活动中,要始终诚意正心,持守诚信道德,规范自身言行。孔子指出,为人要做到“敬事而信”,“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是君子人格的构成,更是治国安邦之本,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是修身、齐家、交友、从业、治国不可缺少的美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君子人格的实现,是建立在修养自身的道德的基础上。修养道德,就要持守自省的修身方法。能够反省自身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志。所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里仁》)。修养自身的道德,就要持守克己的修身方法,自觉自律地实践道德,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修养自身的道德,就要持守慎独的修身方法。就是《中庸》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自觉地谨守道德规范要求,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修养自身的道德,必须持守力行的修身方法,自觉自律地身体力行践履道德,择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修身是一种内在自觉行为,它既可成就自身的君子道德人格,也可以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之风,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真正实现儒家所向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子语录》)的人生价值。

由此可见,君子文化追求的核心在于自身道德的完善,其表现则在于自身社会职能的完成。它是把对人生态度的追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是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融合的产物,是知与行二者的交融统一。

四、君子文化是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节点。经济体制的变革影响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盲目追逐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价值追求,导致了人们在自我身心方面,缺乏自觉与自省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在人际关系方面,诚信廉耻缺失,是非善恶混乱。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和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严重缺失。因此,继承发扬君子文化的道德精神,是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处世态度等优秀思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君子文化有利于引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实现

君子文化展示着中华民族勇于承担时代重任、关心天下兴亡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为了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为了实践道德理想和价值,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鞠躬尽瘁,勇往直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浩然正气的道德情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体现了君子的道德价值和尊严,具有着光照千秋的不朽价值,洋溢着万古常新的勃大生机,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弘扬君子文化崇尚的人生价值目标,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国家的富强安定,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君子文化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实现

君子文化追求的是正直善良、勤劳勇敢、尽职守责的道德,强调的是君子要遵循和践履社会的纲纪规范,承担和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责和义务,这对于当代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担当应尽的社会责任义务,建设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切实有效的作用。

3.君子文化有利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实现

君子文化所崇尚的仁爱正义、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美德,它所倡导的成己成人、达己达人、与人为善、扶危济困的互助理念和关爱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的建设,以及良好有序社会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具有直接有力的实践作用。

君子文化的优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和最大价值,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弘扬了社会的道德正气,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的道德楷模。这正是当代社会君子人格的真正体现和落实,是值得全社会学习的道德典范。继承发扬君子文化的优秀思想,崇尚中华民族的忠诚、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刚健、谦虚等优秀道德品质,在全社会实践具有时代特色的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当代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2] 耿静波.周敦颐与佛教关系研究[J].阴山学刊,2012(4):87-90.

[3] 周静.荀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探析[J].东岳论丛,2015(8):59-60.

[责任编辑:黄旭东]

张述存,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儒学、行政管理。

D64

A

1002-6924(2016)06-010-015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人格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如何读懂《论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