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尹碧昌,骆民煌(.三明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65004;.中南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00;.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507)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郑 伟1,尹碧昌2,骆民煌3
(1.三明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中南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3.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构建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新模式,采用实验法验证此教学新模式对体育舞蹈教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体育舞蹈技术和基本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再机械地模仿,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能够使学生重视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外部呈现,使其学习效果和知识再现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多采用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
认知弹性理论;体育舞蹈;教学模式
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它既是一门外在的表演艺术,体现了人体的各种运动动作造型,同时又有复杂的内部心理表征,是学习者对运动动作和内部动因等信息的解码与加工。目前,大多数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示范、讲解等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内部动因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仅仅盲目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其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体育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模式和策略选择必须具备特殊性。因此,如何建构一种有目标、可观察、可操作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Rand J.Sprio教授率先倡导认知弹性理论。他认为,认知弹性理论既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完善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还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也是一种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1]1-5。所以,学术界将认知弹性理论称为“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弹性理论通过对多元复杂的事实以及不良劣构领域进行思考,用相同的观点研究不同的概念,从而导出新的见解,揭示复杂、结构不良的学习领域的性质[2];当对理解复杂而变化的概念感到困难时,运用具体的示例展示,使该概念富有意义,而概念与案例的构成则有多维与非线性“十字交叉”的特征。自从Rand J.Sprio教授提出认知弹性理论以来,众多学者将认知弹性理论用于理论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认知弹性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不多,对体育舞蹈技术实践教学模式领域的应用更是鲜有人研究。因此,构建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新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育舞蹈技术和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其学习动机等内部动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复杂、综合的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分析、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构建体育舞蹈教学新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探究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以期能为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也期望能够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完善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参考。
本研究以三明学院2012级体育舞蹈选修1班、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这些学生均无体育舞蹈基础,经检测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重点采用教学实验法,将选修1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选修2班作为实验组,采用认知弹性理论设计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将实验所得的数据及调查结果用SPSS19.0分别进行数理统计、对比及分析。
(一)基于认知弹性理论教学模式实验设计的理论支撑
在认知弹性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有学者以劣构问题为主线,从两个中心出发,研究以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为目标的学习任务。一个中心是概念实例设计,即学习资源设计;另一个中心是反思工具设计,即认知工具设计[1]92-110。
图1所示的理论教学模式,是学者们围绕“三个中心”——“学习资源设计”“认知工具设计”“管理与帮助”——而逐步展开,共同目的是为学习任务而服务,进而解决相关的劣构问题,对学习需求、学习者、学习内容都有积极的成效,但仅局限于理论教学研究方面[3]。
图1 基于弹性认知理论教学模式的设计图
(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实施示意图及实验步骤
1.重构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
笔者在认知弹性理论教学模式的3个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体育舞蹈技术技能特征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了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实施示意图,如图2所示,并按照此图的教学模式,实施体育舞蹈教学。
2.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应用实验步骤
实验组严格按照体育舞蹈教学新模式实施示意图,进行教学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下: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两个层面的任务和目标)→采用创设主体(创设若干个体育舞蹈教学中易犯技术问题及主题,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劣构问题)→学习资源设计(通过多媒体演示具体、精选的体育舞蹈案例)→认知工具的设计(通过多媒体再现错误和正确的示范动作,通过认知工具,引导学生反思)→管理与帮助(教师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在上述特定的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并在学生使用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建立任务驱动式探究模式(对于体育舞蹈劣构领域的问题,采用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即通过创设特定情境,设计真实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反思、评价、修改及随机通达学习(通过学习者在超文本学习环境中的自主操作与交互学习,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以及不同的角度进入同一体育舞蹈动作的学习,体育舞蹈动作教学的过程更加“科学” )→回归教学任务和目标(进一步评价、反思、修改)。
图2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实施的示意图
两组采用相同课时、相同大纲、相同教学进度,由同一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认知弹性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事先不讲解教学方法,所有的内容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外布置相同的练习和任务,并严格控制两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确保实验条件的均等性和学生投入精力的一致性。在16周32学时的实验结束后,为保证体育舞蹈评分的公正性、准确性,由4名体育舞蹈老师组成的考核组分别打分,所评分数输入EXCEL及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一)两组学生体育舞蹈技术的平均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舞蹈技术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5.50和73.25,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通过方差值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技术成绩较对照班的稳定,整体水平较高。可见,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技术成绩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实验班教师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认真建构了体育舞蹈教学中复杂和难掌握的劣构问题,并通过多媒体呈现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再现复杂和易犯错误,给学生心理形成了针对性的“心理表征”的加工过程;二是基于认知弹性理论构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交互技术,使复杂的体育舞蹈教学不再是一个分割、孤立的教学路径,而是建立了一个高度联系的教学过程,使实验班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和掌握体育舞蹈技术。
表1 两组学生体育舞蹈技术评定成绩的比较
(二)两组学生体育舞蹈基本素质测试的比较与分析
体育舞蹈基本素质测试通过基本姿态、乐感、协调性3个观测点进行。由表2可见,实验班的基本姿态得分和乐感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且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班身体协调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舞蹈基本素质的提高效果明显。实验班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主题创设,提前发现了很多复杂的体育舞蹈学习中的劣构问题,特别是音乐节奏、基本姿态、动作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精选案例的比较、反思,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的基本素质,使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避免了盲目性。所以,对比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体育舞蹈基本素质提高得更加明显。
表2 两组学生体育舞蹈基本素质的比较
