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宁河区司法局局长 王景福
强化管理 创新机制实现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 天津市宁河区司法局局长王景福
建设法治平安新天津,加强法律服务体系的整体和完整性建设,是一项长治久安、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根本性、长期性、复杂性工作。而在这项工作中,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务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它不是工作中心,但关联工作中心;不是工作全局,但关系工作全局;不是第一要务,但影响第一要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必须坚决落实市中央和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必须外创条件、内挖潜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必须瞄准弱项、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务求实效,使特殊人员管理工作逐步向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迈进。
宁河区共有常住人口39.7万,流动人口3.4万,辖14个乡镇,282个自然村。全区目前共有区级司法行政机构1个,乡镇司法所14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公证处1个。局机关共有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6名,乡镇政法专项编制35名,全额事业编制4人,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人,其他非编制人员15名。截止到目前,我区共有重点特殊人群管理对象社区服刑人员469人,其中男440人,女29人;缓刑458人,假释4人,暂监外7人。2015年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118人次,2016年截止到目前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8人次。2015年建议撤销缓刑6人,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1人。2015年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46件,2016年截止目前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7件。近3年来,为残疾人、农民工、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318件,其中民事案件205件,刑事案件113件。
认真做好安排部署,努力健全四项保障,不断完善三级网络,牢牢把好三道关口,扎实推进特殊人群管理工作。
(一)认真做好安排部署
2015年1月6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研讨工作措施,提出落实方案,在此基础上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原原本本的做了详细汇报,区委主管领导,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委常委副区长主持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区委领导讲了工作意见,下发了相关文件,在全区范围内做了总的动员和安排,使大家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为做好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做好四项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特殊人群工作的管理,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六条禁令、“十项”规定等12项内容的宁河区司法局管理系列规定,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加强日常管理。强化业务培训、岗前培训,制定培训制度,邀请专家定期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素质。制定了《宁河区社区矫正人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了应急处理方案及流程。制定下发了《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为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基本解决了有章理事的问题。
二是“场地保障”:目前正在筹建200平方米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心,力争在2016年6月中旬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有摊支事的问题
三是“财力保障”:在积极争取市司法局资金支持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将社区矫正专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基本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是“人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已连续3年为乡镇司法所补充司法助理员14名,招录辅助人员15名,其中公益岗3名,采取人事代理方式招录12名。基本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
(三)建好三级网络
成立了由公、检、法、司,主要社区参加的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定相关协调机制,解决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成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村(居)委会社区矫正工作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塔形工作网络,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链条。基本解决了互相推脱、都管都不管、小事托大、大事托炸的难题,使工作政出一门,运行顺畅。
(四)把好三道关口
第一,把好入门关。一是入口前置关,组建了“宁河看守所法律援助站”,为羁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关口前移。近3年来,共为在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30件。二是把好衔接关,做到接收仪式不走过场。三是上好第一课,做好“五必谈”工作(即谈思想找根源,使其知罪错;谈法律讲法纪,使其认罪伏法;谈教训讲危害,使其迷途知返;谈家常问情况,为其排忧解难;谈未来讲前途,使其热爱生活)。四是送一本以案例为主的法律读物。五是做好第一次走访。
第二,把好日常关。重点突出“七个一”活动。即进门讲一堂基本法制知识课,重大活动送一份帮教告诫函,外出前签一份守法保证书,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教育,每季度组织一次公益劳动,每月布置一题法律知识作业,每周一次电话人性化提醒帮教。同时,延伸特殊人群管理半径,每年深入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延伸帮教。
第三,把好解困关。通过与辖区企业签订帮教协议等方式,建立了天钢过渡安置帮教基地,积极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通过联合人保局开设就业培训班,提高特殊人群自身素质,为特殊人群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努力为他们的生活安置及权益保护创造条件。
一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执法意识欠缺,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制定和开展了各种业务培训,但由于历史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工作人员,很难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工具。
二是社区服刑人员流动频繁,日常监管难度加大。我区农村服刑人员去外地打工非常普遍,有的工作时间在外区居住,节假日回家居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与社区服刑人员发生错位。外来打工人员因犯罪在我区接收社区矫正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类社区矫正人员因生计经常变更居住地,使得监管缺乏连续性,存在脱漏管的隐患。
三是各组织的协调联动性有待加强。社区矫正对象主要在社区服刑,社区承担着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职责,但是社区现在没有专业队伍,在开展调查评估、信息核实、教育矫正等一系列工作中,往往都是由司法所来完成。
(一)成立专业化矫正队伍,强化管理,提高履职能力
按照市局统一安排抓好社区矫正管理支队,将社区矫正工作从司法所日常工作中逐渐剥离出来,使其专业化水平更高,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同时,加大在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考核等工作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建议设立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准入制度,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加强经费和场所建设,夯实社区矫正工作基础
在筹建好社区矫正中心基础上,建议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建议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使社区矫正法定程序和工作要求得以实现,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三)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矫正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
建议结合“七五”普法,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公益广告、走进直播间、司法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能够认识、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群众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认识,自觉配合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矫正工作。
(四)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由管“人”向“管心”转变
建议在社区矫正机构设立专业心理矫正队伍,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矫正,引导特殊人群从主观上、根本上认识自己,改变自我。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要破解,我们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以一流的干劲、一流的锐气、一流的胆识,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为建设平安新天津保驾护航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