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国家战略学刍议

2016-03-15 00:27孙新彭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国家安全

孙新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建构国家战略学刍议

孙新彭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实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都表明,建构国家战略学进行国家战略研究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国家战略学各范畴的研究,正确把握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总结出规律性,建构学科理论体系,以指导国家战略实践。

关键词: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学;国家安全

一、建构国家战略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门学科的建立,是以研究对象的存在和研究必要性与现实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出发,在战略上统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成为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层面的战略,还是分散为国家经济战略、政治战略、文化战略、安全战略等方面进行谋划和实施,这极有可能导致各自为战,致使国家有限资源相互抵损。就此而言,我们认为建构国家战略学,进行国家战略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认识研究国家战略学的必要性,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面对,即正确认识国家战略学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路线与国家战略有其重合之处,这是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的问题。比如,早在1988年,有的人就指出:“党的总路线、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等表述在我国已长时期地广泛地使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概念的内涵和其地位、作用也已逐渐固定,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用国家战略去概述党的基本路线。”[1]应该说,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而长期以来,国家战略学之所以没有被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由此却不能否定建立国家战略学的必要性。一方面,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为强调在初级阶段国情的视界上谋划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国家战略,则更为强调在世情的视界上谋划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的提出,作为一个超越阶级、阶层、政党与意识形态的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愿景,从宏观上提出了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生活在大陆与港、澳地区受中国共产党直接与间接领导的区域上中华民族成员的努力奋斗,也需要生活在台湾地区还没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成员以及持有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奋斗。就此而言,我们认为,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凝聚力的“国家战略”概念,建构国家战略学,很有必要。

二、国家战略的定义

战略这一概念,首先出现于战争领域,指从全局上对战争的谋划。20世纪中期后,在战争以外的社会实践领域,人们逐步认识到存在着需要进行目标设定与途径选择及步骤设计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着与战争谋划相同的战略问题。战略这一概念被拓展。比如,出现了企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相关的战略概念。国家战略是战略这一概念在国家领域中的扩展运用。

在我国国家的正式文献中还很少使用国家战略这一概念。但在国内媒体与学术理论界,国家战略这个名词经常被人们使用。这一名词在被使用时,实际上被赋予了两种意义。其一,表达的是“国家的战略”意思。比如,人们说“国家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等,在这里,所谓“国家战略”是说这些事务要由国家来谋划。人们使用国家战略这一词语时,并没有对它的意义作严格界定。与我们要讨论的国家战略学中的国家战略概念的相关度不是太高。其二,表达的是国家总体战略的意思。在研究了国外国家战略概念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学者把国家战略视为国家的总体战略。比如,薄贵利在《论国家战略学研究》一文中,把国家战略定义为:“国家战略是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和使用国家的各种力量以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2]

综合人们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把国家战略定义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从国际环境与国情出发,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

三、国家战略学的基本范畴

国家战略学是以国家战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国家战略体系本身而言,它主要包含国家战略时间选定、国家战略目标确定、国家战略途径选择以及国家战略实施;但是就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过程而言,它还涉及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环境(国情)的分析、国家利益的认识、国家战略力量的评估和运用等问题。因此,研究国家战略,主要包括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国情、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力量、国家战略时间、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战略途径、国家战略实施。它们构成了国家战略学的基本范畴。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进行国家战略谋划与实施所依据的外部环境。它是一个较长历史时期人类世界各种现实状况的总和。国情,也就是国内战略环境,是指构成国家战略谋划与实施基础与依据的国内安全和发展各种现实状况的总和。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敌侵扰的和平安定状态。关于国家安全,在不同的研究视界中,人们对它的定义是不同的。比如,在仅以国家安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人们会把经济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之中,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国家战略学的视界中,经济安全只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概念,虽然它可能会涉及国家安全,本身却不是国家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防安全。国家发展,是指国家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它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这种进步的速度相关,也与这种进步的质量相关。

国家利益,是指作为一个由国土、主权、人民以及政府构成的人类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它希望满足的各种需求的总和。从现实性看,它表现为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的统一。国家战略时间,是指国家战略的时间跨度。任何战略都有时间节点。国家战略的开始在当下,但是它的结束点却只能在未来。国家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一时间节点上国家安全和发展要达到的预想状态。作为预想的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某种状态,它体现着国家利益诉求,也就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理想。国家战略力量,是指进行国家战略谋划与实施所依托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统一。它也被称为综合国力。国情是国家力量的载体,而国家战略力量则是国情状况表现出的力量。国家战略途径,它要解决的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怎么办”的问题。它指的是运用国家战略力量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办法的统一。有人也称它为国家战略手段。国家战略实施,是指作为整体的国家战略制定之后,把其放逐于实践的过程。

