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新宇
以精细化劳动分工推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盛新宇
内容摘要: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做了深入的探究,而同时全民直接创业的观念也逐渐的被推出。文章通过对劳动力、创业风险、市场条件的分析指出以全民直接创业来解读大众创新创业有失偏颇。因此从劳动分工角度切入,探究以精细化劳动分工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实现。现阶段大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明确劳动者的角色分工,保障落实有效的过程参与;同时完善组织分工,保障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并同步落实职能分工,保障创意、信息、资本与服务的有效流通,进而以各个角色的优势结合与过程参与来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动分工精细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社会经济发展引入了新的概念与模式,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在现有环境下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整合社会的有利资源,对于促进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解决劳动力优势缺失等问题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提出后,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同时全民直接创业的概念也逐渐的被推出,文章通过理论研究与定性分析,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劳动分工角度再一次的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进行探究。
全民直接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去并不表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现,全民创业的出现显然提升创业的风险,无论从现有劳动力素质,创业风险或者是市场的客观条件来看,全民直接参与都将无法实现,并会造成更多创业失败案例的出现。而从劳动分工角度来切入,将创新创业看成大众共同的事业,以全民的过程参与、优势结合来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实现,则更能表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际意义。因此对如何有效的精细化社会劳动分工,进而推动落实大众创新创业的研究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和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提出后,大量的学者对其做出了探究分析,其中一部分学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了肯定,并从宏观方面提出大众创新创业实现的前提条件。万钢(2015)在其文章中就指出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即国人特别是社会青年有了更多的社会地位提升的通道,但同时其指出实现大众创新创业还需要打破一切机制体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与财富的有效分配,进而为更多参与者提供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机会。陈向军、陈金波(2015)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做出了探讨,认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创业初期对财富过度崇拜而忽视创业文化的积累的现象,进而在实践方面要重视避免山寨化,加强教育、政策、基础设施等扶植力度。安宇宏(2015)将众创空间界定为是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并在这一定义下通过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方面来肯定了大众创新创业的有效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需要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指引,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政策建议。张前荣(2015)通过对互联网+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创业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发展和创新后劲、充分发挥金融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等政策性建议。周勇、齐建国、隆云滔(2015)提出了改革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在知识密集上多下工夫、让一部分人先成功创业创新等独到的见解。谢超英(201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而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同步组建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等建议措施,力求扶植好创新创业的基本参与者。
以上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了正面的回应,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同时不少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实现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建议。但是大多数学者在探究的过程中仍然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界定为全民创业或者大众直接创业,文章期望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一个新的解读。在探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的观点对于文章的思维的提出起了显著的引导作用。高旭东(2015)从分工与有效协同关系的处理来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参与方式做出了界定,认为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不可能走完全程,因而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协同。闫坤,张鹏(2015)则认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参与行为取向应该是彼此协作、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是协作条件下形成的合力。叶洪信(2015)则从图书馆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角色新定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而明确高校图书馆应该实现从知识的交流与存储向知识的产出方向转变,从知识服务向知识应用方向转变。蒋同明(2015)指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这些学者的观点大多偏重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实现劳动的分工或者是资源的科学分配,进而其对文章以精细化劳动分工推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先导作用。
(二)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
在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上,最早对分工提高生产率和促进增长问题进行阐述的应是亚当·斯密。斯密以著名的“制针工场”为例,阐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原因:第一,分工提高了每一个特定工人的熟练程度;第二,分工可以节约由一个工种转到另一个工种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第三,分工简化了劳动并缩减了劳动时间机械的发明,进而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最终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2.马克思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历史地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继而形成了以技术变迁为基础的分工组织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行业之间的分工时期,每个工人都有固定的工作,而工人长时间从事某一专门性的简单工作,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由于工人连续不断地进行同一操作,不必调换劳动位置和劳动工具,因此可以节省非生产性时间的耗费。同时劳动者专门从事某一种固定工作,其长期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劳动工具的简化、改进以及多样化,这也造成了生产中劳动时间的进一步节约,最终分工既适应了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也直接为机器的发明创造了物质条件。
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理解为简单的全民创业,这种观念鼓励全社会有志之士参与到大众创业之中,进而建立自己的事业,以自己的事业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就业结构的优化。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盲目的投入到创业浪潮中去会造成创业风险的扩大,全民创业的成功率也会大大的降低,进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会逐渐的增多。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全民创业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进而难以实现,因此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简单的层面。
(一)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创业能力不足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制约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居民对于更高层次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长,但是从创业角度来说,大多数居民只是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或者是兴趣,部分居民具备创业的资金和基础条件,但是对于某一具体行业积累的经验却还远远的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居民对于直接利益以及权力的追求,不少居民往往是抱着严重的功利心参与到直接创业的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会造成创业路上的急功近利与半途而废现象的出现。因此,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单一的鼓励全民参与到直接创业中去,由于个体能力的不足,创业者最终会出现盲目跟风、市场定位偏差、工作失误等现象,进而创业的失败案例将会频繁显现。
