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乐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仪式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以湘西苗族“还傩愿”为例
乐之乐1,2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湘西苗族地区“还傩愿”仪式由祭拜、做法、请戏神、演傩愿戏、辞神五部分构成。借用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考察这一仪式发现,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渗透着苗族人崇母的性别观念,反映出平等的两性空间秩序、均衡的性别分工意识和鲜明的两性气质。“还傩愿”仪式对社会性别具有双向作用,在强调和规范女性性别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女性的歧视。
湘西苗族;还傩愿;社会性别
湘西苗族“傩”文化有着深沉的母系社会因子的史学性和时代变异的适时性。通过描述湘西苗族传统的“还傩愿”仪式过程,关照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叙说两个层面,借用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社会性别理论,阐释湘西地区苗族特有的社会性别表象,分析其社会性别内涵,利用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促进族群发展是本文的目的。
“还傩愿”是湘西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活动。苗族人称它为“撬弄”*苗语翻译源自石启贵编著的《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 还傩愿卷》第1页。(qaod nongx)或“撬奴撬”。“撬”译为汉语是“跳”,而“奴”和“弄”译为汉语是“傩”,因此“还傩愿”也称为“跳傩”。它以驱邪避灾、纳福求子等为目的,对许下的“傩”愿进行偿还,对傩神进行酬谢,是集宗教、戏剧、表演为一体的民间祭祀活动。还傩愿仪式通常在秋冬举行,小的村寨一般每年举行两三场,大的村寨举行七八场,甚至十几场之多。
苗族先民认为,傩神是一对兄妹,即伏羲兄妹。“傩母”(译为苗语即奶奴)是女娲,“傩公”(译为苗语即巴奴)是伏羲。苗语中的“奶”表示官,而“巴”则代表男性,而“奴”即是傩。从湘西苗民对傩神的称谓也可以看出其社会性别内涵,即傩母的地位高于傩公,且具有一定的官衔。
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位有蛇一样柔软身段、苗条又美丽的女神。当年盘古开天辟地后,地皇将其修补好。期间曾发生过一次大混乱,支撑天四边的柱子突然折断,大地漆黑一片,洪水四处漫延,猛兽到处食人,浩劫降临人间,人们奔走呼号,叫苦不堪。此时,女娲挺身而出,采来仙山脚下的五色花石烧炼成丹补齐苍天缺口,于是,“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1],从此,人类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湘西苗民认为每日黄昏时,天际间留下的美丽晚霞,便是“傩母”——女娲补天时留下来的彩石。苗民用还傩愿仪式祭祀傩母,并以此颂扬傩母拯救人类的伟大功绩。
湘西苗族“还傩愿”分为父教和女教两个派系。他们认为,父教的始祖是太上老君,女教的始祖则是花莲姊妹,即太上老君的女儿。苗族人世代传承着父教和母教的衣钵。湘西州花垣县排达鲁村的石春喜是父教二十四代掌坛师,龙潭镇豆往村的石金河则是女教二十二代掌坛师,他们依然活跃在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中。很多祭祀仪式活动不允许女性参与的,如土家族丧葬仪式撒叶儿嗬、越南赫蒙族敬门猪仪式等。而湘西还傩愿仪式却一直保持着苗族女教这一支系,女性既能主持也能参与仪式,充分说明女性在苗族社会中的较高地位。
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普遍遵循着“开坛——开洞——闭坛”的程序,并按“请神——祈神酬神——送神”的模式进行,内容由祭拜、做法、请戏神、演傩愿戏、辞神五部分构成。
(一)祭拜
在“还傩愿”仪式中,每场仪式的规模根据事主准备的费用来决定,费用少者即为还单愿,费用多者即为还双愿,由此来制定仪式规模和仪式所用祭品的多寡。还单愿时需准备猪、羊各一只,鸡、鸭、鱼三牲肉,粑粑、香米等,还双愿时则需要准备猪、羊各两只,三牲肉、粑粑、香米等。
首先,布置还傩愿傩坛。傩坛既是苗祭师的祭祀之坛,也是傩歌、傩舞、傩戏的表演场域,一般置于事主的堂屋正中。其中,前面部分为傩戏、法事的表演区,后面部分为“桃源行官”和“华山殿”的洞口区。“桃源行宫”一般用纸和竹篾扎成。洞口则由三道拱门连接而成,洞内设置神案,神案上摆放傩公和傩母的神像和香米利市。傩母摆放在左边,傩公摆放在右边,这与我们熟知的男左女右顺序恰恰相反。通常情况下,苗人将祖先牌位供奉在正堂左侧起居室内火塘左侧的中柱下面,且与傩母神像平齐。
傩坛布置完毕,苗祭师身着法衣,脸戴面具,手舞师刀,嘴吹牛角,合着敲锣打鼓的节奏走上愿场。在烟雾袅绕的堂前请神,并当着众神的面,将愿主的许愿品交给傩母。傩母收受酬物后,便吩咐五方的各位判官神注销愿簿,以此了确愿心。