国家战略学的基本范畴,构成了国家战略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结点。研究国家战略学,它要求我们在对这些相关范畴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这些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站在正确的立场之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四、国家战略的特性

研究国家战略首先要把握国家战略的特性。与一般战略相同,它也具有主动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但它还有自己本身的特性。

1.国家战略具有不可分解性与主体唯一性。从现实性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已经一体化,前者的状况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后者,后者亦是如此;不能离开前者谈后者,也不能离开后者谈前者。因此,国家战略作为国家最高层级的战略,必须被作为一个整体而被谋划与实施。就是说,国家战略不能被分解为其他低层级的战略。现在一些文章和著作在讨论国家战略时,大都试图对其作进一步分解,比如分解为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做此分解,可能导致不同战略的各自为战。同时,国家战略的不可分解性,也意味着它的谋划与实施权只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来行使。因此它具有主体唯一性。

2.国家战略具有非零和博弈性。对于战争而言,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战争战略是一种零和博弈。国家战略是对自身安全和发展的统筹谋划,在这一战略的谋划与实施中,可能存在制约和遏制自己的对手,甚至可能存在试图侵犯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战争对手,但是就国家战略而言,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与其他国家交往获取自身的利益,并通过国家建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要去消灭某一个对手。也就说,国家战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

3.国家战略的谋划和实施围绕着国家战略力量的提升展开。对于战争战略而言,取得战争的胜利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以消灭对手的力量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作为手段;但是消灭对手的力量也好,发展自己的力量也好,根本在于取得战争胜利,而不是为了通过战争建立起强大的战争力量。对国家战略来说,它当然也要把实现战略目标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但是因为国家战略目标与国家战略力量的内在关系,使得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具有自己的特性。国家战略目标作为国家对未来某个时候安全和发展状态的某种预期,从现实性上来看,只能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某种程度,也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与外交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即国家战略力量的某种建设水平来进行描述。这就是说,国家战略目标体系由国家战略力量的建设水平构成。国家战略目标与国家战略力量这种内在关系决定着,国家战略力量是国家战略谋划与实施的基础与支撑,不断提升国家战略力量又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最后建设起强大的国家战略力量又是它的目标。也就是说,对于国家战略而言,它的谋划和实施始终是围绕着国家战略力量的提升展开的。

五、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

1.国际战略环境:时代条件。 “时代”一词,在很多意义上被使用。但在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中,“时代”含义是确定的:它以人类作为主体,以社会性质作为尺度;它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发展时期以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某一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研判这些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它的性质。

认识与把握时代,作为人类思维的能动性反映,作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对于国家战略的谋划具有重要意义:从时代的角度来把握国际战略环境,能够使我们更为科学与准确地进行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这种把握告诉我们,战略时间的选择应该以当前时代发展的转折点作为结束点。这种选择将能够保证国家战略在这一人类社会性质并不发生根本改变的历史发展阶段,保持某种确定性与连续性。这种把握将能够使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有其基本依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胡思乱想;或者说,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这种把握将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提供思考与选择的基本依据;或者说它决定了你行动的可能选择空间。而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在于,在可能的选择中,选择最好的。

2.国家战略时间的确定。国家战略时间,是指国家战略的时间跨度。它的起点在当下,结束点在未来。讨论国家战略时间,也是讨论国家战略结束点的选定问题。正确选定国家战略时间,对于国家战略而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国家战略时间的结束点选定在何时,只能以对社会发展的某种预测作为依据。因此国家战略时间的选定问题,是一个预测性问题。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在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正确的国家战略时间。

第一,必须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在这一预测的基础上对战略时间的选定,都是由主体来进行的。而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因此做出正确的战略时间选定,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必须强调确定性与非具体性的统一。国家战略的时间结束点选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某种判定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且这种发展也是复杂的。就人类能力的有限性而言,我们很难保证判断都是完全准确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国家战略时间的选定来说,它必须是某种确定性与非具体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国家战略结束点确定为某种可能的时间段,否则,国家战略就无可谋划也无可实施;同时还意味着,时间节点的选择也不能确定为某个具体的时间,那样就难以根据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战略的实施状况做出调整,导致战略谋划和实施的僵硬性。

