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兼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定位

2016-03-15 03:04涂小雨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涂小雨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0; 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兼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定位

涂小雨1,2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0; 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处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头,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向、新进展,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根本遵循,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贯通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上的伟大创造。

十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理论、实践和历史层面不断得到拓展、深化、提升,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型态和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未来发展方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同时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理论引领,也是顶层设计,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指导方针。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在哪些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一、政治层面:政治宣言与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讲话阐述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价值判断、战略谋划代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讲话精神已经深入党心民心军心,为人民所了解、所掌握、所运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执行力。讲话既是全党统一思想的根本基础,也是共产党人向外界展示的治国之纲、理政之要,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面旗帜。理论的发展有内在的规律,但实践的生动性、创造性、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理论创新的进程,特别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作为带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坚强领导核心和精神支柱,共产党人到底能够在时代变迁中推行什么样的执政理念、践行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执政的成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格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也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务必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1844年的《德法年鉴》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与工人阶级的力量相结合,思想武器与物质武器相结合,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和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政治宣言,更突出强调了政治的引领作用,凸显了讲话作为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思想武器之所以威力巨大,因为它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结果。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基础,思想武器如果能够为人民所掌握,就能转化成巨大的创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有效地统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整合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种政治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基础上的团结协作、精诚合作,巩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好、贯彻好、落实好这个强大思想武器,转化为投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学习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键在于能从讲话中汲取政治智慧、治国方略、执政理念,深入学习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讲话科学的战略思维、宽广的世界眼光、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思想方法、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点在于掌握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执政理念、政策取向,更好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团结一心,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二、理论层面:最新成果与伟大创造

最新成果是在时间节点上来讲的。相对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凝结着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3]2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坚持讲话的精神要义和具体要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讲话的实践精髓和文化基础,才是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话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意志、智慧结晶和理论创造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3]3。理论上的自觉与坚定来自政治上的清醒与自信,“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时代特点和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清醒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战胜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的高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理论创造的根本政治前提。这个伟大斗争,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不是表面上的敌我斗争、外部势力斗争,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面临的复杂斗争。在这种复杂斗争面前,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还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否经得起这种斗争的考验?这都需要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做出回答,理直气壮地用科学的理论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创造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型态,始终保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适应中国实际不断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普遍性之外,与中国文化土壤的适应性、包容性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选择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救国救民历程中,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伟大旗帜,创造性地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理论逻辑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伟大理论创造。同时,讲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探索,凝聚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集大成,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政治艺术。

三、实践层面:行动指南与基本遵循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指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遵循。讲话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立足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突出矛盾。很多人以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不是一个问题,不需要证明,事实未必如此。共产党的先进性、卓越性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巩固提升的。能否跟上时代步伐,能否满足人民期待,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协调整合,将决定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开始了在更高水平、更高阶段上的顶层设计,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是共产党人在这个历史阶段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在《决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指引下渐次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格局、总框架基本形成。讲话系统回应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的动力资源、新的精神状态、新的目标结构、新的美好愿景,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根本的行动指南,使全国各族人民有了基本的行动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重新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美好蓝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政治承诺和政治宣誓。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走到今天,历经了无数的坎坷和曲折,之所以我们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主心骨,有一个方向盘,这个主心骨和方向盘就是中国共产党。

讲话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与基本遵循,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心中有党、有民、有戒、有责,在党言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向中央政治局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着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奉献力量。党的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免疫力是建立在集中统一的基础上的,要求全党步调一致、行动合拍、方向不偏,就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不担当就要问责,问责就必须实现充分的监督。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讲规矩、讲纪律、讲政治成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基本遵循。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全党的行动指针,本身就是全党必须严格遵循的最大的规矩、最高的纪律。按照讲话的要求去做,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表现。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样一个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就一定能够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出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

四、历史层面:新征程与新篇章

历史往往给人以深刻启示。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所给予的宝贵经验与奋斗轨迹,将无法在历史的追问中走向未来,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宣示的党的执政理念、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战略部署将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谱写治国理政的新篇章。从中国5 000年文明史的轨迹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成就和走过的曲折道路,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中可以看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在千年发展变局中找到了自己正确的坐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实践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承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奋斗精神、奋斗历程、奋斗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1]我们要善于从国史党史的学习中,从历史的积淀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到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勇气和信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既有太平盛世的繁华盛景,也有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历代王朝更替与农民起义相继发生,背后都昭示了一个道路: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就不可能真正走出历史治乱兴衰的周期率,这是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绵延中学到的真理。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执政史、发展史的学习领会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勤政爱民的为民情怀、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明确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与政治责任。

中国共产党要走出历史周期率,谱写新的篇章,不仅要让人们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校准未来的方向,看到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方向决定一切,正确的方向才能引领正确的道路,到建党一百周年、“十三五”结束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成就和发展的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开拓新的道路,使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惠及全体人民,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格局。在此基础上,到建国一百周年之时,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坚持一个前提,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也就是说,不能出现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特别是背离党的领导的要求的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无论表面看起来多好多耀眼,也要坚决避免,如果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人民民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既使再困难再有阻力的改革,也要坚决推进。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新的历史篇章的正确方向。今天的共产党人面临更大的矛盾风险挑战,仅仅有发展的决心、信心和勇气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足够的发展智慧、发展战略、发展艺术,更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执政的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夯实执政根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严守党规党纪,把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形成改革合力,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梁桂芝]

2016-08-16

2015年度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引领性特征研究”阶段性成果

涂小雨(1976-),河南南阳人,决策咨询部副主任,副教授,政治学教研部博士后。

A8

A

1008-8520(2016)05-0005-05

猜你喜欢
中国化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