(三)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舞蹈学习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内因[4]。本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开始前,体育舞蹈学习动机无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班平均学习动机(74.2)略低于对照班(75.8)。通过16周的认知弹性理论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应用实验后,实验班的学习动机明显提高,与对照班相比,有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照班,教师采用的是传统“填鸭式”“观摩法”教学,即学生刻意地模仿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对复杂的技术动作缺乏深入的理解,当遇见复杂和难以掌握的技术动作时,解决方法单一;在实验班,教师则是让学生事先了解劣构问题,并通过多媒体、交互学习、小组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形成“十字交叉式”的反馈途径,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复杂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表征”,其学习动机明显提高。
表3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舞蹈学习动机的比较
(四)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舞蹈学习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而且可以成功地完成某一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的能够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5]。自信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心理和后续行为[6]。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对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调查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教学实验开展前,学习自信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自信心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班学习自信心的提高较对照班明显(P<0.05)一些,这说明基于认知弹性理论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实验班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面临复杂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劣构问题”,通过学习反思和小组讨论探究,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模式,既解决了学习困惑,又使其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实验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的“成就感”和“成功感”,是实验班学生学习自信心明显强于对照班的主要原因[7]。
表4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体育舞蹈学习自信心的比较
(五)两组学生实验后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表5表明,两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有不同的观点,在“好”“一般”“差”3个等级上,有显著的差异[8]。实验组学生对学习效果评价“好”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自我评价为“一般”的人数极少,没有评价“差”的,在“良好”这一等级上差异不明显。通过综合分析表5中的数据得知,实验班的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等级基本集中在“好”“较好”等级,而对照班集中在“良好”“一般”等级。可见,学生对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认可程度高。学习效果是学生上课的主观感受,实验班的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学习主题和教学环境中感受到了愉快,表现出突破“劣构问题”时的兴奋,因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充分体验了体育舞蹈学习的乐趣,这是实验班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于对照班的直接原因之一。
表5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比较
(六)两组学生实验后知识再现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笔者在16周的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知识再现水平的测试。该测试即通过现场演示一组新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在限定时间内令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再现技术动作,4名教师同时评分。结果如表6所示,实验班的知识再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遗忘率也低于对照班,这进一步说明了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各环节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更加稳定。实验班学生通过重点学习精选案例→反思→小组讨论探究→教师管理帮助→评价、反思和修改等教学步骤,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实现了再现和反馈。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记住了所学的技术动作,更是使学生对一些复杂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形成了牢固的形象思维及记忆。随着大脑分析技术动作和肌肉记忆动作能力的增强,实验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体育舞蹈知识,解决后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实验班“自主学习能力”和“肌肉记忆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班。
表6 两组学生实验后知识再现水平的比较
(一)结论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体育舞蹈技术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舞蹈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内部动因,使学生不再机械地模仿,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能够使学生重视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外部呈现,使其学习效果和知识再现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建议
第一,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舞蹈技术学习效果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的现象,体育舞蹈教师应多采用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尤其是加强学生对不良劣构问题的自主反思,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帮助,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并能通过掌握该技术为终生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多采用认知弹性理论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局限于与教师的交流,也能够采用与同伴交流的形式获得体育知识。
第三,各校成立教学团队,共同收集体育舞蹈教学中典型不良动作案例,形成教学资源案例库,促进教学资源的完善;另外,目前认知弹性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他课程和项目运作的实践依据还不足,建议后续研究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该理论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意义。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曹贤中.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结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70-172.
[3]曹贤中,何仁生,王锋,等.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0-84.
[4]孔祥魁.体育舞蹈专业隐性分层教学的意义、设计和实践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4(4):24-25.
[5]陈雅.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41-143.
[6]夏松松,黄昊.组合心理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4):117-122.
[7]袁毅.微格教学原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2010(4):142-144.
[8]郑伟.新体育环境下健美操普修课程教学方案优化的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2):157-159.
(责任编校:彭芬辉)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ports Danc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ZHENGWei1,YINBi-chang2,LUOMing-hua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3.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 new sports dance teaching mode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and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verify its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based teaching mode can 1) greatly improve students′ dance skills and basic qualities, 2) boost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motivate them so that they will stop the passive and mechanical imitation of the teacher and become an active learner, 3)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ir ability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by making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howing their dance skills. Therefore, the 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based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widely embraced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dance teaching.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sports dance; teaching mode
2016-08-0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大学体育的生命教育愿景及实现”(XJK013ATW001);三明学院教改项目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案优化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W1237/Q)。
郑伟(1982—),男,湖南常德人,三明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尹碧昌(1982—),男,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骆民煌(1975—),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642
A
1673-0712(2016)06-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