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政治生态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关于N地政治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6-03-15 03:04黄玉国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选人用人从严治党

黄玉国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湖南 衡阳 421008)



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关于N地政治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玉国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湖南 衡阳 421008)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保障。

政治生态;反腐败;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廉洁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自然环境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近年来,N地接连发生影响广泛的违纪违法案件,充分暴露了当地的政治生态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优化干部从政环境,重塑良好的政治生态,成为当前摆在N地党委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在制度创新上出实招、作风建设上出硬招、形象宣传上出奇招、经济发展上出狠招、选人用人上出正招,努力构建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一、课题调研结果与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完善体制机制,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创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党内政治生态大有改观,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一)调研问卷情况

“政治生态”是一种借喻,由自然生态引申而来,主要是指从政环境、政治风气和选人用人通行的规则等,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2]。本次调研主要旨在了解党员干部对当前N地政治生态建设的现状、政治生态的理性认识以及净化政治生态的建议,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党校的主体班学员,包括市直和县市(区)机关以及乡镇(街道)的党员领导干部,调研方式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的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是调查问卷。这次我们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96份,有效问卷291份。对于N地的政治生态建设,大家的总体认识认为,N地的政治生态环境趋向转好。据问卷统计显示,75%的调查者认为N地的政治生态比“4·09案”(“4·09”案是指湖南省衡阳市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发生的一起严重的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法违纪案件。因该案在2013年4月9日由中共湖南省纪委成立专案组专门调查处理而特称“4·09”案)发生以前好转,且有28.2%的比例认为比全国其他地级市要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制定“八项规定”、出台“六项禁令”、狠刹“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一系列整风肃纪、反腐倡廉的实招、狠招、硬招,使党风政风随之好转。调查显示,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总体评价是比较高的,认为干部作风“好”、“比较好”的比例达到83.1%,认为干部作风“较差”、“差”的为7.1%,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不好说”,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N地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大有收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也逐步减少。党风、政风的转好,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广大群众对党政机关的信任度和认同感也在逐渐增强,较之党的十八大以前大有改观。

(二)调研问卷反映的当前政治生态建设问题

当前,虽然我们党在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政治环境方面下了大力气,着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党风、政风大有改善,“四风”问题在面上有所收敛。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存,整治“四风”等积弊、净化政治环境非一朝一夕之功,难以做到一蹴而就,难以彻底根除,容易死灰复燃。因此,N地的政治生态自“4·09”案以来虽有好转,离“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仍有较大差距,调查数据显示,仍有13.1%的人认为N地的政治生态同N地破坏选举案发生时一样。而且,有66.7%的人认为N地领导干部权力滥用比较严重,55.4%的人认为N地领导干部不作为情况严重,甚至有41.2%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进入公务员队伍。从这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的有力整顿,N地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好转的态势,但是,并未根本扭转,还没有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1.腐败现象蔓延态势得到遏制,但基层多发的局面还需扭转。随着中央的强力反腐,大力开展“打虎拍蝇”的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巡视工作,特别是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成效显著,震慑作用日益显现。但是,腐败现象在广大基层地区,尤其是乡镇以下依然存在。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反腐斗争形势的严峻,错误地以为反腐主要是“打老虎”、“抓典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反腐是高层的事,离自己还比较远,抱有侥幸心理,在腐败上不收敛不收手,“上面九级台风,下面纹丝不动”,各种“索拿卡要”、“雁过拔毛”等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在对“您觉得去有关党政部门办事是否需要托关系或送礼?”问题的回答中,11.8%的人认为“必须要托关系和送礼”,32.9%的人认为要“托关系”,24.7%的人认为要“托关系或送礼”,只有25.9%的人认为“都不需要”。另一方面,干部权力运用缺乏有效监督,领导干部权力滥用在了解N地干部权力滥用的情况时,有56%的人认为“比较严重”,认为“不严重”的仅为32.9%,因此,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正风肃纪不断深入发展,但执纪监督仍需从严落实。N地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向中央看齐,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查处了一些大案要案。但是,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体制外监督没有形成合力,立体监督网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使监督力量薄弱。有的群众或者党员干部因担心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而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不想监督。在对“您身边积极举报领导干部的人多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高达86%的人认为“没有”或者“不多”。由于监督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导致执纪监督无法做到“全覆盖”。一些人主观地认为领导干部被查就像“隔墙丢砖头,丢到谁就是谁”,不能真正认识到党对腐败的“零容忍”决心和“全覆盖”态度。由于监督执纪的相关制度缺乏刚性,导致执纪不严和监督软弱。在现实生活中,执纪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执纪的随意性大,损害了执纪的严肃性。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惩处力度大小不是取决于违纪违法的严重程度,更多的考量是背后的关系如何,是否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有时候为了减少负面政治影响,避免腐败的消极影响扩大化,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地方保护的需要,不能大胆的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3.作风建设效果持续好转,但“不作为”、“混日子”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已经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反“四风”持续推进,进入深水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有可喜变化。不过,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混日子”、“不作为”等现象并没有绝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党性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动摇、缺乏政治信仰、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也是N地政治生态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当问到“您认为当前N地的政治生态主要有哪些问题”时,27.1%的人认为党员干部的党性不强,38.5%的人认为“官员脱离群众”。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缺乏自信,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能准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缺乏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42.4%的人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很少学”,还有45.9%的人是被迫(单位要求)才学习政治理论。有些党员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干事”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发现,有70.6%的人认为N地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不好,大部分人都是无聊打发、随意应付和按部就班了事,创新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所以,导致N地的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等一些指标在全省的考核比较落后,甚至出现一些项目工程反复开工,却不见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玩花架子、唱虚功、喊口号的表现比较严重,真正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偏少。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作为”,甚至“胡作为”、“乱作为”。在“您认为我市干部作为情况分别如何?”这一项调查中,其中认为“不作为”“比较严重”的有42.4%、“严重”的有40.6%,认为“乱作为”、“胡作为”的有28.2%。“为官不为”是党的建设新常态下在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隐蔽的新倾向,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必须要切除的一颗“毒瘤”。

