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 新路径 新空间
——哈尔滨依托新区开发建设创造性落实“7号文件”

2016-03-15 01:49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

党性教育培训班(市直机关)



新形势新路径新空间
——哈尔滨依托新区开发建设创造性落实“7号文件”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

党性教育培训班(市直机关)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实施,标志着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必须搭上新一轮政策机遇的快车,依托哈尔滨新区开发建设,创新性落实中央精神,奋力走出哈尔滨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关键词:新区开发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结构调整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以下简称“7号文件”)印发实施,标志着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7号文件”下发后,围绕落实“7号文件”,包括哈尔滨市在内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力求抢前抓早争搭新一轮政策机遇快车。哈尔滨市市委书记陈海波同志强调,要扎实做好“7号文件”落实工作,奋力走出哈尔滨全面振兴新路子。目前哈尔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哈尔滨新区,承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坐拥“大松北”“大哈南”地理便利,新区中集聚了哈尔滨市四大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三个,发展权重巨大,使命作用无可替代,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哈尔滨新区对“7号文件”的政策响应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哈尔滨的响应程度和水平。基于这种考虑,特别是围绕如何抢抓“7号文件”政策机遇,进一步明确新区产业发展重点、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强化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以新的产业体系,对接“7号文件”新的转型要求

“7号文件”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要推动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如何转型,“7号文件”明确给出了“四个着力”。我们理解,产业是新区的发动机,产业兴则新区兴、产业强则新区强。因此,在“四个着力”中,结构调整极为关键,是落实“7号文件”的牛鼻子。综合哈尔滨新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哈尔滨新区已经能够较清晰地勾勒出“3+3+3”式的现代产业体系雏形,相对具备一定比较优势。

1.突出发展3大主导产业

第一,高端装备制造。“7号文件”提出支持东北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哈尔滨市工业竞争力的代表性产业,新区拥有较为坚实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应坚持放大优势,聚焦发展航空、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三大类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力争引进重型直升机等国家重点民用航空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福特汽车迅速投产,引进高速电动轿车、重型载货车、电容客车等新能源汽车重大产业化项目。优先发展空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国内领先产品。加快引进重型燃气轮机、天然气燃压轮机机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先进轨道装备、全地形水陆多用途双节特种运输设备等专用智能装备产业。聚焦航空、汽车、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符合“7号文件”“支持东北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求。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哈尔滨新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较好。依托这些基础条件,新区要做大做强云计算产业链,重点发展云计算基础硬件软件、运营服务、应用服务、咨询和终端等产业链环节,积极引进云计算终端设备生产企业、云计算服务商,建设云服务平台。要发展大数据产业,探索建立集大数据采集、包装、定价、交易、服务等为一体的大数据交易服务和数据资产管理产业链。要加快发展北斗导航系统芯片、模块、卫星导航、通信等北斗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品。要完善提升物联网产业链,依托哈工大等科研单位,推动传感器与传感节点、终端核心芯片、RFID读写器具、传感设备等产品产业化。要增强面向俄罗斯、东北亚国家的国际通互联网转接业务能力,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对外输出服务提供有力的网络通信支撑,全面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数据中心。

第三,高端绿色食品。食品产业是哈尔滨市寒地黑土、绿水青山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载体。应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高端消费群体的有机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延长乳制品产业链,积极推动雀巢、太子乳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开发乳蛋白、乳糖等产品。延长大豆加工业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豆奶(粉)、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产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延长肉类食品工业产业链,重点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规模。做大做强饮料制品业,重点开发黑加仑和蓝莓等浓缩汁、甜玉米饮料、发酵饮料、乳酸菌饮料等产品,创建特色饮料品牌。

2.积极培育3大战略新兴产业

第一,生物医药。力争引进一批国际知名药企,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血液制品深度开发、生化药品、生物疫苗等,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注射用龙胆苦苷等现代中药制品。

第二,新材料。力争在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纳米、超导、智能、石墨烯、LED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铝镁合金、高端钛合金产业基地,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研发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第三,节能环保。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加快建设北方环保、工大水资源、地能热泵节能等示范项目,为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不断壮大3大现代服务业

第一,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奥体中心、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开发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东北亚国际旅游目的地及集散中心。围绕满足“候鸟式”养老旅游和健康服务需求提档升级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等产业,开发一系列集慢性病防治、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养老产品。

第二,金融商务。加快发展对俄贸易金融,强化卢布兑换、汇款、储蓄、结算等功能,推动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发展。争取在新区设立以粮食、石油、煤炭、铁矿石、黄金等为主的区域性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在新区设立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积极吸引互联网金融、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落户,逐步扩大业务运营的领域。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新区科技产业,创新金融产品的服务种类,提供科技贷款、科技信用管理、科技资产管理、科技金融咨询、科技租赁等全方位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信息平台和市场交易结算中心、对俄金融结算服务平台和产股权交易平台,打造东北亚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

第三,现代商贸物流。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抓住哈尔滨新区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吸引研发设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商贸物流企业入区发展。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打造区域商贸集散中心,推进义乌小商品城、杉杉永达、润恒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与“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链接,推动国际商贸和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