待到夜半时分,愿场敬神敬鬼之后,就到了祭品分配的时间。祭品一般是猪肠灌的血粑,煮熟的猪肠、猪肝、猪肚、猪肺、猪耳朵等。凡到还傩愿现场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视同仁,均可分得到一份。这种物质分配原则暗含着母系社会平均分配的遗俗。
(二)做法
湘西苗族还傩愿法事繁多,各地不一。与汉族接触频繁的地区,法事科目有40节,而在花垣、凤凰、吉首等县市境内则有30多节,不论法事科目的多寡都呈现出特有的社会性别内涵。
所谓法事,是指实施傩坛法门弟子头戴冠扎*头扎:也叫头冠,用牛皮或硬纸制作,长约60厘米,上面画有天、地、日、月、水五块牌为,牌位周围画有花、云彩等图案。,身着法衣,手持法器,运用巫术,以傩坛祭师的身份,在布置好的傩坛藏身躲影,并按照预先法事程序实施的祭祀仪式。因其艺术具有历代先民生活的再现性、模拟性、创意性和戏剧性,故又被人们称为法事戏。
法事傩仪,布局讲究,面具精良,歌舞优美。下面着重探讨“点兵”“讨筶”“倒傩”三堂法事内涵。
1.“点兵”。这是傩祭法事中驱逐天瘟地邪的一场大战役,一般均安排在法事进行中的“上熟”之后。也就是在请傩公、傩母诸神享用傩祭师奉献的供品后,随即迅速调兵遣将,驱除残余天瘟、地邪所进行的一场法事。指挥战役的主宰神,是傩母而不是傩公。在整场法事过程中,傩公却是个只会喝酒、不会带兵的“配角”。至良辰,傩祭师装扮成傩娘,开始诵经念诀、掐算画符、调集五方兵力、宴请八方鬼神,姜四姐、李四婆坐镇指挥。霎时,一幅女性掌管天下、驱瘟除邪、征战沙场的景象展现在傩堂前。由此可以看出,湘西苗族社会的女性同样具有保家卫国、捍卫天下的能力。
2.“讨筶”。这是还傩愿中的重要环节,一般由苗祭师化身成傩公、傩母接受事主的咨询。通常在堂屋中放一升米,米上插着香,地上铺一张垫子用于跪拜神灵。讨筶的流程为唱《五柱宝香》、拜四方神、唱《神赞》、打筶问主家吉凶、求神保佑、唱《会合》、降傩去灾、求符谢主家、击锣歇坛。
“还傩愿是因为户主先年向傩神许了傩愿,如今才来还这愿心。”[2]206至于能否为事主带来吉祥,还得凭讨筶“卦象”来判定。换句话说,还傩愿能否被傩公、傩母接受,还得以讨筶的形式反映出来。讨筶一般进行两次:前堂法事和后堂法事。前堂法事通常安排在“请神下马”降临事主家门、“吃下马菜”之后。通常情况下,如果两卦凸面朝天,称之为阳筶,表明傩公出来庇护,被湘西苗民视为凶兆;如果两卦凹面朝天,称之为阴筶,表明傩母出来庇护,被湘西苗民视为吉兆;如若呈现出一阴一阳的顺筶,表明傩公、傩母均出面护佑,则被苗民视为是大吉大利,平安兴旺之兆。后堂法事则设在“点兵驱邪”“胜利归来”诸神即将离别事主家门之时进行。在后堂法事中,就要依据傩公、傩母离别时间的先后,来判定还愿的主家吉凶与否。苗祭师通过打筶来判定,如若打出来的是阴卦则表示傩公先行告辞,傩母留守后行,被视为吉兆;如若傩公、傩母顺顺当当一同离去,则为顺卦,表示大吉大利,岁岁平安;如若卦象属阳,表示傩母先行告辞,傩公最后离开事主家门,被视为凶兆,预示日后必定闹鬼,大祸临头。此时事主全家老少忐忑不安,惶恐惧怕,在苗祭师的引领下跪拜傩母神像前,叩首祈祷,哀求傩母最后离开。傩坛气氛十分紧张,苗祭师不断地口念咒语,直到为事主打到顺筶或阴筶为止。
3.“倒傩”。这是苗祭师以行坛弟子的身份上演“上刀梯”“咬铧口”等独角绝技戏。苗祭师在神意灵动的酣姿狂舞中,用精巧的绺巾煽倒奶奴,以奶奴倾倒的方向来判断事主是否能大吉大利,逢凶化吉,故常被人们称为“倒傩”。
“倒傩”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施行倒傩法事时,只请傩母而不请傩公,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般由傩母决断,傩公没有这种权利。二是,在傩堂地点的选择上,由祭祀傩堂大院移至事主家中的宗祖神位前,苗祭师要特地背傩公给傩母敬孝“私房钱”(冥钱香烛),而傩母也背着傩堂中的其他人员,深入户主家中,明察暗访,接受秘密咨询。三是,苗祭师竟然能用一节竹竿支撑起约六七斤重的奶奴神像,并立在地上或者是大碗中纹丝不动,犹如生了根一般。只有苗祭师口念咒语,酣姿狂舞,用绺巾煽动,奶奴才缓缓倒下。苗祭师倒傩的主角是傩母,显示出女性在苗族社会中较高的社会地位。
(三)请戏神
请戏神是傩戏开场的序幕。湘西苗族地区的傩戏又称为傩堂戏,是傩坛法师在祭祀过程中运用巫术表演的戏,共有三种,即傩堂正戏*傩堂正戏即以傩堂为舞台,由洞鬼上演的戏,有《和尚》《土地》《开路将军》等。、傩堂副戏*傩堂副戏:在傩堂外扎台上演的世俗戏,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等。和法事戏*法事戏是指行坛弟子戴冠扎,穿法衣,持法器,通过藏身躲影,化身为祭师,按法事顺序举行祭祀的仪式,所以又叫仪式戏或仪式剧。有“踩标合标”、“剖傩”、“立傩”等。。傩戏源于苗族先民的生活模拟,在祭祀神堂中具有特殊作用,倍受苗族人的喜爱。
《开洞》是请戏神的代表曲目,表达的是在还傩愿的时候,开洞郎君打开桃源洞,将开山、先锋等诸位神从洞中请出,让他们来到人间为事主消灾免难,驱邪纳福。在湘西苗族先民看来,天地万物皆有灵气,具有神力,能掌控人类命运,支配他们的行为。据此,傩戏构造了各种神灵艺术角色。如掌管开启桃源洞钥匙的女神——唐氏太婆,在苗民看来她非等闲之辈,她可以向诸神发令:
探子神来探子神,你替户主探天瘟。
先锋神来先锋神,你替户主扫天瘟。
开山神来开山神,你替户主砍天瘟。
大将神来小将神,你替户主背天瘟。
八郎神来八郎神,你替户主喊财门。
和尚神来和尚神,安龙谢土是正神。
