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2016-03-15 07:12赵宪军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赵宪军(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带一路”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赵宪军
(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区域合作、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战略,是新世纪超越社会制度,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丝路精神

【DOI】10.3969/j.issn.1009 -2293.2016.01.020

一、“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来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 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中亚各国的普遍赞同。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倡议又得到东盟各国的赞同。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步构想。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明确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由此从战略构想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二、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天然基因。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元、明、清七个朝代,几乎伴随我国整个封建王朝。跨越2100多年的历史,穿越全长7000多公里里程,在中国境内就有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上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跨越甘肃境内东段的陇山山脉,向西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西域(今天的新疆),然后继续向西,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最终抵达亚洲沿线各国、非洲和欧洲。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东西方商贸往来,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交流交融,丝绸之路早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代名词。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将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法,沿用至今。古丝路文明见证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铸就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共同开创了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历史。

(一)丝绸之路秉持和平合作的精神,促进沿线各国政治交往、商贸往来。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因“丝绸”而得名、因“丝绸”而著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种桑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对生产蚕丝已有认识。4700年前,浙江吴兴钱山漾一带,已能生产丝绢。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三尺七寸,重量不到一两,其工艺之精巧,轰动了整个世界。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当时,中国丝绸成为古代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东西方贸易中除了美丽的丝绸之外,还有铁器、金银、铜器、玉器、瓷器等,还有许多农产品。在我国唐王朝时代,把从海路运来的农产品,习惯将它们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据《唐会典》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这个世界最大都市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定居中国的、单广州便以千计[1]。

公元166年,半个世纪之后,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2]“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东西方商贸往来中始终秉持这平等、和平、合作的交流理念。在我国明王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1405年至1433年期间,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出使海外,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线东南亚、东非国家和地区。每次出海庞大的船队约有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与沿线国家交换当地特产,在贸易往来中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诸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的精神理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二)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促进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互通有无。早在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的青睐,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一种贵族时尚流行于西汉王朝。同时,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3]如,甘肃礼县大包子山秦墓中出土的鸷鸟形金饰片就是很好的见证。阿拉伯数学约在宋代由来华经商和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元朝收藏的阿拉伯文图书中,既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阿拉伯文译本,又有花拉子密、哈桑·马拉喀什等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其中一些著作翻译成中文后,对中国数学家有所启迪。“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成第一个造纸工厂。然后造纸术又传到大马士革、开罗、亚历山大,尔后又从亚历山大传到西西里岛、西班牙,最后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这样欧洲人第一次接触了造纸[4]。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东西方陆路商道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既有欧洲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捷克、俄国、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早期北欧汉撒同盟等地商人,也有由西域蒙古诸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等。欧洲和中、西亚商人一般都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他们所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

(三)丝绸之路秉持互学互鉴的精神,促进了沿线国家间交流交往交融。数千年来,各国使节、商旅、工匠、教徒等沿着丝绸之路川流不息,沿线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它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对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宗教和宗教文化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华文化相融合,逐渐中国化、本土化,不仅有力的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唐太宗时,高僧玄奘(602—664)由陆路经中亚往印度取经、讲学,历时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当时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至今仍为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的头等重要资料。他取回佛教经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长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经、译经。稍后,高僧义净(635—713)又由海道去印度,又历时十六年,取回佛经400部,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向中国介绍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文化、生活情况,他们的艰辛活动,都是那时盛况一时的大事。[5]如“大千世界”、“不二法门”、“恒河沙数”、“极乐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数以百计的成语都来自于佛教。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再如景教(亦称天主教派的东正教),是唐初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了我国。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活的见证。人们称颂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并获得了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述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丝绸之路在长途贸易、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典范,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的传播。”

(四)丝绸之路秉持互利共赢的精神,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早在我国隋朝,为了增进对西域的了解,扩大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活动,经营西域,炀帝遣裴矩往张掖主持互市。公元609年随炀帝焉支山举办二十七国经贸盛会[6],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世博会。当时的古镇张掖已成为中西贸易中心,西域诸国都在张掖与中国互市,兴盛时有四十多个西域国家的商人集中在这里经商。公元八世纪日本遣唐使将很多西域文物带到日本首都奈良,并在奈良正仓院保存至今。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述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与当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相吻合,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柱。丝路精神正是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实质所在。

三、“一带一路”战略本质是构建人类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从国内经济发展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整个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天翻覆地的大变化,但是,受国际国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期、换挡期、转型期的三期叠加的经济调整阵痛期,处在这样一个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支撑。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的延展。“一带一路”战略把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我国西部,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为贫穷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西部内陆各省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其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效化解了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粗放型发展战模式,大多数产品生产都处在生产链条的下游,科技、利润附加值低,尽管如此,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国内市场逐渐成熟、饱和,许多商品处在产能过剩的状态,如钢铁、水泥、玻璃以及大量的日用电子产品。“一带一路”的通道作用,有效促进商品、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流动,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巨大的合作平台,有效地把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连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是西部的发展机遇,也是东、中部发展的机遇。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这为东、中部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东、中部地区利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西部落后地区则利用产业承接,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扩大就业,加速西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建设,为西部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商品,还是资源能源,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来自国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120多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有资料显示,我国外贸对海运的依存度达到90%。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海洋霸权的背景下,我国海权不占优势,进出口通道的“单一性”、“唯一性”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对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旨在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与沿线多个国家互联互通,有效化解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短板问题。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能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作为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西亚、东南亚、北非乃至欧洲部分地区,沿线国家和地区有26个(64个),覆盖人口约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为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货物和服务出口占世界总量的23.9%;联通欧亚铁路网达8.1万公里。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给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西亚等这些深居内陆的国家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现代化发展阶段,但是,受制于资金、技术、能源、资源、交通、市场等条件约束,成为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的困局和障碍。并且,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带一路”战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重点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达成共识。通过实现这“五通”使沿线国家有机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更加便利地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其次,“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无法走出经济低谷的状况下为世界各国奉献的饕餮盛宴。它把国际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连在一起,为生产要素实现国际化有效流通搭建了市场平台,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因此,“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发展的共同心愿,而是全球经济合作发展战略。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所负载的共建人类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提供了人类发展的新思维。中国始终向世界承诺:和平、合作、发展。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主旨演讲时再一次重申“‘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同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又进一步重申:“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5]“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OL].凤凰网,2015 -02 -21.

[2]杨共乐.罗马史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

[3]南宇.西北丝绸之路五省区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7.

[4]中古时期中国与阿拉伯的科学交流[N].兰州日报,2015 -9 -22.

[6]《诗说中国》编委会编.隋唐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80.

(责任编辑:谢建美)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293(2016)01 -0074 -04

作者简介:赵宪军,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