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论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杨根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了较大障碍,翻译时是要完整呈现原文信息,还是为了顺应目的语读者删改或转化信息一直是译员感到困难的地方。归化强调“达”,异化强调“信”,过分归化或异化均不是可行之道。但是,在如今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时代,传播中国文化是译者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因此,在汉英翻译中选择异化策略能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本文首先分析了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关系,在不同语境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接着,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异化策略的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展现汉英翻译中异化的魅力。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文化传播
翻译中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饱受争议,归化贴近目的语,能让读者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译文和原作思想,但不能很好地传递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造成信息缺失。异化保留源语风格,吸引读者去了解更多外国文化风情,促进了文化交流,但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吃力。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多翻译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更倾向于选择异化策略,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汉英翻译更是如此,采取异化手段可以很好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文化特色和风味。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最早提出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思想,在翻译时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即译者要向读者靠拢,要像本国作者一样与读者交流,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更方便获取文本信息。
异化是迁就外来文化,吸收外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即译者要向作者靠拢,要用源语展现原文的思想文化。从而保留民族语言特色,为译文读者传递异域文化的魅力。
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劣,翻译中做出合适的抉择很难。中西方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会用不同的文化意象或象征表达相似的道理或感情,这时经常会采取归化的方法。例如西方有习语“Damon and Pythias”,中国读者对这两个人很陌生,其实,故事中的这两人友谊深厚,关系极好,用中国话来说算得上莫逆之交,而中国也有两人——管仲和鲍叔牙,彼此相互信任、亲密无间,为世人所羡慕,因此,有人将该习语翻译为“管仲之交”,将陌生信息替换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形象,让读者很容易识读文本,便于理解。但是这样一来,读者不会想起去探索Damon和Pythias的故事,不能了解更多西方故事和文化内涵,下次见到该习语依然不能产生文化触动。所以翻译时一定要平衡这种选择,过分归化或异化都不能很好的传递信息、交流文化。例如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会使西方读者很迷惑:为什么没有米不能做饭呢?因为西方人以面食为主,所以如果采取归化手段,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但这又与原文发生了文化冲突,让西方读者以为中国也以面食为主,于是,有人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中和,译为“One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1](P84)
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反映,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际竞争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各国都努力建设、发展自身语言,并向外国宣传自己的文化。翻译有时也带有民族主义色彩,是贴近源语还是迎合目的语体现了译者在两种文化之间的选择。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文化的交流。熊兵提出“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选择归化或者异化应考虑两条标准:一是看译文是否有利于准确、顺畅地表达原作意义;二是看译文是否有利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2](P7)因此,在翻译富含文化色彩的语句时,异化法应成为首选,从而再现原文语言文化信息。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生活面貌的反映,其语言风格、写作意象都有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如果只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内容,消除了这些文化要素,是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的,译文也只有阅读的价值,并没有吸引读者感受外国不一样的文化风格。
“面对译文屈从于原文还是原文向译文靠拢的两难问题,施莱尔马赫主张将读者带向作者,训练目的语读者接受充满异国情调的译文,让读者尽力理解原作,体会外国文化的原汁原味。”[3](P123)异化法带有民族主义思想,带有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目的。中国正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加大文化输出,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更要注意保留民族特色,多采取异化策略,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民俗、传说、特色文化知识等。
由于文化差异,异化的译文起初会让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但同时也会吸引他们去探索异国文化,逐渐地,异化表达也能让当地人欣然接受。例如,“crocodile tears”在翻译时直译为“鳄鱼的眼泪”,“Trojan Horse”译为“特洛伊木马”,“Pandora’s box”译为“潘多拉之盒”,一开始这些西方词语和典故对于中国读者很陌生,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读者能够了解这些内涵,并接受这样的表达。中国也有很多特色词汇让西方读者很难想象并感受其形象,如“饺子”、“功夫”等词语,其音译“jiao zi”、“kung fu”现在为西方人所津津乐道。如熊启煦所说,“我们不应该低估读者的接受能力,他们不会只是被动吸收熟悉的东西,也随时准备去接受新鲜事物。”[4](P345)所以,异化并不一定只会带来理解障碍,合理的异化能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例如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归化翻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霍克斯译)
异化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霍克斯引用西方谚语,表达了原句的中心思想,但他把天翻译成“God”是西方式思维,而在小说《红楼梦》中充斥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意识,它们的神不是西方的上帝(God),霍的翻译忽视了宗教文化信息的差异,不能传达原文的文化要素。又如小说中出现多次的“阿弥陀佛”,霍克斯归化为“My Lord”或“My God”,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而杨宪益先生异化翻译为“Amida Buddha”显示人物的佛教信仰。异化向读者表明了文化差异,能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人的宗教等文化背景,更胜一筹。
2.“亚洲四小龙”
归化翻译:“Four Asian Tigers”
异化翻译:“Four Asian Dragons”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龙”这一文化形象,但它在两地的象征意义却全然不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怪物,代表凶残等负面形象,而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亚洲四股强大力量,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所以为了不使西方读者误解,归化翻译将“龙”的形象用“虎”(tiger)来代替。而在中国文化中,龙一直是权力、富贵的象征,是人们十分崇拜的形象,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取得重大成就,西方读者慢慢已经接受中国人对“dragon”的表达,如“龙凤呈祥”(prosperity brought by dragon and phoenix),“龙的传人”(descents of the dragon),让他们知道了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5](P52)所以,异化翻译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让更多人得以理解并接受一些中国特色表达和形象,也让西方人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3.“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归化翻译:“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异化翻译:“the herd-boy and the Spinning Maid, mythical lovers separated by the Milk way”[5](P52)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用归化翻译将故事信息完全删除,只剩下平白的描述,译文将失去文化美感,减少阅读兴趣。而归化翻译将异国故事展现出来,能更好地吸引读者进入阅读情境,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风采,读者将有更多收获。而且如果不把原文文化信息点出来,西方读者几乎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凄美的故事,更不会了解到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的由来,他们错过了一段文化之旅,我们也错过了一次宣传中国文化的机会。
如今,国际上正兴起“汉语热”,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也愿意学习、了解更多中国特色文化,因此,汉英翻译中采取异化策略恰好像原作一样展示了汉语表达方式,介绍了中国特色文化形象,让西方读者更了解中国,更欣赏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迪.从文化层面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2]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3,(3).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4]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5]王晓辉.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简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