土地神来土地神,你替户主耕阳春。
勾愿神来勾愿神,钩良勾愿是正神。[3]
(四)演傩愿戏
一般情况下,上演的哪出傩戏,由事主许愿时的愿标来决定,通常是二十四戏或十二支戏。常演的剧目有《搬探子》《搬砍路郎君》《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将》《搬八郎》《搬铁匠》《搬土地》《搬和尚》等。现摘其主要戏目《扮先锋》为例,来说明女性在戏中的作用。
在傩戏中,待到探子暗探法事后,第一位正式出场的神灵是先锋。她是一位集智慧与美貌为一身的女神,因手持两面替愿主扫除天瘟地气的白旗,也被称为“白旗先锋”。“表演的洗脸、梳头、擦身、穿衣、围围裙、洗脚和穿鞋子等等一系列轻柔大方、细致入微的生活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2]198。
(五)辞神
“还傩愿”为事主酬了恩、解了愿,就到了结尾部分:辞别神灵。法师穿蓝色法衣来到祭坛前,一边晃动司刀,一边唱诵《送神》科本:“东山圣圣公公、南山圣圣娘娘、五岳圣帝、六位朝王,请急忙上马,……弟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个快乐城,弟子送了一里又一里,前面有个富贵人。”其间,焚香烧纸,敬酒,绕总坛,求答吹牛角动员神灵们走,至此,辞神法事结束。
传统信仰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传统信仰的广泛影响必然会参与到社会性别的建构之中。仪式是展示、建构信仰的主要舞台,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有着深沉的母系社会因子,其背后的社会性别内涵呈现怎样的性别空间格局,隐藏着怎样的性别分工,表现出怎样的两性气质?湘西苗人社会性别与信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在这些研究问题下,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社会性别”理论成为本文理解湘西苗人性别、社会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她认为,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文化象征中的多种表现,不同宗教对社会性别有不同看法和表现方式,并反映出特定的空间秩序、性别分工与性别气质。[4]
一个民族的神话与传说都会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初始的人文精神和岁暮习俗,并烙下这个民族的初幻理想与事业追求,形成这个民族的思维定式,制约着这个民族日后的人文精神,钩沉出历史的真实面目。“傩母补天”的神话在湘西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对宗教艺术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折射出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威意识和重要地位,推动了湘西苗人的社会性别建构。
“还傩愿”仪式背后的社会性别建构,具体体现在还傩愿的称谓、特有的女性教派、仪式过程、祭品分配以及傩戏艺术之中。
(一)“还傩愿”仪式中两性空间秩序
“还傩愿”仪式中两性空间秩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仪式的固定空间,如傩坛的摆放、倒傩和傩戏的角色结构等等,二是仪式过程中动态的性别空间。首先看“还傩愿”固定空间所呈现的社会性别内涵,“还傩愿”分为父教和女教两个派系,男女都可以主持“还傩愿”仪式,两性分属平等的独立空间。另外,倒傩和傩戏中,傩公的地位和作用均低于傩母,这说明,在同一社会空间内,两性享有较为平等社会地位,甚至女性地位略高于男性。其次看动态空间中所体现的社会性别内涵,“还傩愿”仪式的整个过程,从祭拜、做法、请戏神、演傩愿戏直到辞神结束,男女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女性而言,整个仪式过程没有任何禁忌场所,没有男性专属的仪式空间,充分反映了两性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
(二)“还傩愿”仪式中两性分工
通过上文叙述可知,男女双方充分参与到“还傩愿”仪式过程中,仪式中的主要角色没有出现男尊女卑格局,而是男女处在较为均衡的状态。例如,在祭拜中,傩母是核心人物,幕后扮演傩母的人都是女性,而男性扮演的傩公却是次要。在祭品分配上,无论男女,人均一份。在傩戏中,先锋是一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神,由武花旦扮演,而男性则扮演着主帅和一般将领的角色,可以说,男女较均衡的参与到傩戏的构建中。
(三)“还傩愿”仪式中两性气质