第三,必须强调战略时间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的同质性。对于国家战略时间而言,作为国家战略展开的时间跨度,从主观选择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在这一时间跨度内,人类社会发展应该具有同质性,或者说,在这时间范围内,人类社会的性质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要求的意义在于,因为在这一时间范围内,人类社会性质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它的发展具有某种确定性与连续性,才能够保证国家战略谋划和实施的某种确定性与联系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国家战略的时间结束点,应该选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转折点上。

3.国家战略目标的设定。国家战略目标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在未来某个时候实现程度的某种预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对国家利益实现程度的某种预期状态,显然是由国家战略谋划和实施的主体进行的一种主观选择。而作为一种主观选择,确定国家战略目标,我们认为应该把握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体现国家利益诉求。谋划和实施国家战略必须把国家利益的实现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的统一。因此,国家战略目标体现国家利益的诉求,就是要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利益的诉求。

第二,必须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力量的发展变化。国家战略目标必须体现国家安全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诉求。问题在于,预想的国家利益实现的某种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只能取决国家战略时间结束时的世情与国情状况。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对国家战略时间结束时期世情与国情状况的某种判断为前提,因此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国家战略力量的发展变化,就成为确定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第三,必须强调理想性与可行性的统一。国家战略目标,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作为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状态,显然体现着某种理想。也就是说,国家战略目标,必须能够吸引着中华民族的成员为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同时,国家战略的理想性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之上,即从当今世界的发展现实与中国现有的国情出发,这样的理想是可以也能够实现的。

第四,必须强调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试图在它们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国家战略目标来说,它必须强调整体性,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某种统一。虽然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国家建设的最后状态,却必须用国家各个领域最后建设水平的某种具体性指标来衡量,否则所谓的整体性就没有某种具体的衡量指标,这种目标也就失去某种可以衡量的依据。因此,国家战略目标必须是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4.国家战略途径的选择。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就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状态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日益接近预期要达到的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战略力量是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与支撑;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国家战略力量的不断提高过程。也就是说,不断提高国家战略力量就是提升综合国力,它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基本途径。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作为自发过程与自觉过程的统一,它总是在发展的,也就是说它的综合国力总是在提高的。而就国家战略途径而言,它更为强调这一发展过程的自觉性,或者说,它更为强调在提升综合国力过程中的自觉谋划与实施的作用。因此选择正确的国家战略途径,也就意味着,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建设与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重视把握好那些事关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正确把握国家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自觉统筹与谋划,形成合力并使效率最大化。

5.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战略实施,也就是在整体上对国家战略的内容做出决策之后,把国家战略的规划在实践中展开的过程。正确的国家战略实施,将不仅能够使国家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还能够对战略谋划时期在设计上的不足进行修正,使国家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展开并实现。

从现实性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由成分复杂的人员构成的共同体,国家战略力量建设实际上也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来进行的。因此,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将始终存在着协调问题。

第一,利益上的协调。中华民族复兴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利益诉求的实现,而对于不同的成员来说,利益诉求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肯定是不同的,这具有必然性。因此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在所有成员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就有一个协调发展好个体或集体利益与民族整体利益的关系,以实现民族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只有协调发展好这一关系,才能保证整个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第二,不同领域与部门的协调。从国家建设分成不同的领域与部门这一事实出发,在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战略力量的运用和建设,必须强调不同领域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一方面,国家战略力量的运用与建设要围绕着国家战略目标为中心展开,而不能允许有违国家战略目标的行为产生;另一方面,为实现力量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大化,必须实现在宏观上的统筹与规划,而不能各自为战,导致战略力量运用和建设的分散,并因此导致有限的国家战略资源不必要的损耗,影响国家战略的最后实现。

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控制是必须的。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国家战略沿着既定目标前进,不偏离方向,不因局部的躁动影响国家建设的整体的前进步伐。

第一,顶层控制。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也就是构成国家战略力量在相互影响与制约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所谓顶层控制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控制各种力量的协调发展,保证它们的平衡。二是把握正确方向,不因局部的躁动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行动路线。

第二,风险控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线性的,无论是世情还是国情,它的发展都是某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就国家战略实施而言,在面临确定性、规律性的东西之外,还必定会面临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些不确定性,必然会对国家战略的谋划和实施,形成某种负面影响,产生某种风险。因此,强调风险控制,运用风险分析法,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因此制定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办法,是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92-193.

[2]薄贵利.论国家战略学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5,(1).

[责任编辑:梁桂芝]

中图分类号:E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1-0022-05

作者简介:孙新彭(1962-),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国家安全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网络强国战略下的媒体融合问题研究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