(二)盲目创业导致创业风险扩大,社会整体保障缺乏
虽然国家为了鼓励有志之士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但是就现有的情况来说,很大一部分创业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虽然对于某些产业有一些独到的想法,但是由于经验、资金、实际操作手法等方面了解的缺失,其创业的风险非常的大。而现阶段,国家对于创业失败的保障还只是提出一些政策性的措施,具体细化的保障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仍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现阶段如果盲目的参与到创业浪潮中去,不仅创业创新难以实现,整个创业的风险将会扩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将会逐渐的增加。
(三)客观条件不充足,全民创业开展困难
我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扩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健康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鼓励性的政策建议也为我国居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但是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其积累的问题也逐步的暴露出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再次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读为全民创业,直接鼓励全民参与到社会创业的大潮中去,势必会造成更多问题的出现。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现阶段全民创业由于受到劳动力自身能力、创业风险以及市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的实现,这也再一次论证了本文提出的不能以简单的全民创业来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这一观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当鼓励全社会有志之士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而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专长选择最为合适的环节,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以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的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要精细化劳动分工,整合社会现有的优质资源,发挥个人的相对优势,并将个人能力、社会资源安排到最为恰当的环节中去。
(一)明确劳动者的角色分工,保障落实有效的过程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我国社会由于劳动分工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再次精细化社会中各个阶层或者各种角色的劳动分工,知识分子团体可以将自己的创新观念通过实地的调研进行论证,进而以想法或者发明来投入到创业创新中去;资本持有者或者是投资管理人员可以结合新的想法与新的发明,将创新观点转变成创新项目;企业主则可以在科学的项目评估前提下引进项目并实现产业化;技术工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实现产品的优质化。最终通过社会各个角色的参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或者发明实现了由设计变成实物再到商品,进而进入批量化生产的流程。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人员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社会创新与创业得到了落实。
(二)完善组织分工,保障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各个角色的有效参与需要借助各种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因此除了精细化社会角色的基本分工外,组织的分工以及组织功能的强化对于大众创新创业的实现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现阶段,高校科研机构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水平与知识探索能力,并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人才优势的发挥,研究人员和青年学生研究成果、创新发明都应当获得详细的论证并通过有效的渠道与社会相结合。而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则需要为社会搭建好创新创业的平台,保障各个组织之间的有效对接。融资机构则可以成为创新产品的服务者与发现者,进而和企业工厂一起完成再一次的高质量创业活动。
(三)落实职能分工,保障创意、信息、资本与服务的有效流通
以精细化的劳动分工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实现的过程中,各个角色和各个组织职能的有效落实对于实现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大众创新创业的参与者以及相关组织应当再一次的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推动自身优势的有效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则是要强化人才培养职能以及知识的转化职能,服务部门则是要强化基础服务以及信息传播的职能,投资与生产部门则应当对资金利用的效率、技术效用发挥的程度等做好充分的管理,最终以整个环节中各个部门的有效职能推动分工中各种劳动优势的对接,以真正的实现创新创业。
文章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对现有研究状况的分析,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切入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了再一次的探析。文章认为现有研究中以简单的全民直接创业来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失偏颇,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创业能力不足;盲目创业导致创业风险扩大,社会整体保障缺乏;客观条件不充足,全民创业开展困难等问题充分证实了全民直接创业难以实现,也无法代表大众创新创业。根据探究分析,文章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当鼓励全社会有志之士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而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专长选择最为合适的环节,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以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实现。因此精细化劳动分工,明确劳动者的角色分工,保障落实有效的过程参与;完善组织分工,保障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落实职能分工,保障创意、信息、资本与服务的有效流通,以过程参与发挥社会各个阶层的优势,才能真正的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根据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探究以及对精细化劳动分工推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研究,文章对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下真正落实大众创新创业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一是明确教育层次的分工,以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教育的同步发展丰富社会人才的供给;二是构建高效率的创客平台,以信息交流、职能对接平台构建、创业中心为其主要的目标职能,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优势对接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再一次优化金融服务,以银行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规范发展为创业项目或者创业企业提供融资保障;四是再次简化行政管理流程,以便利化手段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服务保障;五是落实创新创业保障制度,通过风险测评、保险、政策保障等方法为降低风险、分散风险提供优化措施。进而通过各个政策措施的有效互动,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的优势将会充分的发挥出来,并获得有效的衔接,最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持续性的动力。
参考资料
1.安宇宏.众创空间[J].宏观经济管理,2015,04:85.
2.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09:75-77.
3.高旭东.打开万众创新创业的新天地[J].求是,2015,09:30-31.
4.蒋同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万众创新活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5,10:22-23.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万钢.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N].光明日报,2015-03-26005.
8.王璐,李亚.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从斯密到马克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21-27.
9.谢超英.组建服务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5,04:44-45.
10.叶洪信.万众创新创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5,01:134-135+141.
11.闫坤,张鹏.财税如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光明日报,2015-04-30013.
12.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06:17-19.
13.周勇,齐建国,隆云滔.新常态下的创业创新及其路径分析[J].学术研究,2015,08:72-76+159-160.
责任编辑:陈秀丽
作者简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