“傩母补天”的神话传说在湘西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苗人认为,傩母舍身补天,为人类带来了幸福安康。傩母在傩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是一位具有绝对权威的女神,她的神力渗透傩堂内外,不仅能主宰苗族民众祸福,还主宰苗族民众的子嗣繁衍。在讨筶堂事中,苗祭师打出来的卦,假如是傩公先离去,则表示不吉利,如若傩母先离去,则表示吉利。从卦象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民众以 “阴性回应”的卦象为吉,十分惧怕“阳筶反映”,这也折射出女性在社会中既有较高地位。在点兵堂事中,傩母能够调动千军万马,呈现出女英雄高大形象,而傩公则是一个不会带兵、只会喝酒的“配角”。在傩戏中,白旗先锋由武花旦扮演。她们头戴银雀凤冠,身着花裙,腰系桃花围裙,扮相十分艳丽,走女生细步,唱女生腔调,生动地表现了女性的日常形象。
“文化性别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同时也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和信仰中,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透露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终极认识”。[5]湘西苗族女性优势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傩母补天”神话中。傩母补天隐喻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妇女不仅是人类的始祖母、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也是湘西苗族先民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湘西苗族民间信仰对社会性别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积极融入社会性别的建构中,以“傩母”为中心的女神被赋予了温暖守护、柔美贤惠等女性气质和形象,这种气质和形象逐渐被建构成苗族传统女性的行为规范:女性既要在家繁衍后代,操持家务,奉献家庭,也要在社会上,独当一面,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传统男权社会对女神的顶礼膜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女性的歧视,两性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湘西苗族地区的还傩愿仪式已构建起一套对自然、人生、社会相对完整,与特色地域文化相结合,亦巫亦傩的原始古朴模式。它们世代沿袭,其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性别内涵,至今仍发挥着保存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意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还傩愿的称谓、特有的女性教派、仪式过程、祭品分配以及傩戏艺术中均渗透出早期人类社会女性的明确社会职能,反映出湘西地区苗族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威意识、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平衡协调意识和主导模式地位,折射出湘西地区苗族早期社会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记录和母系社会(即母权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山川风物、思维定式及民俗文化,为研究湘西苗族的社会性别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佐证依据,对巴楚巫文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和促进作用。
[1]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1.
[2] 张子伟. 湘西祭祖习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中华戏曲(总第17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196.
[4] (美)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M]//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1997:167.
[5] 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1):55-56.
责任编辑:刘伦文
2016-08-30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6ED185);国家民委项目(项目编号:2015-GM-14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YBX045)。
乐之乐(1981-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
C955
A
1004-941(2016)05-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