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图书馆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王晓春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摘要:高校图书馆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协调配合开展社会化服务,也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在当前,弘扬图书馆精神,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推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重塑图书馆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夯实理念根基。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对于什么是图书馆精神,我们并不能给出既定概念,在不同学者相异的表述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图书馆和读者的情和爱”。[1]图书馆本质上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知识的公益性使得图书馆精神包含着这样的基本意义:每个人能够平等而自由的利用图书馆资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与图书馆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高校图书馆具有公共性,也有向社会开放的义务。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愈发旺盛,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往往生活在信息的孤岛上,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又有限,我们急需通过对图书馆精神的弘扬,力争在理念层面打破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问题上的隔膜状态,使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即“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其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优势,以社会各阶层成员为服务对象,满足其阅读与信息需求,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大众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进步”。[2]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和人才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图书馆精神,明确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责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程焕文先生在谈到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时讲道:“中国图书馆界目前最匮乏的既不是经费,也不是人才,更不是技术设备,而是精神。”[3]他将图书馆精神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精神。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图书馆硬件、馆藏资源、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的推进缓慢。这些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图书馆精神不张、图书馆工作人员缺少对读者的人文关怀的主观原因。图书馆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本身也是一份崇高事业,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人内在的精神动力的驱动。弘扬图书馆精神,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要求以图书馆精神激励高校展开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原因。
第一,图书馆精神与知识的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公益事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公共机构,而且是一种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公共图书馆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且有着向每一个公民平等地提供服务的职责。知识本身的公益性和应当普及性与图书馆的公共性的结合,就使得公共图书馆要为所有人服务够成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以保存和传播信息知识为首要功能的,这种功能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知识公益性并不会因图书馆的办馆形式而有所改变。事实上,只要是图书馆,图书馆的公益精神就应该成为其内在的精神基因,而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更有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图书馆精神与以人为本。图书馆精神可以概括为为公民服务的理念和图书馆人对自身工作的使命感,前者表现为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精神,具体体现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免费、无差别的服务;后者表现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图书馆精神的两个层面的表现归因于对读者的爱,是源于只是公益性奉献精神。2005年,由50多位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合发表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呼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图书馆人认为图书馆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事业所追求的正是满足公民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人的价值。
第三,图书馆精神与社会正义。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一个人在竞争中的优势。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居于弱势地位,而且也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处于弱势,信息知识获取的不足又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如若不能通过公共服务有效地增强弱势群体掌握获取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就无法改善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处境。建立图书馆并非单纯为保存与利用文献,图书馆精神中天然的包含着对公民信息自由、信息平等、知识公平的关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保障每一个公民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并为这一权利的实现提供便利。
第四,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效率。图书馆精神对图书馆效率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精神促使图书馆人高效工作、为读者精诚奉献,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积极创新的内在动力。图书馆事业的崇高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下提倡图书馆精神能够培养馆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图书馆工作者变成真正的图书馆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图书馆价值的统一,激发出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使馆员奋发进取。二是,图书馆精神促使图书馆充分地挖掘服务潜能,以最大化第利用图书馆资源、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果。这一个层面是上一层面激励图书馆人的必然结果。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其服务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效能提高的结果。
第五,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的发展。一方面,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图书馆人共同遵循的服务宗旨、行为规范,是图书馆不断发展的精神向导。另一方面,在图书馆精神感召下而展开的信息知识服务,既是不断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也是图书馆本身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图书馆精神正是在内外两个向度上推进图书馆的发展的。这也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呼声日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短期无变革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以图书馆精神来激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而实现高校及其图书馆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被界定为高校的配属机构,是为高效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过分强调自身的学术性,忽视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性。事实上,高校造就人才的宗旨和图书馆广开民智的追求,有着内在的契合和统一。受传统观念和公共精神的乏力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并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提供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是对图书馆本原精神的回归,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其图书馆资源也应同公共图书馆一样,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对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挥着重大作用,高校应该传承图书馆精神,在社会化服务中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一,高校图书馆性质的公共性与图书馆精神的公益性。高校图书馆之所以需要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性质,其所提供服务的公益性与公共图书馆一脉相承。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公办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实属公共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高校图书馆是社会的财富,为国家所有。这是因为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政府的财政来源归根结底是对社会成员的税收。既然经费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公共税收,高校图书馆就有义务为整个社会服务。”[4]当然,简单的说图书馆的公共性质并不能构成图书馆向每一个公民服务的充分理由。因为,高效图书馆可以通过为学生服务来体现或者实现自己的公共性质。在此基础上,还有图书馆精神的其它方面的内容来支撑高校图书馆应当甚至说必须向社会开放的理由。
第二,公共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的奉献精神。社会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与公共信息资源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自身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有限,无法与公众信息需求的增长趋势相适应。可以说,供需之间的客观矛盾,且长期来看这种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的预期都使得社会公众和政府提出并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成为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图书馆的公共性和知识的公益性使得图书馆天然的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表现在图书馆人的工作中就是图书馆的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讲,图书馆和学校一样都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应该向公众传播知识和智慧,在公民知识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责。
第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与信息公平。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其实现信息公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民众与高校师生在公共资源使用上的公平;二是,有利于消弭信息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相比而言,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不能够根本改变一个人的处境,但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使之掌握获取信息资源的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于此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且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图书馆的公益性、奉献精神、对实现社会正义所承担起的特殊使命,都催生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工作中就是高效的工作和图书馆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两个高效反映到高校图书馆上,就是更优质的为师生服务和推进社会化服务。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利用效率不高,或者只是像图书借阅、入馆阅读这样基本功能发挥的比较充分之外,更多功能没有得到挖掘,而这类服务往往是社会公众和其他组织所急需的。一般而言,社会公众与在校学生所需要的图书馆服务并不相同,因此,与社会化服务导致的服务拥挤化相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更多的是促进图书馆功能的健全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与高校及其图书馆的发展。“真正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决定图书馆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图书馆人。”[5]在图书馆精神的激励下,馆员才会有使命感,图书馆的发展才能有基础。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增强社会影响,吸引社会力量来支持高校及高校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看似是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单向的开放过程,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注入动力,甚至将会改变图书馆的发展模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是信息时代公民意识觉醒,要求享有公共信息服务的表现,又是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可以说,高校传承图书馆精神展开社会化服务,既是知识和智慧的奉献,也是提升自身、发展自身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精神回答了高校图书馆为什么应该展开社会化服务,而高校图书馆展开社会化服务本身正是对图书馆精神的实践。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呼吁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发扬图书馆的公益和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还没有给高校图书馆应有的定位,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事务上的协调配合,图书馆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高校图书馆具有公共性,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公共图书馆的组成部分,理当履行图书馆精神,担当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弘扬图书馆精神,一方面可以推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展开,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从根本上重塑图书馆管理体系、最大化利用财政资源、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夯实理念根基。
参考文献:
[1]张红琳,叶文伟.图书馆精神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2).
[2]雷菊霞,田硕,张慧琴.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构建[J].图书馆工作于研究,2013-12.
[3]程焕文.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大学图书馆报,2001,(6).
[4]叶华青.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刍议[J].台州学院学报,2005,(5).
[5]王凌云.重塑图书馆精神——关于“智慧与服务”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