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平,姜长宝,张淑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创新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李彦平,姜长宝,张淑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特殊群体,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繁多、层次较高、影响力大,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动态出现诸多新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已经无法适用于新时期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有效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1]随着全球化逐步深入、网络信息迅猛发展和政治环境的深刻改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出现诸多新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高与他们打交道、谋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承载量的需求,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对于抓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在时空和时效上的双重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学术交融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大多都有国外求学或生活经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具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西方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极易导致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曲解歪解国家政策,盲目崇拜西方制度,过分追求享乐主义等倾向,这些思想一旦通过教学科研等渠道传递给学生,必然会对未来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同时,由于高校是高学历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许多党外知识分子都是学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判标准,简单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他们作用甚微。原有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单向度的信息灌输,缺少统战主体与统战客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思想传达的滞后性明显,时效性不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理想。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成熟的自媒体平台,能够经常化地、多角度地深入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全面了解党外知识分子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捕捉他们思想和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明显增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二)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在网上和网下的双向引导
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获得资讯的渠道日益便捷和多元,这对高校统战工作传统载体诸如座谈会、学习班、报告会等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的以集体为单元的动员组织形式逐渐被以个体为单元的组织形式所替代,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动员能力逐渐淡化,特别是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而言,活动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流动频率日益频繁,传统的依靠开会、信件、报刊、广播和电话等媒介的统战方式,因传播范围有限、时效性差、滞后性明显等诸多不足,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化时代的统战工作需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肩负着教学或科研的重任,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较高,一旦党的政策在信息传递环节遇到障碍,无法及时传达或者澄清存在的模糊认识,将会对高校统战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和新形式,强化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联动,能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避免了在统战主体和统战客体之间出现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在制度和感情上的双效覆盖
“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是党的先进性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要求。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担负着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随着高校外部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身处其中的高校教师包括党外知识分子面临着巨大的教学科研压力。特别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不仅要面对教学科研等工作压力,还要应对购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各种危机,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2],还容易在高压之下产生思想、心理和情绪波动。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单纯政治教化向思想引导、生活关怀、个性帮扶转变,将统战工作内容、信息、情感寓于实实在在的关心关怀之中,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仅能够实现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目的,而且通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影响,扩大了统战工作的时空范围。
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结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统筹设计、人本诉求、统战时效等原则,对高校统战工作载体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不断提高高校服务党外知识分子的能力和水平。
(一)注重统筹设计
在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清晰归类他们是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成员,还是尚未明确归口管理的新的统一战线成员。在设计工作载体的过程中,应充分协调好单独个体、民主党派和统战工作需要的关系,全面考虑统战工作目标和统战对象的个性化诉求,努力做到工作载体创新的效果既符合统战工作的原则要求,又能满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实际需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要注重统筹设计,在充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基础上,还要统筹处理好不同党派成员之间、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人士之间、不同统战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工作载体应能够实现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和全面覆盖,特别是对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外聘专家或学者等,也要将其纳入到体制范围之内,让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
(二)重视人本诉求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精英群体,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将心比心,务求实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本诉求,既要在思想层面对其教育引导,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层面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他们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必须重视人本诉求,积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能够有效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党派组织、不同政治诉求、不同利益需要的党外知识分子进行个性化的菜单式、订单式设计,使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能够“投其所好”、“满足所需”,为广大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所认可和接受。
(三)强调统战时效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转型加快以及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特别是新媒体快速普及对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网络的快速、便捷、即时等特点,对高校统战部门的快速反应和高校统战工作的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高校成为国内外多元思潮碰撞冲击的前沿阵地,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和信息接收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高校在创新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时,高校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效破解思想状态活跃化与反馈机制迟钝化之间、政治诉求强烈化与实现渠道狭窄化之间的矛盾。
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按照“中国梦”的目标指引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高校统战工作的任务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可以从体制机制载体、沟通联络载体、组织活动载体等三个方面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一)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创新体制机制载体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体制与机制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要构建具有高校特点的大统战工作机制和格局,破除统战工作部门化的习惯性思维,牢固树立“大统战观念”,有效破除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对象繁杂、工作领域广泛、任务日渐繁重等新情况、新特点。高校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工作,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和相关部处、有关院系协同运作的综合作用,形成互通互联、互动互补的工作合力,确保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集中发力、务求实效[3]。其次,要建立健全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目标责任制”,即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载体过程中,将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工作,并层层量化到各职能部处、各有关学院、各有关责任人,将目标、责任、绩效纳入学校统战工作乃至各部处、各院系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做到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全面覆盖,保证在做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能够发挥统战系统整体工作效应。再次,要建立完善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以及各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由统战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有关会议,协调研究解决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切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选拔、安排和引导工作,不断推动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构建多元互动平台,创新沟通联络载体
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畅通沟通渠道、建立联络平台是重中之重。高校要开辟多条路径,构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管理、政治诉求反馈、信息共享交流的多元互动平台。学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媒介特别是自媒体平台“便捷、及时、交互”等特点,超前树立“互联网+统战”的工作新思维,通过建立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方式,及时有效搜集掌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动向,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舆论引导和政策反馈,避免道听途说的“非官方”言论甚至是流言谣言对他们造成思想误导。近年来,哈工大建立了十余个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QQ群、微信群,并启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信息发布、沟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了学校师生了解统一战线、关注统一战线的信息平台。在运用新媒体等新手段之外,要继续夯实原有校情通报会、小范围谈心会、专题民主协商会、座谈会等传统平台渠道,聆听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加强思想沟通,联络友谊感情,提升党外知识分子对政治引导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和主动接受程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中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党外知识分子中“领军人物”、老一辈党外知识分子的示范效应,他们往往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感召力,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发挥他们在教育、感召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传、帮、带”作用。
(三)强化多维教育引导,创新组织活动载体
在高校统战工作中,基层统战组织对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结合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多元、个性自由、海外经历、国际视野等特点,按照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基本需要原则,充分挖掘联谊会的统战性、知识性、服务性、联谊性等内涵,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设成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和展示风采的舞台,成为沟通事业、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平台,成为党外知识分子与学校共商发展的纽带。要结合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探索各种生动活泼、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联谊活动形式,不断创新高校统战工作活动载体。今年,哈工大尝试以“统战工作午餐会”为载体,创新联络议事方式,有效解决了党外知识分子教学科研任务重、行政管理工作繁忙等时间有限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搭建了工作交流的新平台。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工具载体,提升活动质量和内涵[4],比如建设“网络统战之家”、党外知识分子榜样巡展、“统一战线服务决策专家智囊团”、统战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5-21(01).
[2]侯微,代锯.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
[3]佟岩.关于构建高校大统战格局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何正玲,倪浩哲,张大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建设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辑:温冠男
D663
A
1671-1262(2016)02-0023-04
2016-03-11
李彦平,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姜长宝,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淑娣,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