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林,马翼飞(.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 470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校企合作认知差异调查分析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刘加林1,马翼飞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经济步入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较大压力,而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同组对象分阶段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探讨大学生对校企合作方式的接受感和效用感。研究结果显示:校企合作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清晰自己的特长以及擅长的领域,提高学生对就业能力、就业期待、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类型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认知差异
200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在280万左右,而到2016年毕业人数则达到800万之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坦言: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不利影响并未消除,2014年就业人数达到630万,2014年就业市场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在市场上却又出现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出现这种双难现象,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2014年以来步入中低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势必对就业市场产生多重影响。因此,不少高校都在尝试进行机制创新,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人才成为首选方式。校企合作实施效果怎样,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效果的关键是各参与主体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因此,探究大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知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有关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选择等方面:美国开发了“并行式模式”“交替式模式”和“双重制模式”等;英国根据不同情形形成了“工读交替制”“三明治”等模式[1];德国以“双元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著称[2];澳大利亚的大学则普遍地推行“以工程项目和工程问题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3]。国内研究现状,第一,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章松松以高职院校为例研究发现校企合作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4];杨立芳、罗玲玲研究认为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3个维度就业能力的影响大[5];第二,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曾威龙、邓超云[6]、吴红宇、杨群祥[7]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是多元性的,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行动者是学校,而学生与企业动力不足;第三,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分析研究:韩丽霞认为校企合作应该朝着多层次、多领域的方向发展[8]。
本文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就业能力的变化,通过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反映校企合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变化情况。在研究中选择学者、行业专家若干名进行深度访谈,以此验证数据来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一)就业方向认知情况
就业方向的明确程度能充分反映出校企合作的实施有效性。如表1所示:在校企合作前,就业方向“非常明确”与“比较明确”两者之和仅为33.3%,即有近七成的大学生感到就业方向仍“不明确”;而在校企合作后,“非常明确”与“比较明确”之和增至56.7%。校企合作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清晰自己的特长以及擅长的领域。在访谈中一位大学生谈及:“经过校企合作这半年实习的锻炼,我清楚自己到底擅长于什么工作,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①
表1 校企合作前后就业方向对比表(%)
其原委是校企合作能以实战性经验给予大学生实际职场的感受,这是理论学习不可比拟的。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在访谈中谈到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可或缺的是逐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社会对人才和高级劳动力的真正需求点。”②因此引导学生明确求职方向、提升实际就业能力对大学生一生的职业道路发展和需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说仍然是尤为必要的。
(二)就业能力认知情况
就业能力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2可知:校企合作前,就业能力认知达到83.4%,其中“比较了解”占36.7%,“一般了解”占40.0%,“非常了解”仅占6.67%;而校企合作后,虽然“非常了解”仍仅有6.7%,但“比较了解”的比例上升到60%,增幅为23.3%。这充分体现绝大多数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就业能力,实施校企合作后这种认知能力有明显提升。
表2 校企合作前后就业能力对比表(%)
究其原委,正如相关专家所说:“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助于他们知道企业对就业能力的特别需要以及特定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就业能力本身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但是对其理解的深度方面还远远不够。”③因此只有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就业能力内涵及各个内涵对应的性质与要求,才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能地提升就业能力。
(三)就业期待认知情况
就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未来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只有清楚自身水平差异和自身实力与岗位的匹配度,清楚自己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何期待和诉求,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业期待主要是通过岗位特点、企业文化以及自我成就三个层面反映,如表3所示。
表3 校企合作前后就业期待认知对比表(%)
第一,岗位特点方面。择业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工作岗位本身的特点能吸引求职者,求职者也有其基本的心理预期和要求。校企合作前,“稳定”“有趣”的工作更吸引人,但对工作“高起点和高待遇”的要求较低;校企合作后,期盼工作“有趣”的人数大幅减少,而更侧重追求“工作稳定性”。总的来说:经过实训后,大多数学生对充满竞争性的工作本质及自己的能力与状态有了新的认知,但是希望工作稳定的学生却有近半成。
第二,企业文化方面。校企合作前,“充足的发展空间”以70%最受青睐,其次希望“良好工作条件”的占40%,而对“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仅占30%;校企合作后,渴求“充足的发展空间”上升至80%、“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上升至40%、需要“一位好上司”的比例上升至30%,而对“良好的工作条件”的要求则下降至26.7%。总的来说:校企合作后,学生们切实体验了“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的不可或缺性,拥有“一位好上司”关乎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同时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理想预期,因此类似“良好工作条件”的期望就有所下降。
第三,自我成就动机。校企合作前,53.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新东西能有发展机会”,36.7%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做好并获得成功”,33.3%的学生希望“能对工作有所认可和赏识”;校企合作后,自我成就动机维度的占比整体都有所下降,保持在26%~44%区间内。
综上所述,学生对工作的心理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后有所改观,但仍然看重自我感受,忽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择业观尚欠成熟。以三分之一为分界点:校企合作前,“有趣的工作”“良好的工作条件”选项超过了三分之一,显现出大学生还不成熟的求职观;校企合作后,“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选项超过三分之一,则体现出大学生的求职观已向企业需求转变;而“工作具有稳定性”“充足的发展空间”“通过学习新东西能有发展机会”于校企合作前后都有三分之一以上,这三项成为较多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
(四)就业能力提升潜力认知情况
众所周知,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式和路径很多。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式之一,受访者对其感受如表4所示:校企合作之前与之后,认可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有潜力”区域,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后,选项“比较有潜力”上升了16.7个百分点至70%,而“非常有潜力”则下降了13.3个百分点至6.7%。
表4 校企合作前后就业能力提升潜力认知对比表(%)