二、对接“7号文件”政策导向,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

中央出台“7号文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破解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是创新主体匮乏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国企不优、非公不大、平台软弱。也就是说,落实“7号文件”所有的政策导向最终都要汇集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面。可以预见,完成新的动力转换,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唯有取得突破,新一轮东北振兴才能开创新局面。哈尔滨新区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等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必须紧盯“7号文件”中的政策导向,以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完成新旧动力之间的有效转换。

1.深化改革推动新区产业发展

第一,推进国企改革。哈尔滨市工业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全市工业企业主力始终以电站集团、哈药集团、哈飞等大型国企为主导,且这批大企业多年来处于低速增长或负增长的状态。分析表明,2000年,全市100强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84.6%,其中前20强所占比重高达61.4%。到2015年,占比分别下降到62.5%和43.9%。新区内集聚着一大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议围绕落实“7号文件”第八条中的政策举措,迅速盘活存量,逐个企业研究对策,主动与新区内中央企业衔接,积极参与中央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改革;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组建装备制造、金融控股、商贸流通等功能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支持主业清晰、治理结构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作为试点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带动力。

第二,发展非公经济。按照“非禁即入” “非禁即许”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生产许可、减轻负担、企业运行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新区内民营企业实现“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和帮助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主动对接世界和中国企业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转移,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强化创新推动新区产业发展

第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培育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释放市场活力。主动谋变、应变、求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二,加快构建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瞄准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加大对俄罗斯科学院、俄西伯利亚分院和远东分院等研发机构的技术和人才引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哈工大焊接集团等平台成果转化能力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关村(哈尔滨)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对接中关村海淀园、昌平园等军民融合特色突出和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显著优势的园区,开展技术联合研发和项目共建,在激光元器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引入一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研发中心、运营分中心等。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哈尔滨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哈尔滨广瀚科技创业孵化器、哈以国际高新技术众创空间、“阿里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

3.扩大开放推动新区产业发展

第一,打造国际合作发展新平台。开放是增强新区产业发展活力的源泉,应在新区加快搭建“双向型”国际投资合作平台。建设中俄合作产业园区,探索“国内产业资本+俄罗斯资源”在新区实现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强化与俄罗斯企业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将哈尔滨新区打造为中俄深度合作发展的示范区和“双向型”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中以航空产业园,并加强在医疗、农业、高科技等领域广泛合作。建设中日、中韩合作产业园区,加强高科技产业合作,重点引入一批数码摄像机、等离子电视、汽车、医疗设备等日韩高科技合资企业,打造中日韩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探索建设中欧合作产业园区,与欧盟国家民用航空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创造条件吸引法国空客、德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瑞士科技中心企业群在新区落户,提升对外合作的层次。大力引进独联体国家的军工技术,聚焦船舶动力、燃气轮机等领域,加强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联合开发,积极推动独联体国家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军用技术在新区的民用化。

第二,加强国内重点区域合作。推动与国内重点经济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采取“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的方式,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旗舰型产业项目转移。

三、以新的支撑保障,对接“7号文件”新的竞争考验

“7号文件”的发布,实际上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划定了一条新的竞争起跑线。在这条起跑线上,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别是给予哈尔滨新区、金普新区、长春新区的政策基本一致。谁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考验着我们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能力。“治大国,若烹小鲜”,推动新区产业发展也如此。再好的规划、再好的理念,也需要如下食材和佐料,才能真正撑起新区的产业发展天空。

1.持续的公共服务投入

第一,基础设施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解决新区特别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要借鉴外地经验,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融资机构、社会资本介入新区开发建设,推进PPP、BT等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新区运用贷款、基金、公私合作(PPP)或其他市场化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加快新区内道路、桥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支持新区建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支持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支持园区开展金融、物流等其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持续的重大项目支撑

第一,强化有效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在建的少、储备的少,已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目前,新区内总投资5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仅有223个,总投资仅为2 200亿元左右,尤其是在重点发展的装备、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项目分别仅为30个、16个、18个,无法支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新区的当务之急,必须要引进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第二,创新项目谋划方式。要彻底改变依靠各部门、各开发区单打独斗谋划重大产业项目的传统方式,探索采取“行业专家+开发区+发改委+投促局 +专业部门”联合作战的方式,深入研究新区重点产业发展前景、国内外龙头企业投资动向、新区资源要素保障等各方面情况,按照产业集群、产业链系统谋划招商项目,提高谋划项目生成率。

3.持续的匹配要素保障

第一,土地要素保障。企业能否尽快落地投产,土地是关键。要积极争取省级土地主管部门对哈尔滨新区用地指标单列并优先供给。争取省支持哈尔滨新区在省内跨地区进行指标调剂和耕地占补平衡。要探索在哈尔滨新区内实行土地“先租后让”等更有弹性的供应方式,特别要强力推进新区“多规合一”,确保新区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相衔接、相一致,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人才要素保障。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重点产业急需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引进国内外智力工作,将重大项目引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团队引进相结合,加大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国家级新区建立人员交流机制。

(执笔人:哈尔滨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处处长徐智东)

[责任编辑:梁桂芝]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4-0055-05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
辽宁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沈阳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对策研究
2016—2020:未来五年的五大挑战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