4.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完善,但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近些年来,党中央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推动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干部,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但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不利因素还依然存在。选人用人问题是各地巡视巡察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也是体现地方政治生态优良的主要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影响干部升迁的重要因素,主要还是看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和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的好坏对干部升迁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前面三者权重偏轻。首先,选人用人标准不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的用人导向,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德才兼备”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选人用人的思路不清淅,党内正确的选人用人原则贯彻落实不到位,“重才轻德”、“重能力轻品行”、“重发展轻党建”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干的不如看的”、“做事不如作秀”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其次,选人用人的范围不广。“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贯彻不理想,用人部门化、地域化、经历化比较严重,“唯圈子”用人等任人唯亲现象时有发生,“官场圈子文化”盛行,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助长了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最后,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高。“暗箱操作”、“潜规则”等现象,“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等等,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不利于全面树立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无法充分发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风向标作用[3]。

二、净化政治生态的路径

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干部从政环境,是党的建设新常态下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然而,反腐纠风,净化政治生态,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持续发力,方能做到久久为功。

(一)打好选举“保卫战”

换届选举风气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晴雨表”,要检验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好坏,一看换届风气就能知分晓。N地“4·09”案的发生,就是政治生态恶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导致换届选举出了大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N地要重塑政治生态,必须以“最严”的态度、“最严”的举措,打好换届选举“保卫战”。

1.研透相关选举法规政策,依法依规组织选举。严格按照最新修订《选举法》、《政府组织法》、《党章》、《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村民自治法》及省市制定的各项选举政策进行选举,尤其要在选举身份、比例、年龄、经历等方面把好关,坚持政策面前寸土不让,一把尺子量到底。

2.精细管控选举流程,简政明责守住关口。对选举工作进行流程分解和进度安排,实行流水线式管理,严格按照“流水”程序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对选举流程实行精细化监控,每一个程序、每一道关口都要接受广泛的监督,既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监督,也要利用适合农村等地的宣传栏等传统方式进行监督,要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的知道选举工作的进展,防止暗箱操作,杜绝黑箱嫌疑。

3.组建监督选举队伍,全程监控选举工作。由市纪委牵头,遴选部分敢担当的县市直机关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媒体工作者、资深“两代表一委员”、无职党员等组成选举监督队伍,并配备高级监控设备,用他们的余热和智慧协助和监督选举工作。

4.实行分片分级负责,领导定点联点指导。要调动全市的力量组织好选举,改变“选举就是组织部门的事”的错误认识,对全市的选举实行领导定点联点指导和分级分片负责的机制,并严格落实下管一级,即市级指导乡级,县级指导村级,并对每级领导的责任片区进行明确划分。

