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性角度谈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核与发展路径

2016-03-15 07:39姜志强
关键词:文化强国中国文化

姜志强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从文化差异性角度谈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核与发展路径

姜志强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摘要:一国文化的真正内核来源于文化普遍性性外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必须弄明白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即汉字文化、儒学传统和三教哲学。当前,我国文化面临着文化殖民化和多样化的冲击、文化发展与西方文明存在较大差距、文化自觉性逐渐削弱的三重挑战。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遵循文化“自觉创新”的内在逻辑,在与世界文化的博弈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内核;文化强国;自觉创新

人类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聚合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现在流行着人类文化的“两分法”,即把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合称为东方文化,把西欧文化和美洲文化称为西方文化,而随着东方各国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而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核心,理所当然的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弄懂中国文化的内涵,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不断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难,推动中国文化的真正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什么是典型的、真正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1]从文化发展的本质角度讲,一国的文化应该是能够蕴含本国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的不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进行论述。

(一)汉字的阅读书写现象和用汉字的思维

一个民族的文字“每与其民族之文化造诣,如影随形,不啻一体之两面”[2]即文化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可以通过印度字母了解南亚各民族,通过拉丁字母了解西方大部分国家等,那么,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无疑要从流传至今并日益国际化的汉字入手。它和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探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它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确为世界文字所特有。例如汉字“人”体现了用两脚直立行走的人类特征,“羊”反应了动物有角的特征,“田”表现了我国古代井田制的分布格局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文字和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功能,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永葆青春的文化精灵。”[3]因此,汉字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典型的文化。

(二)家国一体的儒学传统

赵汀阳在《天下体系》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先排列顺序是个体—家—国—天下。”[4]即先家,后国,再天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因此,中国的国可以称之为国家。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群体至上价值的体现,在家族内部,儒家强调以“孝悌”作为团结凝聚家族成员的纽带,而在家族外部,儒家强调“礼”和“德”,这为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把立己与立人联系起来,超越自我价值,达到群体的认同,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庭对内家庭和睦,对外为国为他,对于整个社会的良好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即个体修身—家庭和睦—群体有序—国家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

(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哲学

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本质体现和理性积淀,而其中的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其的主流,这三教合一始于北周时期,随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教三足鼎立的局面。经过隋唐时期融通与发展,三教合流在北宋己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它们共同维系着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左右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三教合流,互斥互补,相互融合,并不是说三者地位平等,杨庆堃先生以“一主两从”的主从关系,说明儒家与佛道两教的关系,即儒教是主体,佛教和道教是儒教的补充,这里的“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的教,而是教化的教,这是从社会教育功能的角度上而言的,[5]也正是教化的意思体现了儒释道三教作为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一)文化多元化发展与殖民化倾向对我国文化造成巨大冲击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结果,“它并非一个客观中性的政治和经济过程,其内部充满了控制、支配和权力关系”,[6]它除了传统的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外,如今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即文化的全球化,以前,由于时空的限制,各种异质文化和意识形态基本独立发展,而如今却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碰撞、冲突、矛盾、交流、互动、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中国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施加影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通过知识传递、信息交流、人文互动等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从而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受和认同,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转变,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的传入削弱了中国自身的春节、劳动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这些传统的节日深深地包含着中国的家文化、劳动文化和孝文化和祭祖文化,表面上是节日消费形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削弱和淡化,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的脱节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这样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可以用来表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命问题,[7]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相去甚远,如果一味的坚持所谓传统的优秀文化,而没有积极地推进其与现代社会接轨,则难免灭亡的命运,悠久而厚重的文化传统,坚忍不拔的民族文化,本来是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的关系,则可能会阻碍文化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就是由文化领域的左倾错误而带来的一场沉重的社会灾难。因此,在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胡锦涛在在十八大上指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8]这实际上表明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脱节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三)中国文化自觉性的削弱

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人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9]即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体现了文化自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百余年来,众多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中国实现了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裕、人民富强”,经济越来越发展、政治越来越民主、文化也越来越自觉,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更是一种文化实践论,它不是文化的复古论,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而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文化的自主发展与创新。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融入世界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方面矛盾冲突有突出的趋势,中国话越来越难说、中国故事越来越难讲,中国精神越来越难彰显。这些无疑都会削弱文化的自觉性,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将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一)中国文化的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坚持了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性质、坚持了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10]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检验了的真理性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原则。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我国文化建设的原则也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不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内容只包含马克思主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知道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文化建设,不能本末倒置,即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做到具体的“三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运用于实践,坚持发展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和核心,其要义即在于此。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外部冲击”到“自觉创新”

从“外部冲击”到“自觉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以“以夷为师”为起点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各种先进器物的传入,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有意无意的对中国的固有传统产生了影响,但从这一时期一直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器物层面,新文化运动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的实质是在精神层面和文化理念上,于是开始了中国文化的自觉创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针对我国文化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情况,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重学儒家经典,推进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是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思想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可以用“和”、“包容”、“和谐”等思想来表达,我国古代的很多经典论述都表达了这一内涵,如《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明确表达了求同存异的思想。在近代,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家在统一战线和外交上坚持求同存异,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新时期,和谐世界、和平共处等更是对求同存异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其创新与发展,更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走向文化的高峰中包容借鉴,共同发展。

但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要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增强文化发展过程中自信心和光荣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精神支撑,整个民族的进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今天来说,就是要我们立足于时代实践的要求,以发展创造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为根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以

外来文化为用。中国传统文化就好比是大米,外来文化就好比是杂粮,要想煮出一锅营养价值高的八宝粥,就要选用优质的大米,淘洗掉不好的或者不需要的杂粮,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烹煮,但是要想煮出来的八宝粥保持不变质,就要多放大米,适当的放一些杂粮,这才是正宗的、真正的“文化八宝粥”。

参考文献:

[1]区文伟.浅谈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李人凡.汉字文化研究论纲[J].出版发行研究,2014(2)

[4]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参见季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7]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中国文化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