这可能与大学四年级前以“校企合作教育周”的形式在期末开展校企合作学习有关,因为“校企合作教育周”在时间的安排上容易滋长学生情绪不安定的因子,同时在内容上采取的宣讲和见习模式,都难免流于形式,时间和内容两方面都没能营造良好氛围。但是,诚如一位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所言:“学校有关校企合作的一些安排、想法是没有错的,学校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不过,在执行中确要提高效率,要让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真正了解企业,以便能更好地融入企业,为提高自己对企业及社会的认识打下基础。”③总的来说,70%多的学生仍坚持认为校企合作具有潜力,能借助它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点,加深对就业能力内涵的体会、认知和理解。据此,如果科学合理地开发校企合作潜力,就能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五)就业能力提升方式认知情况
提升就业能力有很多渠道。但是抛开各类官方权威的比对与认定,受访者调查数据显示(如表5):校企合作前,“企业培训”以56.7%位列首选,“兼职”以43.3%位居第二,“校企合作”以36.7%处于第三,而当下倍受各大政策推崇的“创业”以30.0%居于最末;校企合作后,“企业培训”增长30%飙升至86.7%,“校企合作”上升过半。
表5 校企合作前后就业能力提升方式选择(多选)对比表(%)
总的来说,为期半年的校企合作结束后,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企业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就业能力。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企业两个月封闭式实实在在的锻炼与实际操作的平台,从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去训练,在实习前后确实改变了个人,这次进公司的不少学生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我们也为此感到非常欣喜和满意。”②
(六)校企合作方式认知情况
如图6所示,校企合作方式分为授方主导(学校、企业主导)、受方主导(大学生主导)、双方结合三类。在“授方主导”类中,虽然两种方法都在校企合作后的调研结果中以超过10%的幅度下降,但是“一对一培训”的方式仍然得到三分之一的支持,可见,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仍然以其针对性强的优点而有比较好的需求;“学生主导”类中,以电脑为依托的网络培训有10%,同时“角色扮演”在校企合作结束后更是以76.7%拔得头筹;“双方结合”类中,“案例讨论”和“观摩范例”得到近五成的支持。
表6 校企合作前后校企合作方式选择(多选)对比表(%)
综上,学生很关注某个校企合作开展方式中自己的参与度及所需投入度,毕竟“纸上谈兵”远不及“沙场点兵”亲临实境的现场带入感来得真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得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技术和多媒体的确能为当下所有的教育教学和培训等提供绝妙辅助,但是“人-人互动”也远非“人-机互动”所能比拟和替代。因此,“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观摩范例”“一对一培训”确实能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更投入地参与和学习,从而全面准备好自己的预就业状态。
(七)校企合作类型认知情况
从表7可见,大一学年,“课程学习”超过八成的比例当选;大二学年,近五成选择“课程学习”,四成选择“课程学习为主、企业实习为辅”;大三学年,校企合作后,憧憬“企业实习”的比例减少6.7%至20%,此时,“课程实习为主,企业实习为辅”上升了16.7%至60%,这个改变很有价值,学生在经过实践后忽觉课堂学习的重要性,30%的学生选择“课程实习为辅,企业实习为主”;大四学年,对“企业实习”的渴望大幅度下降26.7%至30%,而选项“课程实习为辅,企业实习为主”增加30%至70%。
表7 校企合作前后校企合作类型认知(多选)对比表(%)
如同不上战场,就感受不到训练场上每项技能的训练都是战场上保命的法宝,不进企业,就不知道自己平日所学是否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快速立脚。在校园内,面对几乎日复一日都一样平淡少味的大学课业,“企业实习”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诱人的。而在校企合作之后,绝大部分人倾向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都离不开课堂知识的学习,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是主次问题,而非取舍问题。因此,可以根据如上分析所得的大学各学年的期待值,合理撰写相应的学年计划,分配教学任务、课时、配套校企合作具体方案,以期能真正从“学生”着手,稳妥落实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提升现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抓手,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类校企合作的探索时应该时刻把学生的感知、感受、诉求作为方法路径探索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具体方法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知道,校企合作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理解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校企合作效能,需要加强政策制度建设:第一,强化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深度合作,明确各利益相关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严惩违约行为,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针对实践过程的实际情况,开发优质教材,注重与市场接轨;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指导老师的培养,校企合作各利益方要想方设法提高指导老师的质量,制定长效培养、引进以及留住人才的机制;最后,政府要增加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对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更多企业投身到校企合作当中来。
注释:
①2015年1月8日,访谈王同学。
②2015年1月12日,访谈瑞奇李君副总经理。
③2014年7月3日,访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彭晓华处长。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8.
[2]AXEL G.Univer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Karlsruhe:The Du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2(2):53-58.
[3]MILLS J E,TREAGUST D.Engineering education-is problem-based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answer[J/OL].Researchgate,2003:1-16[2016-07-05]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6069451.
[4]章松松.浅谈校企合作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3(2):83-86.
[5]杨立芳,罗玲玲,姜明国.校企合作市场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8):175-178.
[6]曾龙威,邓超云.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时空,2013,9(9):52-54.
[7]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20.
[8]韩丽霞.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172.
(责任编校:杨丽英)
A Study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s in Newly-Establish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HUHST as an Example
LIUJia-lin1,MAYi-fei2
(1. School of Business, Hum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100,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lthough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has caused much employment pressur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proves helpful as it improves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studied students’ acceptanc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s effects based on a six-month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ame group of students from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HS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specialty advantage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xpectation; the field they are skilled in; ways and typ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t can als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expand their options in the job marke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ognitive differences
2016-07-0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XJK015BJG003);湖南省研究性创新项目“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2010QN33)。
刘加林(1978—),男,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与就业;马翼飞(1992—),女,湖南株洲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人力资源管理。
G642.0
A
1673-0712(2016)06-0092-05