5.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组装选举“黑匣子”。要将所有选举政策、候选人资料、选举结果等进行电子化处理,并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公开。要创造条件对选举过程和结果进行视频化记录,为选举工作装上“黑匣子”,有“痕迹”、可追溯,积极利用“制度+科技”的方式进行监督。

(二)打好舆论“宣传牌”

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重塑政治生态,新闻舆论工作要先行。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正向功能,打好舆论宣传牌,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

1.变消极应对为主动发声。为了掌握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主动权,必须先发制人,主动的和各种媒体打交道。向中央“两会”看齐,学习“两会”设置“部长通道”的成功经验,开设“选举面对面”、“选举窗口”、“选举日志”、“直播选举”等宣传栏目进行主动发声,积极支持党政负责人主动发声发文,不仅自说自话,还要“亮话”连篇、传为佳话,切忌出现“怕”“躲”“防”媒体等现象。

2.变“舆论富矿”为“形象宝藏”。破坏选举案在N地发生以后,各大媒体和各路记者都会对N地“厚爱”有加,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兴奋点,肯定有媒体在密切关注N地的选举动向,所以,要主动“见牛羊”、“借好力”。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成立舆论危机应对专门队伍,把真实的情况进行公开,不隐瞒真相,不掩盖丑恶,遇到危机事件要向四川会理县政府学习,把危机事件转身为城市营销。

3.变负面教材为经验典型。对选举过程、选举方案、选举结果(当选人)进行严格监督把关,积极主动地邀请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对选举进行指导、研究,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经验总结材料和理论科研文章,对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有价值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成果。同时,要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全程监督并进行影像资料的制作,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提升N地的赞誉度和美誉度,让外界全方位、立体化、新视野地了解N地,摆脱破坏选举案的阴影。

(三)筑好制度“防火墙”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好的制度同样是治权的前提,是制约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途径。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建章立制,筑好制度“防火墙”,才是治本之策。

1.要设计“以德为先”的遴选提名机制。新《党章》在“德才兼备”后增加了“以德为先”的新思想,这充分说明了选人用人政策取向的转变。据调查发现,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由“重能人”向“重贤人”转变。“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贤人政治不仅是西方政治学的善政,也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的用人方略。要坚持多用贤人,慎用能人,要重视各级干部人才的党性修养、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行,要全面立体地考察干部人才,同人力资源公司进行合作,设计全面考察干部人才指标及统计量表,延伸考察的范围、时间、对象,防止出现“能人巨腐”现象的再发生。制度千般好有时不如一人用好,用好人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举措。

2.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竞争机制。之所以有70.6%的人认为N地市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不好,大部分人都是无聊打发、随意应付和按部就班了事,其原因就是面对潜规则无能为力是他们最大的忧虑。所以,调查反映优厚的福利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是提高干部积极性的两大主要动力。而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部署,许多单位的暗色收入也势不可挡地基本被取消。因此,要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就必须打破潜规则,树立明规则,切实建立公平正义的竞争机制。动员千遍不如用正一人,要切实把公平正义的竞争机制落到实处,制度生根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实土壤。

3.要完善阳光透明的激励机制。调查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面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出力,更不出活,这迟早会出事。为此,应该建立阳光透明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规范公务人员的正当收入,减少、取消公务人员的不合理收入。当前,中央鼓励各地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并容许一定程度的试错,所以,N地要在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制度创新,为提高当前干部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提供“N经验”,为民服务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

4.要形成精准问责机制。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的重要性和威慑性毋庸置疑,但是,有调查对象也反映当前的有些问责存在着问责泛滥的迹象,以问责平息舆论却未安定民心。所以,必须及时形成精准的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并且,要对问责的理由和依据进行公开统一说明,防止出现“问责人不心服、旁观群众不口服”的现象发生,尤其要防止出现小道消息漫天散、官方信息无人散的事情发生。

政治生态关乎党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党的肌体健康,关乎党的兴衰存亡,关乎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党上下齐心,以上率下,凝心聚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构建一个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政治生态。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2]刘云山.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N].学习时报,2015-05-16.

[3]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

[责任编辑:刘红]

2016-07-13

湖南省衡阳市2015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5A002)

黄玉国(1986-),男,湖南来阳人,讲师,硕士。

D262.6

A

1008-8520(2016)05-0020-05

猜你喜欢
选人用人从严治党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新时代选人用人的基本规范——解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用人还需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